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木:從荒灘到高原新移民城的變遷

2021-01-09 中國西藏網

  9月26日清晨,「共飲長江水 同為追夢人」全國黨媒海西行記者,從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出發前往格爾木市,到達時已是夕陽西下,街道兩旁的落葉在秋風裡走走停停。

  在蒙古語中,「格爾木」被譯為「河流密集的地方」。而在藏語中,「格爾木」譯為「圓圓的沼澤地」。因地貌而得名,足見「格爾木」地名古老。也許,再往上翻越幾千年,位於柴達木盆地茫茫戈壁深處的格爾木曾經水量豐沛,牧草肥美。

  65年前,格爾木駛向城鎮化建設的步伐起源於青藏公路的建設,也源於慕生忠將軍一句「這就是格爾木」。

  半個世紀以來,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先後從這裡通往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現在,這座位於崑崙山北麓的戈壁荒灘,早已是一座高原新移民城。

  將軍樓:情懷與精神鑄就的歷史豐碑

  在格爾木市,一座命名為將軍樓的主題公園是了解這座戈壁新移民城的窗口。這座於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舊址,見證了格爾木市從無到有的歷史。

  一座慕生忠將軍的雕像,巍然矗立於主題公園內前往將軍樓的必經處。新中國成立之初,這位傳奇將軍曾兩次騎馬進藏。兩次入藏的艱難旅途,讓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萌生了「要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修築一條現代公路」的設想。為此,他遠赴北京,主動請纓,要求帶領人馬修築青藏公路。

  當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帶領第一批19名幹部、1200多名民工組成的築路大軍,來到格爾木河畔荒灘,望著沒有樹木,沒有人跡,只有雜亂枯草的大漠戈壁時,隨行人員問:「格爾木在哪裡?」慕生忠毫不猶豫地說:「格爾木就在你的腳下!我們的帳篷搭在哪裡,哪裡就是格爾木。我們要做第一代格爾木人!」

  一代人用情懷和精神開啟了從格爾木向世界屋脊的築路豐碑。史料記載,歷時7個月4天,這支築路大軍讓青藏公路穿越了25座高原雪山,在當時創造了用最快速度、最低成本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的奇蹟。

  這位後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將軍還提出一個口號:在柴達木盆地裡建起一座美麗的花園,在世界屋脊上開出一條平坦的大道!

  65年裡,接納來自五湖四海建設者的新移民城——格爾木,如今,早已成為連接西藏與內地之間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也逐步發展成青藏高原上繼西寧、拉薩之後的第三大城市。

  2004年,在國家的總體部署下,一部分三江源地區牧民為保護生態搬遷至格爾木南郊,成為這座戈壁新城的又一批新移民。

  長江源村:首個藏族村落記錄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史

  在將軍樓公園,記者看到,一群著藏裝的牧民正在這裡參觀。66歲的更尕南傑站在其中,樂呵呵地和同站一旁的牧民交談著。

  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鄉覆蓋6個村的128戶407名牧民群眾,積極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從400至800多公裡外的牧點、平均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流域,搬遷至格爾木市南郊。

  新家園命名為長江源村,這個飽含對故土深深眷戀的名字,永遠地保留了這些牧民對母親河的愛護之情。時任唐古拉山鄉黨委副書記的更尕南傑正是這批搬遷者中的一員,那年他剛剛年過半百。

  他說:「對一輩子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來說,第一次聽說國家號召三江源的牧民,為保護生態而搬遷時,很多牧民既詫異又不得不陷入思考。的確,過去可以養活幾百頭犛牛的草場,如今,放牧一百甚至幾十頭犛牛好像也餵不飽了……」

  「但是,沒有了賴以生存的牛羊,沒有一技之長,搬到城裡的牧民能幹什麼?我們居住分散,不懂城市歸類,與其他民族打交道的極少,交流都是問題,怎麼生活?」更尕南傑的擔心也是其他牧民的憂慮所在。

  如今,更尕南傑和他的同胞們在長江源村的新生活,過去了整整15年,他們曾擔心的問題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幫扶和自身努力下,逐一得到解決。

