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種人,在前期就是青年才俊,能夠幹出一番大事業,但在後期就完全迷失了自我。燕帖木兒就是這樣一位,既沒有像霍光一樣壽終正寢,也沒有像王莽一樣自立為王,但在當時權勢滔天。不僅能夠娶前皇后並讓皇室40多人納入後宮,還把持朝政,什麼事都得通過他的手,權臣做到這份上,也是比較少見的了。而自古權臣都下場不那麼好看,燕帖木兒也是如此,他的死法令人不齒,死於過度荒淫。
燕帖木兒全名伯牙吾臺·燕帖木兒,他所在的家族是最早跟隨鐵木真打天下的那批人。出身武將世家,於是從小就習得一身好武藝,年僅14就跟隨元武宗海山徵戰,是元武宗的侍衛親兵。在漠北他和元武宗待了十多年,因此二者關係很好。
人生前期
元武宗海山正式登上皇位後,燕帖木兒得到了重用,於是一路攀升,躋身進入權力中心。元武宗才當了四年多的皇帝,由於生活方式不當,早早去世,不到30歲。這個時候海山的弟弟由於在前期與海山約定,海山死後就是他做皇帝,海山的兒子要等到他死後才能即位。之後元仁宗並沒有遵守約定,讓自己兒子做了皇帝,但這反而讓燕帖木兒實權在握。
等到泰定帝時就已經有了調兵遣將的實權,於是在泰定帝病逝後,他記著海山的情,於是擁立他的兒子和世做皇帝。趁百官聚集興聖宮議事之機,他率阿剌鐵木兒、孛倫赤等人入興聖宮,召百官至,宣布「祖宗正統屬在武皇帝之子,有不順者斬」。
之後他又與以丞相倒剌沙等人為首另一派人開戰,當時元武宗的二兒子為了穩住局面,讓燕帖木兒當了大都統帥,號令三軍。當時擁立泰定帝兒子為帝的集中在上都,而擁立元武宗兒子為帝的在大都,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兩都之戰」。最後以燕帖木兒率領的大軍勝利,而當時的和世還在流亡他國,因此其弟先當上皇帝,等和世回來再讓。
人生後期
可和世回來後就大肆調動人員,燕帖木兒都被削了權力,於是在不久後與元文宗毒殺了和世。元文宗再次坐上了皇位,而燕帖木兒作為多次事件的大功臣,權力也就更大了。被封「太平王」,成為權傾朝野的右丞相,獨掌政務。「凡號令、刑名、選法、錢糧、造作,一切中書政務,悉聽總裁」。也就是說朝政各個方面都需要經過燕帖木兒的手,連諸王,公主,駙馬等都不能越過他奏事。這不就是把朝政交給他的節奏嘛?而這時候,他看起來也不是沉迷女色的人,一心為了權柄而奮鬥,坐上了高位。
而在這之後,他已經變了,變成了一個貪圖享樂,奢侈荒淫的油膩之人。自從他把持朝政後,對於權力的掌控已經達到巔峰,因此他開始沉迷於美色之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娶前皇后為妻,並讓皇室之女40多人為妾。因垂涎前朝泰定皇后的綺年玉貌,便向文宗請求迎娶泰定皇后為妻,同時還先後娶宗室之女達四十餘人,「後房充斥,至不能盡識」,「一宴或宰十三馬」,荒淫、奢侈至極。
古代皇帝有三宮六院,佳麗三千,但是一個臣子是斷不可能有超過十幾人的妻妾的,然而燕帖木兒就做到了,因人數有40多個,達到不能全部認識的樣子。當然最後燕帖木兒也死於此,因為過度荒淫,導致不到50就猝死,很大的原因就是酒色掏空了身體。他死後因為自己家的兒子不滿足當前地位,最後謀反被誅,燕帖木兒家族就此除名。
那麼為什么元文宗這麼放任燕帖木兒成長為權臣呢?這只是一場交易,元文宗本身很看重燕帖木兒的能力,本來元明宗和世的死就是一個陰謀,但是為了讓朝廷反對的聲音變少,武力的鎮壓是最直接的。燕帖木兒掌握了實權,軍隊的調動更是在行,若元文宗不給燕帖木兒權勢,他自己的皇位肯定坐不長,於是選擇了倚重燕帖木兒的策略。至於娶前皇后為妻,這也沒什麼,根本不能和自己的皇位所比,於是燕帖木兒才能夠得到元文宗的默許。
燕帖木兒獨攬大權後,貪圖享樂,在元文宗死後不久也因為荒淫過度而死,這種死法令人不齒。前面帶十幾個人就敢幫元武宗一系搶奪皇位,調兵遣將多次大敗敵人,那個雄才大略的英傑後面在權力中淪陷,在荒淫過度中死去。他的一生,前期精彩,後期更精彩,完成了從青年英傑到昏庸享樂的完美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