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周永開在家寫下「我的初心不變——獻給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記者 李強 攝
2019年3月,周永開在達州市達川區罐子鄉和平村植樹。達州市紀委監委供圖
12月3日晚,同往常一樣,達州市離休紀檢監察幹部周永開打開電視,收看《新聞聯播》。同往常不一樣的是,他上了當天的《新聞聯播》:中共中央授予他和其他6名共產黨員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漸漸地,周永開的眼角溼潤了。
聞訊而來的幹部和鄰居擠滿周永開不大的房間。送走祝賀者,家中恢復寧靜。周永開坐定,拿出一年前組織贈送他的畫冊,這裡面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了周永開入黨75年來的人生經歷。翻閱著畫冊,他突然嘆了一口氣。良久,周永開放下畫冊自言自語:「哎!70多年了,感覺為黨和人民做得還不夠。」
這就是92歲的周永開,一生追隨黨的足跡卻從不自滿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2019年7月和2020年11月,記者兩次採訪周永開,也與周永開的親友、同事對話交流。從一段段講述和一件件小事中,一位普通卻不平凡的老黨員形象,逐漸立體起來。
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
——摘自《中國共產黨章程》
「周老書記」說:我還能為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11月16日,在久違的冬日暖陽照耀下,達州市紀檢監察系統的30餘名黨員幹部跟隨周永開的腳步,走進四川省廉潔文化基地——神劍園。一場別開生面的巴渠清風「戰士沙龍」活動,在此舉行。
周永開講述起自己追尋革命足跡的故事,講述著王維舟、張愛萍等老一輩革命家浴血奮戰的故事。他話語略顯乾澀,卻異常堅定,透露出一名92歲共產黨人始終秉持的理想信念。
「參加『戰士沙龍』活動,是為了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隨後,周永開話鋒一轉,談及在「戰士沙龍」宣講黨課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把五中全會的精神學習好、落實好,借用沙龍這種平臺,發揮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的偉大紅軍精神,使每一個人在黨中央領導下,把宏偉藍圖化成實際行動。」周永開聲音不大,但語氣鏗鏘有力。
現場,達州市紀委監委幹部李蘭全神貫注聆聽周永開的宣講,「為了這次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宣講,周老書記備了一個星期的課,專門找來全會公報一字一句研讀。」近年來與周永開老兩口接觸很多的李蘭告訴記者。
緊跟黨的步伐,與時俱進地學和做。這是一名先鋒戰士的品質。
眼前的周永開,中等個頭,微胖。不說話時,與普通慈祥的老人無異。一旦開口,讓人驚訝於他敏捷的思維。但近年來,高血壓等老年病還是找上了他,讓周永開的精力遠不如過去。親友們擔心他的身體,勸他「該歇下來了」。周永開卻固執地說:「我還能為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年多來,他利用精神狀態好的時候,為周邊社區和單位講黨課11次,宣講十九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疫情防控知識。
周永開曾歷任原巴中縣委書記、達縣地委副書記、達縣地區紀委書記等職務。儘管離休已29年,但對於黨的政策,他不僅是講給別人聽,首先是自己不折不扣地踐行。
周永開居住在通川區東城街道文華街社區。今年夏秋,達州市爭創文明城市。一天晚上,該社區書記李帆敲開周永開家的門,向他徵求創文明城市方面的意見。周永開建議「動員居民從身邊事做起,創造一個整潔環境」。李帆前腳離開,周永開就與老伴一起,「螞蟻搬家」式地把自家陽臺整理得整整齊齊,不久又花錢請人為自己所在院壩買來兩個垃圾箱,託人寫下幾幅創文明城市主題標語張貼在小區中。
「他就是這樣的人,對政府的號召,率先垂範,執行起來不打折扣。」李帆說。
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為實現共產主義奮鬥終身。
——摘自《中國共產黨章程》
「外來的老爺爺」說:這依靠那依靠,依靠群眾就力量無邊
離休後的周永開,把精力投向萬源花萼山自然保護區。近些年,周永開不能出遠門了,但花萼山的蔥蘢永遠在他腦海中。