  「國家對每戶搬遷牧民一年發放生活補助6000元、燃料補助3100元;無勞力的困難戶另有補助5600元;禁牧區按草場大小不等以1.5萬元至3.7萬元核算;通過開超市、跑運輸,自力更生讓牧民生活比從前多了選擇。」退休後仍擔任政策宣講員的更尕南傑,向記者細數牧民生活中的點滴變化。

  現在,全村有200餘名拿著月固定收入的草原和溼地生態管護員,定期不定期地返回故土巡邏監督、開展環境整治和垃圾清理工作,覆蓋了501.1萬畝的禁牧區。

  新家園長江源村水電齊全,通了天然氣,村民治病就醫更便捷。「特別是,村裡新建了幼兒園和小學,孩子在家門口接受現代教育,教學設施條件好,這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更尕南傑說。

  當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長江源村時,更尕南傑向總書記敬獻了哈達。他說:「這是我一輩子值得自豪的一件事。現在,三江源的生態水土得到保護,動物數量有所增加,草場比過去綠了、也厚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長江源民族學校:從馬背到安居美麗校園的歷程

  「叔叔好!阿姨好!」在更尕南傑的指引下,記者一行來到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一群著藏裝和校服的學生,手拉著手邊進校園,邊向記者熱情招呼。

  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校長李軍在校門口領記者進入校內。正值國慶70周年慶典前夕,校園內一片歡樂景象:操場上一群學生高唱《我和我的祖國》,一群孩子領了營養餐向食堂奔去,更多的學生和教師正在為升國旗、唱國歌做著準備。

  李軍說:「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的前身是唐古拉山鄉完全小學,位於海拔近5000米的唐古拉山鎮,再往前是沒有固定校區的『馬背學校』。」

  在李軍的帶領下,記者一行穿過綜合樓,到學生公寓樓、食堂、澡堂、校史陳列館等參觀。

  這是一所校園整潔、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的溫馨校園。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們一張張純真燦爛的笑容。

  陳列館內,馬、汽燈、犛牛帳篷等一件件舊物和照片,將記者從方才感受到的現代化校園一下子拉回從前的「馬背學校」。

  「老師騎著馬將十餘名學生,集中就近送到一個又一個牧點的帳篷裡,巡迴教書,沒有書本、更無粉筆和黑板。」李軍介紹說。

  從1963年有了相對固定的校址,到20年後更名為唐古拉山小學,再到10年後,在校學生首次突破百人大關……

  對更多的牧民子弟而言,居住地的分散、高海拔且極寒缺氧的大環境,原是生命的常態。家園距離城鎮往往數百公裡,接受現代化教育更多時候是一種奢望。

  2005年,這所專為從長江源搬遷而來的牧民子弟新建的民族學校,在長江源村內拔地而起,全村適齡兒童就近入學,畢業率、升學率常年「雙百」。生源全部來自唐古拉山鎮和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三江源移民區。

  如今,這所從馬背、帳篷學校一路走來,歷經61年的民族學校,在校學生達700餘名,15個教學班。學校開設了民族體育、書法、舞蹈、音樂、美術、英語等興趣課程。

  學校的感恩教育隨處可見。「我們學校的『大手拉小手』在格爾木市都很有名,就是藏族學生帶著從牧區來的家長過馬路、逛街,教父母用漢語與城裡人交流,都是學生幫父母,那場面非常感人。」說起這話時,李軍語氣中帶著些許自豪。

