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渡,曾經是老南京人再熟悉不過的過江方式。不過,現在去坐的人已經很少了。
新南京人對百年碼頭、對輪渡的認知是缺失的。他們眼中的過江,是密密麻麻的汽車天天堵在長江大橋上,緯七路過江隧道、揚子江隧道從江底挖了一條又一條,以及每天在地鐵裡擠成了沙丁魚罐頭。
城市一直在加速度。長江大橋封閉維修後,原本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輪渡,忽然又顯貴了起來。輪渡很慢,二十分鐘的等待在這個講究快速的時代裡顯得漫長無比它也很任性,遇上大風大雪等惡劣天氣,或者水域能見度低於1000米的時候,就得立即停航,何時復航但憑天意。
兩元一張的票價,月票只要一元,便宜大概是它最大的優點上海、廈門、香港的輪渡上大多是五湖四海的遊客,而南京卻不同。從浦口碼頭到中山碼頭的這條寧浦線輪渡,作為連接浦口與下關的紐帶,多的是上班族和打工者。
住在浦口公園附近需要去下關工作的人們,是輪渡的常客。碼頭離的近,34路公交直接送達。他們每天乘著渡船上下班,十幾年的輪渡坐下來,一般情況下很少遲到。倒是因為碼頭更換躉船停運的那幾天改從大橋上班而遲到了。在碼頭負責躉船日常事務,開關鎖了、系解纜繩的老師傅們,與不少乘客也都認識。見了面,打聲招呼,互相遞根煙,也就去開工了,他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碼頭交集,從未改變,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中山16號,中山15號,中山8號,這些數字大概永遠都不會被忘記。中山8號,很多人從小坐到大的一艘渡輪,兩層。下層通常擠滿了上班族們的自行車、電瓶車還有摩託車,偶爾也會夾雜著貨運電動小三輪的身影。小三輪賣的大多是江邊漁民打撈的海貨,還有菜農自家種的菜。艙內散發著濃重的機油味,混著海貨的腥味還有蔬菜的泥土味,沒有人皺眉捂鼻,也沒有人出聲抱怨,仿佛一切都已經習以為常,他們面無表情地看著江面,誰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二層設有座椅,乘客也可以站在甲板上,看著江上的風景。每天來這裡坐輪渡上班的那些人,彼此大都成了熟面孔。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吹吹風嘮嘮嗑,你家小孩多大啦,在哪裡上學啊。七八分鐘的航程,幾句話的時間也就過去了。所以有時候,輪渡其實一點也不慢。在浦口火車站還沒有停運的時候,許多第一次來南京上大學的人,坐著火車來到浦口,然後在碼頭坐輪渡過江。
第一次坐輪渡的感覺總是無比新奇,就連刺鼻的機油味都不是那麼難以忍受。站在二層的欄杆邊吹著江風,看著兩岸的風光,很多人就是從輪渡開始,認識了這座六朝古都。
到了寒暑假,有些老家的同學從南京的4號碼頭搭乘輪渡回去,思鄉的愁緒隨著洶湧的江水起翻滾。後來,即使他們離開南京,輪渡也曾在他們1910年,由於津浦鐵路通至浦口火車站,浦口市場局在民間籌資開辦了渡輪運輸,航線由下關至浦口,這條航線曾經的名字是「關浦線」。
後來,為了迎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1928年下關江邊建設了碼頭,奉安大典碼頭改名中山碼頭。作為曾經過江的唯一通道,浦口碼頭到中山碼頭的輪渡一直很繁忭高峰期的時候每天大概有150班。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輪渡的客流量迅速下降。再到2004年,浦口火車站停運,搭乘輪渡的人就更少了偶爾周未的時候,會有想要感受大學記憶裡畫上過濃墨吹風,感受一番「風景看透,陪你看細水長流"的浪漫,或是默默用鏡頭記錄下這百年碼頭斑駁的鐵鏽。
熱河路、中山碼頭、浦口碼頭、浦口火車站,如今已是南京城小清新們city walk的熱門線路。2010年,浦口碼頭與中山碼頭兩邊服役百年的躉船「中山號和浦龍號"正式退休2013年,輪渡月票取消,除了買船票,刷卡也能乘渡了。2014年,中山15、16號兩艘老式渡輪退役,1200客位的新渡船啟航。落地玻璃幕牆、電動移門,低噪音空調,冬暖夏涼,一切都是觀光式渡輪該有的模樣。
觀光臺被改到了三樓,為了安全,甲板並不開放。從此,你再也體會不到江風穿過發間的溫柔,再也感受不到江面翻滾不止的浪花,隔著玻璃幕牆的景色再美,也終究是觸手難長江大橋大修沉睡期間,輪渡,成了非機動車過江的唯一選擇。早高峰的時候,碼頭外面早早地就排起了長隊。
路過這裡的人,總是無限感慨:多少年都沒見過碼頭這麼熱同了。高峰期,20分鐘一班改為了15分鐘一班,3艘大型輪渡每天循環往返在中山碼頭和浦口碼頭。輪渡,新承擔起了過江重任也許不久之後,大橋甦醒,輪渡又會離我們的生活中淡去。但是在老南京人的眼裡,斑駁的欄杆,踩上去「叮咚」作響的船板,它始終是這座城市的烙印,刻在每一個乘渡者的記憶裡
希望喜歡的朋友多多關注點讚 ,轉發收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