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
有人說,地球上最壯觀的大遷徙,非中國人的春節大遷徙和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莫屬。不同於人類「大遷徙」的分散和有序化,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之所以被冠以地球上最壯觀的野生動物大遷徙,更是因為場面之壯觀,遷徙動物的數量之大——以數百萬為單位計數。
而除了數量上龐大外,這種野動物大遷徙過程中經常上演的捕食動物與獵物的生死決鬥也讓人震撼,儘管殘忍,但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律。
編者的話: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是地球上最著名的動物遷徙。隨著幾年前中央電視臺連續直播,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慕名到肯亞觀賞大草原上的野生動物,觀看史詩般的野生動物大遷徙。據當地導遊介紹,5~10年前,在肯亞體驗和考察野生動物的遊客90%以上來自歐美和日本,現在至少有50%來自中國。為此,我們特邀請作為科學導師帶隊指導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黃乘明博士撰文,以饗讀者。
肯亞地處非洲中部偏東,位於東非大裂谷的腹地,赤道幾乎橫貫肯亞中部,因此如果在肯亞境內的南北往返,會不知不覺地一會到了南半球,一會回到北半球。在穿越赤道的線上,有的公路上豎立著簡單的牌子,供遊客合影留念。
在這裡,可以做一個有趣的實驗,在一個帶塞子的容器裡面灌滿水後拔掉塞子,如果水形成的漩渦是逆時針旋轉,表示身處北半球;若順時針旋轉則是南半球。這是由於地球是繞著自轉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漩渦的方向會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發生改變。赤道以及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間的轉換對我們來說也許很稀奇,但對於肯亞人,赤道線對他們來說太平凡了,南半球和北半球又有什麼區別呢!
有人說,地球上最壯觀的大遷徙非中國人的春節大遷徙和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莫屬。兩者不僅規模上能比肩,時間上居然也高度重合,今年春節期間我們有幸在肯亞見證了動物界這一壯舉。
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是指由最浩浩蕩蕩的野生動物——遷徙大軍角馬、斑馬、非洲水牛和長頸鹿等組成,它們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時而追隨著降雨帶來的豐美水草往返於非洲大草原北部的肯亞和南部的坦尚尼亞之間,時而停留在大草原的某處,品味豐美的水草。尾隨著遷徙大軍的是以獅子獵豹為代表的各種食肉動物,和以斑鬣狗和禿鷲為代表的食腐動物。對這些食肉動物和食腐動物來說,野生動物遷徙大軍的到來給它們送來了最美的食物,不僅滿足了它們的口腹之慾,還為它們繁殖後代提供了食物保障,所以,這個季節也是食肉動物們產崽和繁衍後代的季節。