  當記者一行離校時,校園大樓前的全校師生仍在演習升國旗儀式。在高原熾熱的太陽下,一遍又一遍地反覆練習國歌。笑容燦爛,歌聲悠遠。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兵城格爾木---青藏高原篇 三
    >兵城格爾木青藏高原篇(三)馮京三>    格爾木是蒙古語,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轄區從柴達木盆地中南部到唐古拉地區,總面積12.45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轄區面積最大的城市。
  • 近百畝高原寒地海水稻「踏入」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荒灘
    經過15天的試種植,海水稻種植面積近百畝,這也是海水稻首次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試種植的初步成果。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培育工程師張國東介紹,6月5日,在海拔2800米的河西農場,第一株高原寒地海水稻「踏入」柴達木盆地的荒灘裡,「到19號,機插秧階段基本完成,之後還要進行補苗、灌水、排水、施肥等工作,實施水肥藥一體化管理並做好田間水稻生長情況記錄等。」
  • 「70年70城」記住格爾木!在這裡,建成富「鉀」一方的鹽湖城
    格爾木市——天路起點、鹽湖之城、崑崙明珠、高原重鎮。新中國成立之初,格爾木還是地圖上一個鮮為人知、原始封閉的戈壁荒灘,只有800多名少數民族牧民在此以遊牧為生。「人民記憶·70年70城」記住格爾木,以格爾木市標誌性的地域符號和最閃亮的城市名片為切入點,從全力打造「四省通衢」的西部交通樞紐、做大做強地方特色優勢產業、城市名片令世人驚豔等方面,展示城市發展成就,凸顯城市特色亮點,生動地講述了格爾木與祖國同發展共奮進的精彩故事、傳奇故事。
  • 格爾木歷史的變遷
    青藏高原上的大美青海有一個帳篷上建立起來的兵城;這就是「格爾木市」蒙古語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想當年一群金戈鐵馬的共和國軍人,在共和國剛剛成立沒有幾年物資匱乏,大型機械設備基本沒有的情況下為了祖國邊疆穩定捨生忘死的在這一片沙漠戈壁建立起一條天路青藏公路和一座高原明珠城市格爾木……
  • 格爾木傾力打造高原旅遊新城
    通過建設高原特色旅遊中心,完善旅遊資源的有效開發、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體系,格爾木逐漸從一個新興的區域性旅遊重要節點,向成熟的中國西部地區著名高原特色旅遊目的地城市轉變。格爾木以它聞名中外的冰川地質遺蹟、大地震遺蹟、獨特的青藏線人文景觀、壯美的高原風光,成為眾多遊人的嚮往勝地。
  • 青藏鐵路的新起點,「中國鹽湖城」——格爾木
    一路向西,向西的鐵路線伸展到天邊的格爾木。「中國鹽湖城」格爾木是青藏鐵路的新起點,2004年「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馬踏飛燕城雕在格爾木火車站廣場落成。從地圖來看,格爾木是青海的地理中心,地處「聚寶盆」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是崑崙山融雪衝積形成的綠洲地帶。
  • 高原有個不一樣的格爾木
    高原?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稱為高原,中國有四大高原,集中分布在地勢第一、第二階梯上,青藏高原地勢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
  • 青藏高原的明珠(47)——格爾木
    "為蒙古語音譯,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它地處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由柴達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區兩塊互不相連的區域組成,平均海拔2780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植被結構簡單, 植被稀疏,種類單純,能在這樣的環境中看到這樣「高大」的植物,真是讓人驚到了。
  • 從西寧到格爾木——不能遺忘的青海風情
    (王嵬/攝)西格鐵路 高原第一鐵路美國鐵路旅行家保羅·泰魯在《遊歷中國》一書中曾說:「有崑崙山脈在,鐵路就永遠到不了拉薩。」而西寧通往格爾木的西格鐵路,讓我們看到了鐵路到達拉薩的曙光。這裡有更濃重的蒙古風情,可以吃到烤全羊、手抓羊肉、糌粑、奶茶等,如果趕上每年夏秋的牛奶生產旺季,還會有達拉、曲拉、酸奶等美食。可魯克湖和託素湖雖然相距很近,而且有著相同的生態環境和變遷歷史,然而它們的姿態、風貌和性格卻迥然不同。可魯克湖屬於微鹹性淡水湖,水色清澈、湖面平靜,景色綺麗旖旎。
  • 高原兵城格爾木,曾經是進藏大本營,去看壯麗的鹽湖和雅丹
    ,市區並不算大,但轄區面積有十幾萬平方公裡,柴達木盆地高原和唐古拉山北麓,是格爾木轄區內的兩部分。這也是很多人對於青海的認識,在內地人眼裡,這已經是荒無人煙的邊疆了,站在唐古拉山南麓的藏區看,來到了格爾木,就到了內地。
  • 高原上的歷史豐碑——格爾木
    到達格爾木時夜幕開始慢慢降臨,根據點評的指引,找到了一家評價較好的餐館,在這裡吃到了正宗又美味的手抓羊排和青稞餅,價格也不算很貴。這裡可謂是高原上的豐碑
