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江女士是淳安人,年紀不大,可早已換上了滿口假牙。最讓她難受的,是口乾眼乾,沒有水就吃不下飯,眼睛總是乾澀不已,而流淚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不僅如此,這幾年來她還每天咳嗽得厲害,生活十分沒有質量。最近,她到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浙江省新華醫院)就診,才確診了自己得的疾病——乾燥症候群。
「秋季天氣乾燥,很多人會得秋燥症,它與乾燥症候群同樣有著皮膚幹、口咽乾燥的表現,容易被混淆。」國家973首席科學家、首屆全國名中醫、風溼病知名專家範永升教授提醒,很多情況下,乾燥症候群症狀表現複雜,還要與乾眼症、結膜炎、角膜炎、糖尿病等疾病相鑑別,患者本人很難判斷,此時應及時去正規醫院風溼免疫病科就診。
母親去世,極度難受卻流不出眼淚
江女士說,自己從20來歲的時候牙齒開始出現問題,因為蛀牙太多,她索性換了全口假牙。除了牙的問題,她總覺得自己很乾:「20多年來,總是覺得口乾、眼乾,而且還越來越嚴重,現在麵包什麼的根本吃不下,每次吃飯都得倒個開水泡著吃,稍微硬一點的蘋果都得刮成泥吃。」
最令江女士難忘的是母親去世的時候,儘管心裡極為難過,但是她眼睛乾澀得掉不下一滴淚。「當時親戚朋友覺得我冷血極了,但是,我真的是想哭都哭不出來。」江女士嘆息道。
她曾輾轉多家醫院求診,也吃過很多種藥,總不見效果,病情反反覆覆甚至愈演愈烈。這兩年還不停咳嗽,沒有痰,卻咳個不停,異常難受。直到這次到省新華醫院就診,發現自己的肺出現了間質性病變,而造成這一結果的恰是因為她多年來一直不曾明確的病——乾燥症候群。
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主任醫師王新昌解釋,這是一種主要累及外分泌腺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淚腺、唾液腺、汗腺、皮脂腺等,常表現為口乾眼乾,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內臟功能也會隨之減退。
「乾燥症候群發病年齡多在40-50歲,表現為『重女輕男』,患者中女性佔到了9成以上,尤其是40歲以上的更年期女性。」王新昌說,除口眼乾燥外,患者還可出現全身症狀,如乏力、低熱、關節痛、皮疹,30%-50%患者有腎損害,還可表現為消化不良、肝硬化、慢性萎縮性胃炎、周圍神經炎、甲狀腺功能低下、肺纖維化等。「女性患者還會出現特有的陰道液體分泌減少,自覺乾澀,影響性生活。」
避免與秋燥症混淆,平時應多喝水多吃蔬果
王新昌說,乾燥症候群的病因尚不明確,可單獨存在(原發性乾燥症候群),也可繼發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硬皮病等,稱為「繼發性乾燥症候群」。
而它的治療效果好壞,往往與疾病診斷時間早晚有關,因此王新昌建議,如果出現口乾舌燥,喝水也不解渴;鼻腔有乾燥感,一不小心還出血;咽幹唇燥,吞咽食物都困難;眼睛乾澀、灼熱、發癢、眨眼時疼痛似有異物;便秘、反覆的腮腺腫大等症狀,症狀持續不緩解甚至加重,就要警惕乾燥症候群的發生。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對疾病的鑑別能力有限,尤其在秋季,乾燥症候群很容易和秋燥症混淆。中醫認為,乾燥症候群患者多為陰虛質,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少,尤其到了以燥邪為主的秋季,陰虛燥熱,外燥引動內燥,容易引發或加重病情。入秋後,天氣乾燥,秋燥往往會誘發或加重乾燥症候群的一系列症狀。
國家973首席科學家、首屆全國名中醫、風溼病知名專家範永升教授說,秋燥症主要表現為皮膚幹、口眼乾燥,但其程度一般沒有「乾燥症候群」重,同時不會累及內臟系統,通常情況下可根據這些差別作一簡單的鑑別。
一般來說,秋燥症患者只需注意適當多飲水,飲食上多滋潤少燥熱甚至不吃燥熱食物,必要時請中醫辨證調理,秋燥症即可隨著季節氣候變化而緩解,但乾燥症候群患者需要及時到醫院風溼免疫病科就診,及時接受針對性治療。
「如果有秋燥困擾,特別是乾燥症候群患者,每天要適當多飲水,多食用一些水分豐富的瓜果蔬菜,如雪梨、蘿蔔、蓮藕、荸薺等。洗澡不宜過勤,水溫不宜過熱,沐浴產品要避免使用鹼性肥皂,沐浴後可使用保溼產品,以緩解皮膚乾燥情況。」範永升教授建議,食療也是很好的減少秋燥方法,如煮粥時添加百合、銀耳、芝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