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老南京人過長江必備的輪渡,為何如今已無人問津

2020-12-13 港生話旅遊

輪渡,曾經是老南京人再熟悉不過的過江方式。不過,現在去坐的人已經很少了。

新南京人對百年碼頭、對輪渡的認知是缺失的。他們眼中的過江,是密密麻麻的汽車天天堵在長江大橋上,緯七路過江隧道、揚子江隧道從江底挖了一條又一條,以及每天在地鐵裡擠成了沙丁魚罐頭。

城市一直在加速度。長江大橋封閉維修後,原本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輪渡,忽然又顯貴了起來。輪渡很慢,二十分鐘的等待在這個講究快速的時代裡顯得漫長無比它也很任性,遇上大風大雪等惡劣天氣,或者水域能見度低於1000米的時候,就得立即停航,何時復航但憑天意。

兩元一張的票價,月票只要一元,便宜大概是它最大的優點上海、廈門、香港的輪渡上大多是五湖四海的遊客,而南京卻不同。從浦口碼頭到中山碼頭的這條寧浦線輪渡,作為連接浦口與下關的紐帶,多的是上班族和打工者。

住在浦口公園附近需要去下關工作的人們,是輪渡的常客。碼頭離的近,34路公交直接送達。他們每天乘著渡船上下班,十幾年的輪渡坐下來,一般情況下很少遲到。倒是因為碼頭更換躉船停運的那幾天改從大橋上班而遲到了。在碼頭負責躉船日常事務,開關鎖了、系解纜繩的老師傅們,與不少乘客也都認識。見了面,打聲招呼,互相遞根煙,也就去開工了,他們的生活,每天都在碼頭交集,從未改變,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中山16號,中山15號,中山8號,這些數字大概永遠都不會被忘記。中山8號,很多人從小坐到大的一艘渡輪,兩層。下層通常擠滿了上班族們的自行車、電瓶車還有摩託車,偶爾也會夾雜著貨運電動小三輪的身影。小三輪賣的大多是江邊漁民打撈的海貨,還有菜農自家種的菜。艙內散發著濃重的機油味,混著海貨的腥味還有蔬菜的泥土味,沒有人皺眉捂鼻,也沒有人出聲抱怨,仿佛一切都已經習以為常,他們面無表情地看著江面,誰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二層設有座椅,乘客也可以站在甲板上,看著江上的風景。每天來這裡坐輪渡上班的那些人,彼此大都成了熟面孔。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吹吹風嘮嘮嗑,你家小孩多大啦,在哪裡上學啊。七八分鐘的航程,幾句話的時間也就過去了。所以有時候,輪渡其實一點也不慢。在浦口火車站還沒有停運的時候,許多第一次來南京上大學的人,坐著火車來到浦口,然後在碼頭坐輪渡過江。

第一次坐輪渡的感覺總是無比新奇,就連刺鼻的機油味都不是那麼難以忍受。站在二層的欄杆邊吹著江風,看著兩岸的風光,很多人就是從輪渡開始,認識了這座六朝古都。

到了寒暑假,有些老家的同學從南京的4號碼頭搭乘輪渡回去,思鄉的愁緒隨著洶湧的江水起翻滾。後來,即使他們離開南京,輪渡也曾在他們1910年,由於津浦鐵路通至浦口火車站,浦口市場局在民間籌資開辦了渡輪運輸,航線由下關至浦口,這條航線曾經的名字是「關浦線」。

後來,為了迎接孫中山先生的靈柩1928年下關江邊建設了碼頭,奉安大典碼頭改名中山碼頭。作為曾經過江的唯一通道,浦口碼頭到中山碼頭的輪渡一直很繁忭高峰期的時候每天大概有150班。

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輪渡的客流量迅速下降。再到2004年,浦口火車站停運,搭乘輪渡的人就更少了偶爾周未的時候,會有想要感受大學記憶裡畫上過濃墨吹風,感受一番「風景看透,陪你看細水長流"的浪漫,或是默默用鏡頭記錄下這百年碼頭斑駁的鐵鏽。

熱河路、中山碼頭、浦口碼頭、浦口火車站,如今已是南京城小清新們city walk的熱門線路。2010年,浦口碼頭與中山碼頭兩邊服役百年的躉船「中山號和浦龍號"正式退休2013年,輪渡月票取消,除了買船票,刷卡也能乘渡了。2014年,中山15、16號兩艘老式渡輪退役,1200客位的新渡船啟航。落地玻璃幕牆、電動移門,低噪音空調,冬暖夏涼,一切都是觀光式渡輪該有的模樣。