在這史詩般的大遷徙中,野生動物一路走來,時時刻刻面臨著遭受食肉動物捕食的死亡威脅,但是最驚心動魄的場面是在越過寬度不足50米水深不過2米的馬拉河。因為在東非大草原上,被獅子、花豹和獵豹這些食肉動物追逐的獵物在廣袤的大草原上尚有一絲的機會逃生,而在狹窄的馬拉河中,明知河中有殘忍和飢餓的鱷魚在守候,還必須硬著頭皮衝過去,註定是有一部分動物是要犧牲生命的,這就是優勝劣汰,這就是自然選擇。因此,馬拉河之渡成為最血腥、最殘忍的場景,也是最氣勢磅礴的場景。血腥和殘忍是因為在馬拉河裡有兇殘的鱷魚在等候著撕咬它們的戰利品,河水頓時被染成緋紅色;而氣勢磅礴是因為千軍萬馬般的遷徙大軍快速而勇敢,源源不斷地衝過馬拉河,於是馬拉河之渡又被稱為「天國之渡」「天下第一渡」。
馬賽馬拉大草原上的動物
馬賽馬拉大草原又稱為稀樹草原或薩瓦納草原,後者來自英文Savana。稀樹草原顧名思義是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稀稀拉拉長著幾棵樹,低矮的灌叢呈斑塊狀鑲嵌在大草原上。這些稀稀拉拉的樹成為禿鷲築巢的地方,也是花豹歇息藏身和儲藏獵物的地方。
馬賽馬拉大草原面積1600平方公裡,與256000平方公裡的塞倫蓋提組成了東非大草原,馬賽馬拉大草原和塞倫蓋提大草原以天國之渡的馬拉河為界。不少人誤以為馬拉河是肯亞和坦尚尼亞的國界,其實馬拉河只是兩大草原的邊界,換言之,塞倫蓋提草原的一小部分還屬於肯亞。
有人估計了一下,東非大草原上大約有哺乳動物100種左右, 450多種鳥類,至於每種動物具體有多少只,誰也說不清楚,因為它們實在是數不勝數。
馬賽馬拉大草原是動物的天堂,數量最多的是各種數不清楚的羚羊。它們當中有被稱為「草原精靈」的湯氏瞪羚,矯健的身體,身體兩側各有一條黑紋,行走時一蹦一跳,低頭食草時尾巴有節奏地來回擺動,實在是太可愛了。它們的彈跳力極好,奔跑的速度極快,這也是它們逃避草原上奔跑速度最快的食肉動物——獵豹所擁有的本領。
馬賽馬拉大草原上的羚羊,除了瞪羚外,還有黑斑羚、黑臉絹羚、糜羚、水羚、大羚羊,等等。
斑馬是非洲大草原的代表,也是草原上最為醒目的動物,黑白相間的條紋十分顯眼,但恰恰是這種黑白顯著的條紋,使一群斑馬們奔跑起來最是讓它們的天敵眼花繚亂,迷失了捕捉的對象,科學研究發現這也是一種生存之道。在馬賽馬拉大草原上,肥沃的水草養育了成千上萬的斑馬,一隻只圓滾滾的,難怪它們的天敵——獅子對它們垂涎欲滴。
陸地上最大的動物非大象莫屬,而非洲象又比亞洲象更大。一隻只身高3米左右,體重5~6噸的成年大傢伙聚集在一起,是沒有敵人敢欺負它們的,若被大象踩上一腳,骨頭必斷無疑。非洲象還是有名的火爆脾氣,看到大象走近時,我們還得禮讓幾分,否則把它惹火了,後果就嚴重了,所以我們的司機兼導遊在見到大象時總是提醒我們不要出聲,不要惹它們不高興。據說它們發怒後,可以把載著遊客的越野車掀翻。
長頸鹿是草原上的高個子,加上脖子可以高達5~6米,所以它們可以採食到高高的金合歡樹上的嫩葉。科學家研究發現,長頸鹿祖先的脖子並不是這麼長的,為了採食到金合歡樹上的嫩葉,它們的脖子慢慢地越長越長。高挑的身材和長長的脖子給長頸鹿帶來很多好處,除了採食到高大樹木枝頭的嫩葉外,還能早早地發現敵情。但是這副長腿長脖子也給它們帶了很多不便,比如要想喝到地面的水,它們就得把前肢趴開,以便降低高度,讓嘴夠得上地面的水。
別看長頸鹿很斯文,但它也幾乎是無敵的。如果一群獅子想趁它不備偷襲它,跑在前面的獅子會被它有力的前肢踢上一腳,脊椎骨都會被踢斷。大多數遊客喜歡長頸鹿,更是因為它們的步態優雅,不慌不忙,仔細看看,原來長頸鹿之所以步態優雅,是因為它們的前後肢是同步的,如果我們也是手腳同步的話,肯定沒有長頸鹿的優雅,反而會顯得十分彆扭。
在馬賽馬拉大草原上,還有一位有名的脾氣火暴的傢伙,就是全身發黑長著一對彎角的非洲水牛。它們的最大群體可以達到數百隻,成群結隊的非洲水牛在一起非常團結,不僅能很好地保護幼崽,還可以很好地抵禦獅子的捕食。所以獅群要想獵捕噸位很大的非洲水牛,只能尋找落單的個體或是老弱病殘的個體,否則團結一致的水牛群讓獅子們的獵捕計劃始終無法得逞。
