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 娟
又到周末,有朋友來無錫了,你們說帶他去哪裡走走比較好呢?
靈山大佛?惠山古鎮?南長街?黿頭渚?......
想起以前,我初到南京,聽人介紹說「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名城。孫吳政權就在是這兒建都的」。
幾年後,初到鎮江,又聽人介紹說「唐詩《次北固灣下》、宋詞《京口北固亭懷古》,說的都是這裡。」
2016年時,我初到無錫,聽得較多的是「江南重鎮,小上海,民族工商業發源地......」
比起動輒唐宋元明、三國兩晉的古城古都,無錫給我的年代感和厚重感遠沒有那麼濃重。
雖說擁有著3000年的歷史,但江南成為全國經濟中心也不過是南宋的事情。要說無錫真正大放異彩,甚至還要等到近現代時期,算來確實也不是多久遠的事情。
近現代時,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小農經濟解體,依託優良的手工製造業基礎,無錫的民族工商業迅速崛起並領跑全國。
繼而才有了新中國曆程中的「蘇南模式」,也就是那時候,無錫徹底打開了城市知名度。
面對這段豐滿鮮活的城市歷史,建築是打開它的一種方式。
這一次,我想帶大家去看看那些從無錫歷史中走來的建築。
文化印記
在無錫主城,有兩座很古老的建築,一個是崇安寺,一個是南禪寺。
無錫3000年的城市歷程,它們見證了一半。
古往今來,所謂「寺」,往往都帶著一定的宗教色彩。
無錫這兩座「寺」都始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就是中國佛教文化尤為盛行的時候,彼時,信教者上至皇帝下至黎民,佛教信仰就像古詩裡「南朝四百八十寺」形容得那般風靡。
現在來看,這兩座寺,應當說是當時人們信仰的一種印記。
今天再走進它們,眼前看到的是飛角、銅鈴、榫卯、壁畫,身側臨近的是繁華交錯,轉身之間好像就是無錫的過去和現在。
在無錫主城,還有一個類似的建築,就是錫惠公園裡的龍光塔。
從取名字就能看出,它和崇安寺、南禪寺都不相同,這是一座始建於明朝的建築,「龍光」二字已經表明它和宗教無太多瓜葛,取而代之,流露出的是一座城市的雄心,甚至在建國以前,它還是無錫第一高的建築。
在整個錫惠公園裡,還有一處跟「龍」有關的地方,那就是九龍壁。
也許在今天,處處都是打卡點,它已算不得什麼了,但是對於80後、90後來說,那裡可是兒時必去拍照合影的地方。
禪宗的、雄心的,它們也許就是這座城市的「情緒」——安閒又奮進。
人物剪影
要說無錫的歷史名人,那真不少。
僅僅耳熟能詳的就有楊絳、錢鍾書、阿炳、榮氏家族等等,有藝術家、有學術家、有實業家,所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真不是虛名。
源遠流長的城市文脈,也讓這座城市得以留存到很多名人故居。
這其中,比較出名的可能要數薛福成故居,那裡有著「江南第一豪宅」薛家花園,還有榮德勝故居所在的榮巷老街......園林、戲臺,太湖石、不老松,在講述這無錫的富庶與進步。
這其中,阿炳故居可能是最為樸實無華的一處了。
今天,在繁華的三陽廣場街頭,有一處低矮的老房子,青磚黑瓦,規模不大,那裡就是阿炳的故居。
也許,這就是無錫和很多城市的不同。
無錫的氣質,既非南京那樣的「帝王之相」,也非鎮江那樣的「古城之氣」。而是豐滿立體、有血有肉有故事,上演過文化藝術的高雅,也上演過實幹興邦的激昂。
張弛有度,或許這就是無錫的氣質。
就像那城中公園、惠山古鎮裡的茶座,一盞茶,一個下午,吳儂軟語裡講不盡的大事小事。
城市新生
在南禪寺的不遠處有一座中國絲業博物館,在西水東對面有一座無錫民族工商業博物館。
這兩個地方總讓我沒來由的聯繫到一起。
或許,是因為它們同樣都是那段歷史的見證者,見證江南紡織業的規模化、見證運河老碼頭的繁忙......
工商業,就像是無錫的「發動機」,像這座城市的新生力量,是一代又一代自強自立的民營企業家,一個又一個創新進取的工商實業家,為這座城市構築了最堅實的發展基礎。
今天的無錫,能在蘇錫常、長三角體系內擁有如此強大的話語權,或許在百年之前就已經有埋下了伏筆,今日所有的城市榮光,都緣起於無錫曾經付出的努力。
歷史不會褪色,故事永遠鮮活。
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被提上日程,當蘇州、杭州、揚州已經在和無錫搶賽道時,無錫豐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又將會迎來怎樣的「春天」?
也許,無錫的名片不止是太湖,不止是靈山大佛,這座城市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去走的路、值得我們去聽的故事。
你覺得,哪裡才是無錫真正的標識呢?當你朋友來無錫,你會選擇帶他去這些地方看看嗎?
(註: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