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沁
孩子是不是看見寫作文就害怕?常常為沒東西寫而苦惱?家長為不知如何輔導寫作而發愁?「2017特級教師開課啦」公益講座第二講在上海圖書館開講,徐匯區教育學院小學語文教研員、語文特級教師高永娟說,寫作是人與人重要的溝通能力,把握標準、了解方法、堅持練習,才能循序漸進。只要勤積累、勤動筆、勤修改,其實寫作文並不難。
上周五晚,上海圖書館報告廳近800個座位全部滿座,主辦方還增加了100多個座位的分會場,最後還有部分家長和學生在走廊、過道上席地而坐。在2015、2016年成功舉辦12場「特級教師開課啦」公益講座的基礎上,今年市教委、解放日報、上海圖書館再次聯手推出7場系列公益講座,由上海市特級教師特級校長聯誼會和上海教育新聞宣傳中心承辦。
首先要寫清楚而不是追求粉飾
常有學生害怕寫作文,甚至疑惑「為什麼一定要學寫作文」?高永娟說,文章是人們用來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一種方式,學習寫作是掌握與人溝通交流的工具,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把經過自己構思、組織的話,用書面形式寫下來,根據一定的目的、一定的方式全面安排」,這就是寫作文。在小學低年級,寫作稱作「寫話」;到了中高年級,則稱為「習作」。
有些孩子願意說,不願意寫,那麼「說」與「寫」的關係又是怎樣的?高永娟說,「說話」是「寫話」的基礎,但「說話」不等於「寫話」,「文」比「話」更精確。也就是說,把話寫成書面語,要經過思考斟酌,會簡練得多;遣詞造句總要費些心思,不斷修改,表達的意思也就更確切;對「話」進行組織,不出現顛三倒四的情況,表達就更有條理。
好習作就是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把自己感受和想像寫出來,有真情實感。三年級寫作文很關鍵。她建議,小學生要多聽新聞、多讀報。簡單的記敘文和應用文,首先要求寫清楚,而不是盲目追求粉飾。
用冰箱貼多留便條鍛鍊寫話
如何才能寫好作文?高永娟認為,一靠材料,二需技能。習作材料的準備,重在平時積累。寫作文時,就可以從大量日常積累的素材中選擇「最合適的」。素材是否豐富,關鍵在於平時積累,缺少素材臨時編造,自然很難做到有真情實感。從三年級起,應養成平時積累素材的習慣。她建議,孩子們每天用三言兩語,將日常生活中的素材記錄下來。
至於習作技能的練習,可以結合閱讀進行表達技能練習。如,聯繫課文內容展開想像寫對話、心理活動,聯繫生活實際進行場景描寫,用所給的幾個詞語寫一段話,運用修辭手法,把句子寫具體、寫生動;針對說理類文章,深刻闡述觀點,以理服人。
對於留言、假條、通知、信件等應用文寫作,可經常結合校園生活,創設生活情景,寫好請假條,春秋遊、迎新活動等通知。應用文的練習,要做到相關要素齊全、格式正確、語言簡潔、以敘述為主。她還建議,可以把家裡的冰箱貼用起來,家長有意識地鼓勵孩子用留言條的形式溝通交流,以此激發孩子寫應用文的興趣,鍛鍊孩子把話寫清楚的能力。
從寫法變化中鍛鍊「巧」思
寫好作文,離不開仔細審題。每次習作前,根據題目和要求明確寫作的對象、中心與內容、限制範圍等,再從積累的素材中選擇合適的作為寫作內容;根據所選內容思考按什麼順序寫,編列提綱,梳理寫作思路。平時還可多比較題目之間的細微差異,提高審題能力。
寫作文好比學遊泳,光靠掌握技能並不夠,還要勤動筆、勤修改。家長和老師不該代替孩子修改,應鼓勵孩子自己修改,在不斷修改中提高寫作能力。佳作一定是在修改中不斷完善的。修改作文時,可以先思考所寫內容是否都與中心有關?再看重點內容是否寫清楚、寫具體?最後檢查字詞句、標點是否正確?敘述、描寫等語言表達是否恰當?
日常的習作鍛鍊,還可以從寫法的變化或限定中鍛鍊「巧」思。比方說,記事,可以按時間順序寫,也可以按地點變化寫;說理,可以用贊同的態度寫,再用反對的態度寫……同樣一個主題內容,針對作文字數做限定,用50字左右寫,也可以用150字左右寫,甚至用400字左右寫。根據不同的限定條件,思考什麼該寫,什麼是重點,用什麼形式表達?再如,嘗試使用不同人稱限制來寫,哪些不能寫、哪些要改動……經常練習,日久天長,就會領悟到,文無定法而筆下可以有妙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