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世流不出眼淚 被親戚誤認為「冷血」 其實是一種病作祟

2020-12-16 浙江新聞

  45歲的江女士是淳安人,年紀不大,可早已換上了滿口假牙。最讓她難受的,是口乾眼乾,沒有水就吃不下飯,眼睛總是乾澀不已,而流淚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不僅如此,這幾年來她還每天咳嗽得厲害,生活十分沒有質量。最近,她到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浙江省新華醫院)就診,才確診了自己得的疾病——乾燥症候群。

  「秋季天氣乾燥,很多人會得秋燥症,它與乾燥症候群同樣有著皮膚幹、口咽乾燥的表現,容易被混淆。」國家973首席科學家、首屆全國名中醫、風溼病知名專家範永升教授提醒,很多情況下,乾燥症候群症狀表現複雜,還要與乾眼症、結膜炎、角膜炎、糖尿病等疾病相鑑別,患者本人很難判斷,此時應及時去正規醫院風溼免疫病科就診。

  母親去世,極度難受卻流不出眼淚

  江女士說,自己從20來歲的時候牙齒開始出現問題,因為蛀牙太多,她索性換了全口假牙。除了牙的問題,她總覺得自己很乾:「20多年來,總是覺得口乾、眼乾,而且還越來越嚴重,現在麵包什麼的根本吃不下,每次吃飯都得倒個開水泡著吃,稍微硬一點的蘋果都得刮成泥吃。」

  最令江女士難忘的是母親去世的時候,儘管心裡極為難過,但是她眼睛乾澀得掉不下一滴淚。「當時親戚朋友覺得我冷血極了,但是,我真的是想哭都哭不出來。」江女士嘆息道。

  她曾輾轉多家醫院求診,也吃過很多種藥,總不見效果,病情反反覆覆甚至愈演愈烈。這兩年還不停咳嗽,沒有痰,卻咳個不停,異常難受。直到這次到省新華醫院就診,發現自己的肺出現了間質性病變,而造成這一結果的恰是因為她多年來一直不曾明確的病——乾燥症候群。

  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王新昌解釋,這是一種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淚腺、唾液腺、汗腺、皮脂腺等,常表現為口乾眼乾,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內臟功能也會隨之減退。

  「乾燥症候群發病年齡多在40-50歲,表現為『重女輕男』,患者中女性佔到了9成以上,尤其是40歲以上的更年期女性。」王新昌說,除口眼乾燥外,患者還可出現全身症狀,如乏力、低熱、關節痛、皮疹,30%-50%患者有腎損害,還可表現為消化不良、肝硬化、慢性萎縮性胃炎、周圍神經炎、甲狀腺功能低下、肺纖維化等。「女性患者還會出現特有的陰道液體分泌減少,自覺乾澀,影響性生活。」

  避免與秋燥症混淆,平時應多喝水多吃蔬果

  王新昌說,乾燥症候群的病因尚不明確,可單獨存在(原發性乾燥症候群),也可繼發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硬皮病等,稱為「繼發性乾燥症候群」。

  而它的治療效果好壞,往往與疾病診斷時間早晚有關,因此王新昌建議,如果出現口乾舌燥,喝水也不解渴;鼻腔有乾燥感,一不小心還出血;咽幹唇燥,吞咽食物都困難;眼睛乾澀、灼熱、發癢、眨眼時疼痛似有異物;便秘、反覆的腮腺腫大等症狀,症狀持續不緩解甚至加重,就要警惕乾燥症候群的發生。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對疾病的鑑別能力有限,尤其在秋季,乾燥症候群很容易和秋燥症混淆。中醫認為,乾燥症候群患者多為陰虛質,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少,尤其到了以燥邪為主的秋季,陰虛燥熱,外燥引動內燥,容易引發或加重病情。入秋後,天氣乾燥,秋燥往往會誘發或加重乾燥症候群的一系列症狀。

  國家973首席科學家、首屆全國名中醫、風溼病知名專家範永升教授說,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幹、口眼乾燥,但其程度一般沒有「乾燥症候群」重,同時不會累及內臟系統,通常情況下可根據這些差別作一簡單的鑑別。

  一般來說,秋燥症患者只需注意適當多飲水,飲食上多滋潤少燥熱甚至不吃燥熱食物,必要時請中醫辨證調理,秋燥症即可隨著季節氣候變化而緩解,但乾燥症候群患者需要及時到醫院風溼免疫病科就診,及時接受針對性治療。

  「如果有秋燥困擾,特別是乾燥症候群患者,每天要適當多飲水,多食用一些水分豐富的瓜果蔬菜,如雪梨、蘿蔔、蓮藕、荸薺等。洗澡不宜過勤,水溫不宜過熱,沐浴產品要避免使用鹼性肥皂,沐浴後可使用保溼產品,以緩解皮膚乾燥情況。」範永升教授建議,食療也是很好的減少秋燥方法,如煮粥時添加百合、銀耳、芝麻等。

