江蘇無錫,是以太湖山水著稱的旅遊城市。從太湖的內湖「五裡湖」向外太湖延申,沿途有不少著名的景點和公園,其中無錫蠡園,便是其中一處最能代表太湖文化歷史的公園。
無錫蠡園,坐落於無錫城的西南面,臨太湖的內湖 「五裡湖」。五裡湖,無錫人俗稱「蠡湖」,相傳春秋戰國時,越國大夫範蠡與西施,曾經結伴泛舟五裡湖上,所以得名。而蠡園公園,恰恰就是五裡湖畔最有風景的一個公園。
每年的春秋,蠡園的桃花可以美成一幅江南水墨畫;而到了夏季,蠡園傳統性的賞荷活動,風靡長三角,去蠡園賞荷,是夏天出遊的一個熱點。加上蠡園公園本身優美的湖光山色,能讓每一位前來遊玩的客人盡興而歸。
蠡園的誕生,以及範蠡西施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太湖的東西兩岸,分別歸吳國與越國管轄。當時吳國的勢力十分強大,經常把弱小的越國打趴在地。於是當年的越王開始臥薪嘗膽,並採用大夫範蠡的「美人計」,將越國美女西施送給了吳王。故事的結局便是吳國由強變弱,越國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於是範蠡攜西施從當時的吳國所在地蘇州,沿太湖南下,一路來到了今天的無錫蠡湖。
民間傳說,範蠡與西施在五裡湖泛舟,並在此處過上了隱居生活。中國第一部專業指導漁業養殖的著作《養魚經》,據說就是範蠡在五裡湖寫成的。後人為紀念範蠡,便把「五裡湖」改名為「蠡湖」。在無錫的老地名中,還有不少地名中,都帶有一個「蠡」字。
初期的蠡園,是1927年由無錫本地人王禹卿開始興建。到了 1936年,其子又對蠡園進行了擴建。在這段時間內,王家的親戚在蠡園之西又新建了一處「漁莊」。至1952年,園林部門通過續建蠡園「百尺廊」200多米,終將蠡園和漁莊這兩座私家園林連接合併,並沿用了蠡園的舊名。
現今的蠡園公園,佔地約192畝,其中水域面積近一半,為江南著名的水景園林。景區內有假山聳翠景觀片區、南堤春曉景觀片區、長廊攬勝景觀片區及層波疊影景觀片區。整個景區以花堤、曲徑、聯廊、亭榭、拱橋等江南園林景觀要素組成,涵百花山房、四季妙亭、柳堤花雨、假山聳翠、千步長廊、魚磯映月、晴紅煙綠、層波疊影八景。園內遍植桃花、桂花、荷花、睡蓮等植物。2002年,蠡園及漁莊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無錫蠡園被評為了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到達蠡園的方式
蠡園位於無錫濱湖區環湖路上,是遊客前往太湖黿頭渚和三國城、水滸城的必經要道。從無錫火車站乘坐樂遊1號旅遊專線車,在蠡園站下車即可。
另外,無錫市內公交 82路 9路 211路 1路 20路,均能到達蠡園。
自駕車主導航至蠡園即可。
蠡園公園的門票價格為45元/人,聯票70元/人,可以坐船至西施莊,公園開放的時間為7:00-18:00。
夏遊蠡園四個必須打卡的景點
四季亭賞夏日荷花
蠡園自初建以來,在園內的池塘裡種植荷花,便形成傳統。每年的六月起,滿池塘的荷花隨湖風搖曳,碧葉連天。用南宋詩人楊萬裡的那句詩來形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真的一點也不過分。