此外,馬賽馬拉草原上還有各種食肉動物、食腐動物、鳥類,構成了一幅自由自在的壯美的動物天堂;當獅子們在一起摸爬滾打時,又是一部現實版的《獅子王》。
遷徙大軍的組成和遷徙
但凡到肯亞看野生動物,大遷徙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冠以地球上最壯觀的野生動物大遷徙,是因為場面之壯觀,遷徙動物的數量之大,以數百萬為單位計數。遷徙大軍中的主力部隊要屬角馬,又稱為塞倫蓋蒂白須角馬(Serengeti white-bearded wildbeast),據說數以百萬的數量在馬賽馬拉和塞倫蓋蒂大草原上移動時,放眼望去,草叢中的角馬多如螞蟻,數不勝數,也無從數起。那種浩浩蕩蕩的感覺,如無親身經歷,難以言表。小角馬通常都是在遷徙過程中誕生的,姐妹們圍在媽媽的四周,媽媽快速地產下小角馬,幾分鐘之後小角馬就可以慢慢地跟著大部隊奔跑了。而一旦沒有姐妹們的照顧,小角馬很容易成為食肉動物攻擊的目標,淪為獵物喪身獅口。有時角馬也會產下死胎,儘管媽媽十分不樂意,不停地在周邊徘徊,但是最終還得放棄,追隨遷徙大軍而去。
剛產下的小崽就能站立並奔跑,並不只是角馬的專利,也是遷徙大軍其他種類的本領,否則媽媽和新生小崽不能及時跟上大部隊,就很容易失去保護,落入食肉動物的口中。這是它們的生存之道,是優勝劣汰、自然選擇的結果。
大遷徙的隊伍中,斑馬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50萬頭斑馬夾雜在角馬群中,鑲嵌在大草原上,若隱若現。加之降雨帶來的豐美水草,再現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觀景色。
步態優雅的長頸鹿也跟著遷徙大軍,追隨豐美的水草。與角馬和斑馬不同,高個子的長頸鹿,如同鶴立雞群一般,高高地凸顯於其他遷徙大軍和草叢之上,十分搶眼。長頸鹿以小群的方式參與大遷徙,它們通常10隻左右成群,既可以相互照應,也可以警戒四周。
當然,尾隨著這些食草動物的還有獅子、花豹、獵豹、胡狼、鬣狗、禿鷲這些肉食性動物,它們也算是遷徙大軍的一部分,不同種類的動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張完整和穩定的食物網。
馬賽馬拉草原和塞倫蓋蒂大草原上發生的野生動物大遷徙是一個緩慢的順時針的以年為周期的過程,且周而復始。
馬賽馬拉大草原能看到遷徙大軍的事件是每年的7月至10月。每年的7月,以角馬為主力軍的遷徙大軍從塞倫蓋蒂的西邊跨越馬拉河進入馬賽馬拉大草原,享受這裡的豐美水草,10月份遷徙大軍又從馬賽馬拉大草原的東側陸陸續續地越過馬拉河,返回到塞倫蓋提,並滯留於此直到下一年的7月份。因此,以一年為周期,這些食草動物們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塞倫蓋蒂大草原上覓食的,少部分的時間北上到馬賽馬拉大草原上,這與塞倫蓋蒂的大面積和馬賽馬拉麵積小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塞倫蓋蒂大草原的面積大,生長的草量很多,可以滿足數百萬食草動物長時間的食物需求。(上)
(第一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協哺乳動物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靈長類行為和生態學科首席科學傳播專家,第二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