相關焦點

  • 「母親去世了,我卻哭不出來,太冷血?」幾萬網友評論字字戳心
    05@舒阿瑤:爸爸去世辦喪禮的時候我沒有一滴眼淚,我感到自責,但又真的哭不出來,就覺得好像眼前的一切都不真實,沒辦法接受這個事實。08@可樂妹:爺爺去世的時候我一直都沒哭,我第一次看到爸爸哭成那樣,他們都問我為什麼不哭,其實我也不知道,後來爺爺火化的時候,我突然哭得差點暈過去,好像我一直在騙自己他沒有去世,他只是躺在那裡睡著了一樣,直到要一刻,我才終於承認我要失去他了。
  • 「很疼愛孩子的老人去世了,他不難過也不哭,是冷血嗎?」
    按理說這孩子已經10歲了,已經知道去世是什麼含義了,怎麼會不難過呢?朋友之前還擔心孩子太難過,可這孩子的表現跟沒事人一樣。所以朋友不擔心這了,開始擔心孩子過於冷血,連親人去世都表現的這麼冷靜。親人去世,確實是一件讓人很難過的事情。可孩子不難過不哭,真的就是冷血的表現嗎?
  • 原來經常迎風流眼淚,其實也是一種病,3種情況都有危害更大
    流眼淚,在多數人看來都是一件正常的事,生活中,有的人會因為觸情生情流眼淚,還有的人會被氣哭,這些都是主動的行為。當人們開始有哭的情緒後,眼睛周圍的微血管出現充血,肌肉為了保護眼睛選擇收縮,淚腺便會分泌出液體,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眼淚。
  • 「很疼愛孩子的老人去世了,他不難過也不哭,是冷血嗎?」
    按理說這孩子已經10歲了,已經知道去世是什麼含義了,怎麼會不難過呢?朋友之前還擔心孩子太難過,可這孩子的表現跟沒事人一樣。所以朋友不擔心這了,開始擔心孩子過於冷血,連親人去世都表現的這麼冷靜。親人去世,確實是一件讓人很難過的事情。可孩子不難過不哭,真的就是冷血的表現嗎?
  • 親人離世卻不悲不喜,不流一滴眼淚的人,真的是「冷血動物」嗎?
    親人離世卻不悲不喜,不流一滴眼淚的人,真的是「冷血動物」嗎?每一秒,就有一個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每一秒,也會有一個人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生與死輪迴不止,這是這個世界的規則,沒有人能夠逃避,就連號稱千古一定的秦始皇,也難逃歲月流逝,我們對死很避諱,不希望它降臨在我們的親人身上,但我們的一生之中,總會遇到親人離世的場景,有的人明明和逝者很親近,感情十分要好,但是面對親人離世時卻不悲不喜,一滴眼淚都流不出來,看上去一點兒也不悲傷
  • 人在去世的時候留下眼淚,到底看到了什麼,說出來讓人吃驚
    大家好,我是小柒,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這也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無論這一生過得幸福與否人們在生命的盡頭都只能坦然的面對,那小夥伴們你們都知道嗎,為什麼人們在臨死之前會流眼淚呢,到底他們看到了什麼,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 眼淚其實有三種
    原標題:眼淚其實有三種   受訪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眼角膜病專科主任醫師 接 英   我們會因各種原因流淚,雖然它們看上去都一樣,可根據美國眼科學會的觀點,眼淚可分為三種。   1.基礎眼淚。人體最早出現的一種淚水,在胎兒眼睛形成時就已存在了。
  • 開國上將在國外授銜,一生回2次家,母親去世只寄200元棺木錢
    幾天後,楊勇帶著幾個警衛人員踏上了返鄉的徵程,楊勇一路上興奮不已,不停的向隨行的警衛人員講述家鄉的故事,講述自己與母親的故事。當楊勇回到家,見到自己母親的時候,眼淚止不住的流了下來,緊緊的握著母親的手:「媽,我回來看您來了!」母親看著眼前這個20多年沒有見到的兒子,一把抱著兒子痛哭了起來。
  • 為什麼老年人臨終前會流眼淚?是放心不下家人,還是看到了什麼?
    那麼,為什麼老年人臨終前會流眼淚?是看到了什麼嗎?為什麼老年人臨終前會流眼淚?很多地方把人臨終前流下的淚稱之為慈母淚或者感恩淚,認為這是一種特殊的儀式,是在與這個世界做告別,但其實這種現象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 為什麼人在去世後,親戚的眼淚不能沾到逝者身上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人在過世之後,為什麼身上不能沾到親戚的眼淚?這個迷信歷史不知從何而起,只記得小時候,家裡有親戚去世的時候,會有人說哭的時候不要把眼淚沾到逝者的身上,當時我記得家人是這麼解釋的,人死之後本來是離開的很安詳,如果有人的眼淚沾到身上,他就會感到很不安,知道有人捨不得自己,影響其投胎。並且哭的人身上也會沾上陰氣,會折壽。
