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10月22日電據《中國時報》22日報導,臺灣夜市攤商有感於陸客驟減等衝擊,營收業績受影響,希望臺當局改善兩岸關係,「把市場做大」。
臺灣夜市資料圖。中新社發 王東明 攝
綜合《中國時報》、中央社等臺媒報導,臺當局「財政部」統計全臺25個主要夜市,其中臺中逢甲夜市2016年602家開立發票、繳稅9345萬元新臺幣,推估年營業額近百億新臺幣,成為全臺單一夜市繳稅冠軍。
但據《中國時報》報導,即使是「全臺夜市王」的逢甲夜市,如今也不敵陸客驟減等衝擊,業績平均下滑約三成,商圈店面空租、轉手頻率變高,「大家都在吃老本,苦撐待變」。
在逢甲夜市經營9年的「激旨燒鳥」店老闆曾建榮說,從今年暑假開始,生意大不如前,9月甚至出現首度虧損;「漫麗飾品」店老闆熊漫麗表示,今年生意與此前相比大概減少五成。
對此,逢甲商圈管委會主委王朝藝認為,臺灣夜市營收下降,除受陸客團銳減的重大影響外,另一原因是「一例一休」限制了臺灣員工加班時數,造成想加班的員工整體收入變少,消費自然緊縮。
王朝藝指出,逢甲夜市在臺灣夜市中具有指標作用,在全臺夜市出現衰退時,可以說「受傷最少」,有些夜市是整個不見了。
另有多位夜市攤商感嘆,臺當局要推動「減稅救觀光」方案,請官員們實際到夜市走一趟,就會了解「下錯藥方了」。
此外,臺北士林夜市、高雄六合夜市等相關負責人亦表示,夜市整體營收與前幾年相比大幅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