每年的夏季,蠡園都會進行一屆「精品荷花展」,而且每一屆的展出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年的荷花精品展,光荷花品種就達200多個,範圍涵蓋了缸荷、碗蓮和塘荷等。想一次性識別荷花,或者想要拍攝荷花的精美圖片,那麼去一趟蠡園就足夠了。
荷花,蓮科植物,是蓮屬兩種植物的通稱,又名蓮花、水芙蓉等。它的花期在每年的六月至九月,開花時顏色就有紅、粉紅、白、紫等色,還有彩紋、鑲邊等交織。中國早在周朝時就有栽培荷花的記載,荷花出汙泥而不染,更是歷代被人們稱頌。
蠡園在近一百年的荷花栽培上,總結出了許多獨到的經驗。像公園內眾多的缸荷,便是景區的園藝師傅自己栽培的。在景區的一角,有一處荷花培育基地,每年春季,數百隻大缸並排在一起,開始栽培缸荷。等到初夏時,池塘裡的荷花還在含苞待放,缸荷卻已經能開出豔麗的荷花來。等缸荷開了花,又被一隻只擺放到公園內的景點上,供遊客賞玩。
賞蠡園荷花的最佳地點,便是池塘中央分成東南西北的「四季亭」。四季亭是蠡園最具代表性的景觀,但這代表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亭子,外觀造型幾乎一模一樣。這四座亭子,建於1954年,為了便於人們區分,每一座亭子的外面所栽種的植物,各不相同。春亭種的梅花、夏亭種的夾竹桃、秋亭種的桂花、冬亭種的臘梅。你只要能識別這四種常見的植物,便能區分四季亭的名字來。
連接四座亭子的,是建在池塘上的湖堤,呈四邊形的堤岸,遊客行走其間,可以近距離觀賞池塘裡的荷花。從進入暑期的六月起,一直到九月份,滿池塘的荷花你方開吧我登場,猶如接力賽一樣,加上人工培育的缸荷點綴,蠡園夏天的荷花會十分養眼。
柳堤長廊吹吹風
柳堤花雨,是蠡園的「八景」之一。在無錫園林景觀中,共有兩條經典的花堤,它們分別為太湖黿頭渚景區內的長春橋上的櫻堤,還有一條就是蠡園的柳堤。柳堤自景區西南角的「六角亭」起,沿著蠡湖的湖岸至千步長廊處。整個柳堤岸上,種植了300多株垂柳,400多株桃樹,形成一株桃樹間隔一棵柳樹的奇觀,每年的3月底4月初,堤上柳樹含煙,桃花似錦;而進入盛夏,則是滿堤的垂柳,綠蔭婆沙,美不勝收,極具江南水鄉之美。
柳堤面對的水域便是蠡湖,整個蠡湖的水域面積為9.1平方公裡,是杭州西湖的1.6倍之多。如果說杭州西湖擁有典雅華麗之美,那麼站在柳堤上看蠡湖,它的美在於神韻飄逸,煙波浩渺,尤其是在夏日裡,翠綠色的垂柳迎著湖風蕩漾,能讓人心曠神怡,完全忘卻夏的酷暑。走完柳堤,穿過月洞門,就能到達同樣是沿蠡湖而建的「千步長廊」觀景點。
千步長廊位於蠡園東部,臨湖而建,它始建於1927年,長度有289米,是老蠡園與當時的漁莊在1952年連接的建築物。長廊曲岸枕水,一側依牆而築,呈半封閉式。牆上遍開漏空花窗,用清一色中國小青瓦砌成,89個花窗圖案各異,富有我國民族建築工藝特色。
長廊中間,架兩座跨水廊橋,立月洞門8處,高低起伏,顯得深邃多變。廊內有「飲綠」、「雪浪」、「澄波」、「織雨」、「佇月」等磚刻題額16方,東廊牆上嵌有名人碑刻38方,文化氣息濃鬱。遊人透過花窗,可見亭臺、樓閣、山水、橋廊、盡得窗窗景異之妙;另一側臨水敞開設置朱欄坐檻,水光瀲灩,有「山光照檻水繞廊」的意境。長廊臥波,是蠡園公園最養眼的地方。
在長廊的東端,通過延伸入蠡湖50米長的涵洞平橋,有建於1935年的亭式水榭,題額「晴紅煙綠」。水榭呈長方形,飛簷翹角,頂鋪金色琉璃,水榭東隔水處,有小巧玲瓏的「凝春塔」。小塔五層八角,紅磚青瓦。水榭映塔,成為蠡園的標誌佳景。
