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水區西南街道,中國(三水)國際水都飲料食品基地(下稱「水都基地」)的主幹道車水馬龍,滿載飲料的運輸車輛繁忙運轉,將這裡生產的飲料送往全國各地。
今年,三水開啟城市三水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新時代、新機遇,水都基地作為三水製造業重要載體,亟待進一步轉型升級,謀求發展新動能,為城市三水提供支撐。
水都基地以特色小鎮為抓手,加速推進優質項目動工、投產,向研發、銷售要效益,整體提升產業鏈價值,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引領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28個重點建設項目落地,打造「宜居、宜業、宜創、宜遊」的水都小鎮,實現城產人文共融。
14個項目動工投產
發展後勁更足
昨日,在佛山全瑞食品有限公司(下稱「三全」)生產基地內,7條生產線正高速運轉,湯圓、餃子、麵點等食品出產,3萬件食品被裝車運往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6個省份,進入華南地區各個超市、商鋪等。
今年10月,佔地200多畝的三全生產基地正式投產,預計年產值實現6億~8億元。「三水生產基地的產品主要供給華南地區,華南地區是三全在全國最大的銷售市場。」三全總經理周巧麗介紹,目前屬於生產旺季,智能立體冷庫儲存已存儲40萬件速凍食品,可滿足市場需求。三水生產基地可承載20條生產線,未來根據銷售市場需求以及集團總部布局,逐步擴產,全部投產後年產值可達到20億元。
今年,水都基地力促項目投產,壯大產業規模,三全、益力多、涼思空調、恆麥廚房等多個項目正逐步投產,為水都基地的發展帶來了新動力,推動三水食品飲料產業鏈向高端延伸。其中益力多項目是基地內首個日資品牌項目,即將實現試產,將投入6~7條生產線,預計日產能達280萬瓶。
12月20日,三水區水都基地三全生產車間,工人在生產線上工作。/佛山日報記者陳浩森攝
此外,「聯東U谷·三水雙創園」、巴克斯酒業(佛山)生產基地兩個「大咖」項目落地動工,水都基地動工項目達到了14個,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目前,聯東U谷工程主體建築進入封頂階段,巴克斯工程已完成近50%。
目前,水都基地已有48家企業實現投產。數據顯示,水都基地從產值最初9.53億元,創稅1.03億元,到2018年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約315億元,創稅約17億元。通過數據可窺見,水都基地經濟一路飆升,展現了其強大的經濟增長實力與發展後勁,仍是西南街道乃至三水經濟的重要支撐點。
「水都基地繼續為各大項目建設提供高效、優質、便捷的服務。」水都基地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加快促進項目投產,為園區工業經濟不斷增添新的增長點,在「建鏈」「強鏈」上不斷發力,實現發展的新飛躍。
向「微笑曲線」兩端突破
助力產業提質
從無到有,到國內外名企雲集,水都基地著力「建鏈」「補鏈」「強鏈」,一步步探尋和提升食品飲料產業的價值鏈,積極謀求新的進階發展。發展至今,水都基地已聚集了百威、可口可樂世界500強企業,以及紅牛、隱雪等國內知名龍頭企業,建成全國產業集聚度最高的食品飲料產業專業園區,成為支撐三水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在三水,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湧現,漸成區域主導產業,而水都基地憑藉低汙染、綠色發展、產業基礎強的優勢佔據三水經濟一角,但也面臨產能過剩、發展放緩等瓶頸,轉型升級、尋求發展新動力成為亟待破題之路。
今年,三水邁入城市三水新徵程,以城市引領高質量發展,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提高引資體量和質量,優化產業鏈,發揮產業鏈價值。」西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水都基地要走得更快,向更高附加值的全產業鏈發展,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全力補全研發、電子商務、銷售、貿易等薄弱、欠缺的環節,做大做強食品飲料產業。
水都基地正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推動產業經濟向「微笑曲線」研發端和品牌端要效益,量質並舉,延伸傳統產業上下遊產業鏈,以產業技術和品牌升級為重點,釋放園區產業鏈的價值,推進園區高質量發展。
今年,水都基地迎來突破,增添發展新動能。「聯東U谷·三水雙創園」項目正式動工,總投資超過10億元,將引進一批食品飲料及其上下遊優質企業,打造成為聚合生產製造、研發設計基地、上下遊配套、產品展示中心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高端食品產業集聚地。
同時,三水獲批籌建「全國功能性飲料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產業集群效應突顯;廣東省質量監督飲料及食品添加劑產品檢驗站正式掛牌,集企業研發、培訓、公共檢測等功能於一體,為園區飲料企業產品質量標準監控提供技術支撐。
一個研發、生產、檢測、銷售、配送的產業鏈閉環正逐步形成,推動水都基地從生產基地蛻變為食品飲料全產業鏈條園區,園區整體產業價值得以提升,園區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創優升級軟環境
城產人文深度融合
三水正著力以城市引領更高質量的發展,以「城市」的身份參與城市競合,打造具有獨特城市格局和個性氣質的理想之城、未來之城。
作為中心城區的西南街道,肩負著發揮中心城區輻射帶動作用,正以特色小鎮引領水都基地產業升級、實現城產共融合,推動經濟發展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生產、服務、消費」等多點支撐的城市型經濟方向轉變,打造「宜居、宜業、宜創、宜遊」的特色小鎮。
去年,依託水都基地而建的水都小鎮入選首批市級特色小鎮。西南街道按照「一環、兩核、四片區」布局建設,總投資64.07億元,穩步推進28個水都小鎮重點建設項目,確保水都小鎮從藍圖走向現實。
今年,水都基地按下特色小鎮建設「快進鍵」,從員工的生活休閒配套到發展工業旅遊的產業配套,投入1.45億完善提升基礎設施。水都基地完成10公裡金本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等汙水處理工程,打通金都路東延線等5條「斷頭路」,招商中心對外開放,黨建文化廣場、溼地公園總體規劃等宜居工程全面推開等,園區環境正得到加速升級。
俯瞰水都基地,位於三水二橋南引道延長線東側的兩棟人才公寓尤其引人注目。其中保障房A-2棟已完成空調、桌椅等設施採購安裝,已有10家企業籤訂租賃協議書,分配288套宿舍,不久將迎來第一批住客。同時員工社區還將配置便利店、電影、運動室等娛樂休閒場所,豐富員工生活。
「公車、道路、園區規模等都有了很大的變化,更有城鎮的面貌了。」9年前,居住在五頂崗村的覃小姐從廣西到水都基地工作,見證了水都基地的發展建設。她說,過去這裡只是車間、廠房,現在新建了不少生活場所,期待人才公寓的建成,未來人氣更旺。
「賦予這個區域生活氣息與人氣,為水都吸引、留住人才。「水都基地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水都小鎮將不僅具有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遊功能,還要聚焦居民的日常需求,完善和提升社區服務功能,加快構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務圈和繁榮的商業圈。
水都基地正繪畫著「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小鎮圖景,脫離中心城市的配套環境而獨立運轉,在新的地理空間上實現「城產人文相融」。
原標題:激活發展新動能 水都小鎮「加速跑」
水都基地「產業」「軟環境」兩手抓,城產人文共融發展
來源|佛山日報
文|記者盧鈺儀 通訊員梁寶妍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