1991年離休後,周永開放棄安逸閒適的生活,來到花萼山,到群眾院壩宣傳生態環保理念,帶領百姓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路子。他帶頭植樹1000餘畝,帶動附近村民成為義務護林員。
花萼山深處的萬源市官渡鎮項家坪村,周永開一住十數年。周永開當年踏進花萼山時,如今的村支部副書記杜成柳只有幾歲。杜成柳記得,這位「外來的老爺爺」挨家挨戶宣傳植樹護林思想……杜成柳還常聽家人說,「周書記又在為我們項家坪村修路了」「周書記幫我們通了電」。周永開為項家坪村帶來的一點點變化,逐漸印刻在年少的杜成柳腦海中。
與周永開打交道20餘年的項家坪村村支書項爾方有點「怕」他。彼時的項家坪,只能沿著一條小河溝進出村。村民出村賣東西靠肩挑背磨,凌晨4時出發,晚上8時才能回到家。周永開看在眼裡,放出話:「不讓花萼山人民看上電視、坐上車,我就去跳玄天關。」
要在懸崖峭壁上修出一條路,當年30多歲的村文書項爾方想都不敢想。他跟著周永開三進達州城,為村道爭取到啟動資金。修路缺資金,工程修修停停,周永開又把時任萬源市長請到山裡體察民情。2004年10月,項家坪村終於有了一條通村硬化路。同樣在他的強力推動下,項家坪村於2007年通電,摘掉達州市「最後一個無電村」帽子。
「上世紀50年代末,他在任原巴中縣委副書記時,為了解決農村群眾生活困難,發展生產,他60%以上時間都在農村,還帶頭『當農民』,在群眾家中同吃同住同勞動8個多月。」達州市紀委退休幹部李仕德說,他用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
在與這位「外來的老爺爺」接觸過程中,杜成柳常常聽到他叮囑花萼山的幹部:千難萬難,有黨的領導就不難;這依靠那依靠,依靠群眾就力量無邊。
在達州市政協原副主席陳武先看來,周永開身上最可貴的是他75年如一日,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上,共產黨員的本色始終不變。
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法律和政策規定範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
——摘自《中國共產黨章程》
「周老革命」說:親手交黨費,讓我時刻想到自己的黨員身份
記者第一次見到周永開,是在他居住了近30年的老房子裡。家裡陳設簡樸,桌椅沙發都是幾十年前的,家裡只有一部小電視、一臺掛式空調體現出一些現代感。地方領導關心他的居住條件,周永開擺擺手,「群眾住好了,我們才放心;大多數群眾住上好房子,我們少數人差一點,我沒有怨言。」
周永開的孫女周婧回憶,2005年,達州市紀委集資建房,論資歷和職級,他第一個選,但他沒要。「爺爺說,我退出,年輕同志就有機會。我們後輩也已經習慣他這樣了。」
上世紀80年代,周永開任地委副書記,他的妻子吳應明是一般幹部。當時組織部門擬提拔她為副縣級。周永開得知後,找到當時的地委書記說,吳應明文化有限,提拔的話,「群眾有意見,也影響黨的形象」。
「75個年頭受黨的教育培育,不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的意識融入到周永開的血液裡面了!」李蘭說。
周永開與吳應明相濡以沫幾十年,很少拌嘴紅臉。但兩人有時候卻也在暗地裡「較勁」。今年初,武漢發生新冠肺炎疫情,周永開與老伴天天在電視裡關注武漢的疫情防控情況。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天,周永開突然對老伴說:「我想給武漢人民捐些錢,支持他們的疫情防控工作。」老伴一聽,不樂意了,「憑什麼你捐我不捐,你想搞特殊化?」結果周永開妥協,老兩口一合計,用兩人的名義共同為武漢捐了數萬元。
兩人暗地裡「較勁」還體現在黨費的繳納上。多年前,周永開與吳應明達成一項「協議」:「我們比一下,看誰先把黨費交給組織。」每個月的23日,是周永開夫妻倆收到退休金的日子。第二天一早,兩人就會到銀行把黨費取出來,然後搭乘不同的公交車線路,將黨費交給各自所在的退休黨支部。
11月16日,記者在周永開泛黃的黨費證扉頁見到兩行字格外醒目:「黨費月月交,黨性步步強」。這是周永開親筆寫下的格言。小本子記錄著從2016年1月至今,每月交納黨費的時間、金額和收款人籤字。這樣的小本子,周永開的抽屜裡還有厚厚一摞。
「對於這位有著75年黨齡的老黨員來說,每月絕對不會忘記的事情,就是親手交納黨費。」周永開所在的達州市紀委監委機關離退休幹部支部的支部書記馮銀宗介紹,曾經有人建議,由我們代交或主動上門收取,卻被「周老革命」嚴厲批評了。
「為什麼要親自去交黨費?」記者問。
「按時交黨費是每個黨員應盡的義務,更不可由他人代勞。這個儀式,讓我時刻想到自己的黨員身份!」周永開答。
「明年是建黨100周年,您有什麼心裡話對黨說?」
「我的初心不變!」周永開將這75年一直鐫刻在心中的6個大字,「複製」在記者的採訪本上。(記者 陳松 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