假山裡面轉迷宮
從前有人總結無錫幾個著名的公園的特色,說太湖黿頭渚為「真山真水」,因為黿頭渚有半島,有太湖;無錫的惠山古鎮為「真山假水」,因為那裡有無錫最高峰惠山,而山腳下的映山湖卻是人工挖掘出來的;而無錫蠡園的特點為「假山真水」。因為蠡園有浩渺的蠡湖,水為真,但蠡園沒有山為依託,所以在蠡園的湖邊,修建了一片假山聳翠區,裡面的假山,全是用昂貴的「太湖石」堆砌而成。
1930年.當時的魚莊主人邀請浙江疊石名家蔣家元,花了六七年的時間,從太湖沿岸採購回來大量的太湖石,精心堆疊而成。這片假山群共有假山二十餘座,主峰為高12米的「歸雲峰」。整個假山群峰迴路轉,曲徑通幽,穿行其中,猶如進入迷宮一般。
蠡園的假山,跟蘇州著名的假山園林「獅子林」的造園不分伯仲。其所用的原料「太湖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因盛產出於太湖地區而古今聞名。這種由石灰巖遭到長時間侵蝕後慢慢形成的石頭,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最能體現太湖石的四個特點:皺、漏、瘦、透。
假山的造型,都以「雲」字為題,有「雲窩」、「雲腳」、「穿雲」、「朵雲」、「盤雲」、「歸雲」、「留雲」等。這組假山群內,還配以小亭、曲橋、石筍,周圍種植各種名貴花木,青松翠竹,大有會稽蘭亭風光。所以在假山群旁立有一石碑,上刻《蘭亭集序》中的佳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假山建築的特色,就是要在不大的空間區域內,形成峰迴路轉的景觀格局,所以蠡園這片假山群,初入者往往會在其間迷路,進去後就找不到出口的方向,形如「迷宮」。再加上假山群的剔透,常有蠡湖的湖風吹進群內,因而即便是夏日裡,假山群內也很有涼意。
西施莊觀實景演出
西施莊,為蠡湖中的三座小島總稱。這三座面積僅有3萬多平米的小島,成一個「品」字形散落於蠡湖之中,每座小島之間建有江南風味的小橋相連接,所以三座小島又構成一個封閉的小環。
西施莊誕生的時間並不長,它是在本世紀初整治蠡湖時,用退耕還湖清淤出來的泥土,在蠡湖中人工堆積出來的島嶼,現島上建有紀念範蠡與西施的西施園、陶朱公館、繡樓、春秋戲臺、望越亭等建築。
從蠡園公園的六角亭碼頭,乘坐遊船到西施莊,船票為40元/人,每逢整點時有一班渡船從碼頭髮出,大約五分鐘的時間就能到達西施莊的夷光碼頭,「夷光」,為西施的別名。碼頭的廣場上,有一尊西施的漢白玉雕像,栩栩如生。
在西施園的戲臺上,每天有三場免費觀看的實景演出,時間分別為10:10、13:10和15:10。這個時間節點,剛好是遊客乘船抵達西施莊後的五分鐘左右,演出的劇目為《煙雨江南西施情》,演繹了範蠡與西施在蠡湖上的愛情故事。民間傳說,範蠡西施在到達蠡湖後,範蠡傳授當地人養殖魚類的經驗,西施則傳授人們紡紗刺繡的技巧。
整個西施莊遊玩的時間有一小時就夠了,除了觀看實景演出,遊客還可以沿著封閉的環島路走一圈,從蠡湖的水中央,飽覽蠡湖秀美的風景。這個視覺,跟在柳堤、千步長廊上賞蠡湖,又多了一份獨特的體驗。
夏日遊蠡園,不僅可以賞荷花,還能在範蠡西施的愛情故事中暢遊。穿越二千年,唯一不變的是蠡湖的韻味與風景。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