  • 母親去世留遺產,弟弟霸佔姐姐不滿
    「如果母親是在弟弟家去世的,我這個當姐姐的,別說兩萬、三萬,就算是十萬、八萬我也不要了,畢竟人家伺候了母親,人家付出了,咱得講理,問題不是在弟弟家去世的,錢是不多,但是無論錢多少,我的心有點不平衡。」說到這裡,董大姐打開了話匣子,董大姐說「母親是在養老院裡去世的,弟弟並沒有盡到當兒子的本分,為母親養老送終。
  • ...分子陳雲又出冷血言論,竟稱抗疫官員丈夫去世是好消息,嶺南大學...
    據香港「星島網」12月8日報導,「港獨」分子陳雲近日爆出冷血言論,他稱香港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丈夫去世為「香港抗疫以來,第一宗好消息」,市民對此表示不滿,批評他「突破人類道德下限」。針對此事,香港嶺南大學8日也發表聲明譴責陳雲的冷血言論,並強調他與嶺南大學沒有任何關係。
  • 《降魔的2.0》最感人一幕:莫偉豪(胡鴻鈞)流下一滴藍眼淚
    在近期一部熱門港劇《降魔的2.0》就有這樣一幕:十幾年沒回家的豪仔在回到家後,卻認不出母親的樣子。龍貓(何遠東飾)在第一部《降魔的》去世,到第二部《降魔的2.0》。龍貓的兒子(龍貓仔)仍然很掛念爸爸,一直放不下爸爸的突然離去。龍貓仔在遊戲中把一隻肥精靈稱作爸爸,為了實現和爸爸的約定,還獨自上山頂捉鳳凰。
  • 為什麼打哈欠的時候會流眼淚?多年的疑惑,終於有答案了
    人們在困了之後會不自覺的打哈欠,當人們在困的時候血液循環會比較慢,並且血液中的一些氧氣已經被消耗了,但是卻得不到及時的補充,這個時候人體裡面的血液氧氣濃度是比較低的,大腦也就會出現輕微的缺氧,而人體打哈欠其實就是在吸入更多的氧氣,這樣也就會讓自己體內的氧氣含量更高一些。
  • 香港病咗|李偲嫣染疫去世,「黃絲」高調慶賀!
    李偲嫣去世消息傳出後,在香港網絡上,「黃屍」們馬上一片叫好之聲,又是要開香檳,又是要請出小鳳姐——這種場面,過去一年半裡也曾經出現過數次,比如有建制派的人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比如有警察受傷、染上新冠肺炎,都會有人起這種反應。
  • 親人去世後不悲不哭的人,是什麼心理?科學家來告訴你真相!
    文/行走天涯親人去世後不悲不哭的人,是什麼心理?科學家來告訴你真相!當我們在看到比較傷心的事情發生在眼前的時候,可能第一反應是流眼淚,因為眼淚可以反應到一個人的情緒。就像我們看電視的時候,有時候也會被電視劇中的主人公的感情宣洩打動。就更不要說最親近的人離開我們的時候了。可是總有一部分人的表現非常的平靜,他們不會悲痛也不會哭泣。難道是一點也不難過麼?
  • 流眼淚也是有好處的,都給我哭
    但事實上,這其實只是為了拍一個視頻,為了效果而已,真實的情況其實並沒那麼動人,真的就是一段秀而已,而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目送女兒,嫁給別人的時候哭的最多的就是母親了,而父親是不善於表達的,即使心裡真的捨不得,表面上也會強顏歡笑。那麼我們今天的主旨是什麼呢?
  • 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又...這個11歲女孩禾麥
    那年舅舅家的弟弟才6歲,外奶患有類風溼關節炎,手指已經嚴重變形,再加上外奶常年有病身體不好,自從舅母走後祖孫倆在家無法自理生活。母親找父親商量後,父親同意將祖孫倆接過來照顧。父親帶著母親去探視舅舅,舅舅在得知祖孫倆今後生活有人照顧便放心了。
  • 請諒解:母親為孩子流下的「第二顆眼淚」
    我看到這個九死一生的孩子坐在地上孤獨無依的哭喊,我的心被悲傷侵襲,忍不住眼淚流了下來。如果那哭嚎的孩子是我的孩子,如果躺在廢墟裡死去的人是我,我將無比悲傷。我悲傷的不是我的離去;我悲傷的,是我的離去,將使我的孩子孤單的活在這不太平的世上!
  • 母親已經去世,兒子卻聽到母親喊他回家吃飯,急忙趕回老家,哭了
    01永明的母親去世了,他和大哥守著母親的遺體已經兩天兩夜沒有合眼了。永明是三兄弟,他是最小的弟弟,現在在等二哥回來,才能下葬母親的遺體。長時間的沒有睡眠讓人很是煩躁,大哥開始不停的打電話問「你到底還要多久才能回來,早就和你說媽不行了趕快回來,你就是不回來,現在就等你一個人了,你到底什麼意思?」「公司公司,媽重要還是公司重要?生病你不陪著就算了,媽想見你最後一面都沒有見上,你到底心裡有沒有媽?」兩個哥哥開始通過電話激烈的爭吵起來。永明沒有說話,冷冷看著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