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清晨,「共飲長江水 同為追夢人」全國黨媒海西行記者,從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出發前往格爾木市,到達時已是夕陽西下,街道兩旁的落葉在秋風裡走走停停。
在蒙古語中,「格爾木」被譯為「河流密集的地方」。而在藏語中,「格爾木」譯為「圓圓的沼澤地」。因地貌而得名,足見「格爾木」地名古老。也許,再往上翻越幾千年,位於柴達木盆地茫茫戈壁深處的格爾木曾經水量豐沛,牧草肥美。
65年前,格爾木駛向城鎮化建設的步伐起源於青藏公路的建設,也源於慕生忠將軍一句「這就是格爾木」。
半個世紀以來,青藏公路、青藏鐵路先後從這裡通往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現在,這座位於崑崙山北麓的戈壁荒灘,早已是一座高原新移民城。
將軍樓:情懷與精神鑄就的歷史豐碑
在格爾木市,一座命名為將軍樓的主題公園是了解這座戈壁新移民城的窗口。這座於2013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青藏公路建設指揮部舊址,見證了格爾木市從無到有的歷史。
一座慕生忠將軍的雕像,巍然矗立於主題公園內前往將軍樓的必經處。新中國成立之初,這位傳奇將軍曾兩次騎馬進藏。兩次入藏的艱難旅途,讓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萌生了「要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修築一條現代公路」的設想。為此,他遠赴北京,主動請纓,要求帶領人馬修築青藏公路。
當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帶領第一批19名幹部、1200多名民工組成的築路大軍,來到格爾木河畔荒灘,望著沒有樹木,沒有人跡,只有雜亂枯草的大漠戈壁時,隨行人員問:「格爾木在哪裡?」慕生忠毫不猶豫地說:「格爾木就在你的腳下!我們的帳篷搭在哪裡,哪裡就是格爾木。我們要做第一代格爾木人!」
一代人用情懷和精神開啟了從格爾木向世界屋脊的築路豐碑。史料記載,歷時7個月4天,這支築路大軍讓青藏公路穿越了25座高原雪山,在當時創造了用最快速度、最低成本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的奇蹟。
這位後來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將軍還提出一個口號:在柴達木盆地裡建起一座美麗的花園,在世界屋脊上開出一條平坦的大道!
65年裡,接納來自五湖四海建設者的新移民城——格爾木,如今,早已成為連接西藏與內地之間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也逐步發展成青藏高原上繼西寧、拉薩之後的第三大城市。
2004年,在國家的總體部署下,一部分三江源地區牧民為保護生態搬遷至格爾木南郊,成為這座戈壁新城的又一批新移民。
長江源村:首個藏族村落記錄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史
在將軍樓公園,記者看到,一群著藏裝的牧民正在這裡參觀。66歲的更尕南傑站在其中,樂呵呵地和同站一旁的牧民交談著。
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鄉覆蓋6個村的128戶407名牧民群眾,積極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從400至800多公裡外的牧點、平均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流域,搬遷至格爾木市南郊。
新家園命名為長江源村,這個飽含對故土深深眷戀的名字,永遠地保留了這些牧民對母親河的愛護之情。時任唐古拉山鄉黨委副書記的更尕南傑正是這批搬遷者中的一員,那年他剛剛年過半百。
他說:「對一輩子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來說,第一次聽說國家號召三江源的牧民,為保護生態而搬遷時,很多牧民既詫異又不得不陷入思考。的確,過去可以養活幾百頭犛牛的草場,如今,放牧一百甚至幾十頭犛牛好像也餵不飽了……」
「但是,沒有了賴以生存的牛羊,沒有一技之長,搬到城裡的牧民能幹什麼?我們居住分散,不懂城市歸類,與其他民族打交道的極少,交流都是問題,怎麼生活?」更尕南傑的擔心也是其他牧民的憂慮所在。
如今,更尕南傑和他的同胞們在長江源村的新生活,過去了整整15年,他們曾擔心的問題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幫扶和自身努力下,逐一得到解決。
「國家對每戶搬遷牧民一年發放生活補助6000元、燃料補助3100元;無勞力的困難戶另有補助5600元;禁牧區按草場大小不等以1.5萬元至3.7萬元核算;通過開超市、跑運輸,自力更生讓牧民生活比從前多了選擇。」退休後仍擔任政策宣講員的更尕南傑,向記者細數牧民生活中的點滴變化。
現在,全村有200餘名拿著月固定收入的草原和溼地生態管護員,定期不定期地返回故土巡邏監督、開展環境整治和垃圾清理工作,覆蓋了501.1萬畝的禁牧區。
新家園長江源村水電齊全,通了天然氣,村民治病就醫更便捷。「特別是,村裡新建了幼兒園和小學,孩子在家門口接受現代教育,教學設施條件好,這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更尕南傑說。
當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長江源村時,更尕南傑向總書記敬獻了哈達。他說:「這是我一輩子值得自豪的一件事。現在,三江源的生態水土得到保護,動物數量有所增加,草場比過去綠了、也厚了,一切都是值得的。」
長江源民族學校:從馬背到安居美麗校園的歷程
「叔叔好!阿姨好!」在更尕南傑的指引下,記者一行來到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一群著藏裝和校服的學生,手拉著手邊進校園,邊向記者熱情招呼。
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校長李軍在校門口領記者進入校內。正值國慶70周年慶典前夕,校園內一片歡樂景象:操場上一群學生高唱《我和我的祖國》,一群孩子領了營養餐向食堂奔去,更多的學生和教師正在為升國旗、唱國歌做著準備。
李軍說:「格爾木市長江源民族學校的前身是唐古拉山鄉完全小學,位於海拔近5000米的唐古拉山鎮,再往前是沒有固定校區的『馬背學校』。」
在李軍的帶領下,記者一行穿過綜合樓,到學生公寓樓、食堂、澡堂、校史陳列館等參觀。
這是一所校園整潔、現代化教學設施齊全的溫馨校園。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孩子們一張張純真燦爛的笑容。
陳列館內,馬、汽燈、犛牛帳篷等一件件舊物和照片,將記者從方才感受到的現代化校園一下子拉回從前的「馬背學校」。
「老師騎著馬將十餘名學生,集中就近送到一個又一個牧點的帳篷裡,巡迴教書,沒有書本、更無粉筆和黑板。」李軍介紹說。
從1963年有了相對固定的校址,到20年後更名為唐古拉山小學,再到10年後,在校學生首次突破百人大關……
對更多的牧民子弟而言,居住地的分散、高海拔且極寒缺氧的大環境,原是生命的常態。家園距離城鎮往往數百公裡,接受現代化教育更多時候是一種奢望。
2005年,這所專為從長江源搬遷而來的牧民子弟新建的民族學校,在長江源村內拔地而起,全村適齡兒童就近入學,畢業率、升學率常年「雙百」。生源全部來自唐古拉山鎮和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三江源移民區。
如今,這所從馬背、帳篷學校一路走來,歷經61年的民族學校,在校學生達700餘名,15個教學班。學校開設了民族體育、書法、舞蹈、音樂、美術、英語等興趣課程。
學校的感恩教育隨處可見。「我們學校的『大手拉小手』在格爾木市都很有名,就是藏族學生帶著從牧區來的家長過馬路、逛街,教父母用漢語與城裡人交流,都是學生幫父母,那場面非常感人。」說起這話時,李軍語氣中帶著些許自豪。
當記者一行離校時,校園大樓前的全校師生仍在演習升國旗儀式。在高原熾熱的太陽下,一遍又一遍地反覆練習國歌。笑容燦爛,歌聲悠遠。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