  • 魅力家鄉格爾木
    獨具魅力的胡楊格爾木是青海第二大城市,也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城市,格爾木源自蒙古語,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格爾木也是一座年輕又漂亮的城市,格爾木是青海連接西藏、新疆、甘肅的戰略要塞和中國西部的重要交通樞紐,青藏、青新、敦格三條公路幹線在此交匯;格爾木市有長江源頭、萬丈鹽橋、雪山冰川、崑崙雪景、瀚海日出、
  • 從那曲 到格爾木
    那曲到格爾木之間雖然有幾個可以住宿的地方,但條件都不是太好,所以許多人更願意直接趕到格爾木住宿。今天註定是比較艱苦的一天,總裡程830公裡,全是國道,部分路段的路面情況還不是太好。再加上是旅遊旺季,堵車肯定也是不可避免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原綠」+「格爾木藍」煥發城市生態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原綠」+「格爾木藍」煥發城市生態美 2020-10-20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藏北高原,從大海到陸地的滄桑變遷
    藏北高原與大陸的其它地方一樣,在漫長的地質發展過程中,歷經了從大海到陸地的滄桑變遷。早在距今8億年以前的晚元古代時期,藏北高原曾是一片波濤翻滾的汪洋大海。大約在距今8億年,地球上在發生過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後,使邊緣海盆隆起為陸地。在距今約6億年至2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藏北高原又沉陷為波浪滔天的海洋,被稱為「古地中海」或「特提斯海」。藏北高原地質演變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距今2億年到8000萬年是青藏高原地殼運動較為頻繁和強烈的時代。
  • 再遇格爾木
    說到「陌生」是因為格爾木深處西北內陸,距離我的家鄉數千公裡,沒有特殊原因很難來這裡一趟。說到「熟悉」是曾經因出差兩次踏足這個城市,並有相對長的時間來領略這裡的風土人情。"格爾木"為蒙古語音譯,意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處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轄區由柴達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區兩塊互不相連的區域組成,市區位於柴達木盆地中南部格爾木河衝積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屬高原大陸性氣候。
  • 這就是青海的格爾木!
    這就是青海的格爾木!>格爾木·野生動物蔚藍高遠、寧靜祥和的天空下這裡棲息著那樣一群生靈聚集在湖水相伴、草木繁盛的高原溼地>格爾木·秋秋詠文/靜韻格爾木的深秋是金色的世界風很烈、天很藍>格爾木·冬雪過城文/五月梨花多麼美,黃昏的時候下了一陣小
  • 站在世界屋脊,勾勒高原鐵路新藍圖
    5月7日至20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青藏鐵路,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了解到,青藏高原鐵路交通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拉近它與祖國內地乃至世界的距離。從此,青藏高原鐵路建設進入新的篇章。    青藏鐵路的建設與開通更是舉世矚目。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線路裡程最長、沿線環境最為惡劣的鐵路,被譽為「天路」和「世界屋脊上的鋼鐵大道」。    回顧「天路」的建設歷程,1958年,青藏鐵路西寧至格爾木段開工建設,1984年開通運營。2001年,格爾木至拉薩段開工,2006年全線通車運營。
  • 青藏高原地區的五大城市,西寧一騎絕塵
    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是世界的第三極。平均海拔達到3500米以上。在青藏高原,冬季的溫度非常的低,在最溫暖的七八月份平均溫度也不足十攝氏度,就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青藏高原也是中華民族的源頭地之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
  • 戈壁鹽灘孕育「江南稻香」——海水稻種進了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
    水田、秧苗和遠處的雪山形成了高原上新的風景線。  「在格爾木種植海水稻最大的困難就是氣候問題,我們了解了近十年這裡的氣溫變化,選育了17個品種進行種植,通過技術手段先在溫室大棚裡育苗來解決氣溫較低的問題。」身為技術支持人員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植保經理張國東穿著膠鞋、手推著插秧機下到田地裡忙著指導插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