觀光臺被改到了三樓,為了安全,甲板並不開放。從此,你再也體會不到江風穿過發間的溫柔,再也感受不到江面翻滾不止的浪花,隔著玻璃幕牆的景色再美,也終究是觸手難長江大橋大修沉睡期間,輪渡,成了非機動車過江的唯一選擇。早高峰的時候,碼頭外面早早地就排起了長隊。

路過這裡的人,總是無限感慨:多少年都沒見過碼頭這麼熱同了。高峰期,20分鐘一班改為了15分鐘一班,3艘大型輪渡每天循環往返在中山碼頭和浦口碼頭。輪渡,新承擔起了過江重任也許不久之後,大橋甦醒,輪渡又會離我們的生活中淡去。但是在老南京人的眼裡,斑駁的欄杆,踩上去「叮咚」作響的船板,它始終是這座城市的烙印,刻在每一個乘渡者的記憶裡

希望喜歡的朋友多多關注點讚 ,轉發收藏,謝謝!

相關焦點

  • 南京僅存的過江輪渡,承載了無數老南京人的回憶,票價只要1元
    因長江穿南京城而過,最早時因沒有跨江大橋,船舶也成了當時往返於長江兩岸重要的交通工具,雖然如今已修建了數座跨江大橋 提起中山碼頭,對於老南京人來說可謂記憶尤深,承載著他們無數的回憶,如今也成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的景點,
  • 長江火車輪渡最後堅守者
    新華社南京1月20日電 題: 長江火車輪渡最後堅守者  新華社記者朱國亮  從江陰長江大橋下來,順著長江北岸,沿江而下4公裡,在一片江堤防護林掩映下,一條580米長的鐵路棧橋斜插入江心。  陳文利是江陰火車輪渡所的一名啟動工, 在火車上下船時,負責放下或升起棧橋。1989年入職後,她最初在安徽蕪湖火車輪渡所,2005年轉到江蘇境內的江陰火車輪渡所。如今,江陰火車輪渡已是我國內河流域唯一在航的火車輪渡。  「這個活沒什麼技術含量,就是要有責任心。」陳文利說。
  • 原創:《追尋輪渡與渡輪的影子》
    就連我這個「老鐵路」,也是在2009年去了趟海南,過瓊州海峽才近距離飽了一次「眼福」。 輪渡,是實現運載行人、交通運輸車輛渡過江河、湖泊、海峽的輪船及其它岸邊設備。渡輪,簡言之,就是輪船。 作為國內較早設於南京浦口和下關的火車輪渡及往返兩岸的渡輪,我雖有過擦肩的經歷,但沒乘座過。只好站在這歷史的陳跡旁體味、感受一番,作一次遙遠的追尋了。 時光回流。
  • 我國最早的火車輪渡:南京下關火車輪渡40年風雨歷程
    如今的南京下關火車輪渡已成歷史陳跡,但在上世紀30年代卻是舉世矚目、蔚為壯觀的浩大工程,通行後,它風雨晨夕,穿霧破浪,整整運行了40年,為我國的鐵路運輸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早在上世紀初,滬寧、津浦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後,因受長江阻隔,下關與浦口之間的南北交通線無法接軌貫通,只好靠輪船來轉載旅客,而貨物的運輸也必須裝卸搬運轉駁過江,費時費力,又極不經濟、方便,此外還會增加物品破損率。為此,當時的清政府和民初的北京政府都曾有建橋之議,但終因南京地區江寬水深,工程困難,加上費用浩大而成泡影。1918年,英籍工程師偉納新提出火車輪渡方案,亦因經費困難而作罷。
  • 南京紅色日曆 | 揚子江畔 一座英雄火車輪渡的故事
    這正是一年多前為防止被潰敗的國民黨軍隊劫往臺灣而自沉的渡輪——「南京號」。說到「南京號」渡輪,就不得不提南京鐵路輪渡管理所。這是一個神秘的處所,既是鐵路運輸單位,又是軍官單位,而且,劉少奇、毛澤東曾先後到這個「南北交通咽喉」視察過。如今,輪渡早已不見,但兩岸的鐵路棧橋卻保存完好,透過悠悠歲月,訴說著自己當年的輝煌。
  • 南京中山碼頭百歲躉船面臨拆除 幾代輪渡人盼望給它找個「家」
    更重要的是,「浦龍」號需要一個水域來停泊,目前長江岸邊罕有地方能容下,不少老船工都希望,能給它找個「家」。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劉瀏 文/攝  歷史  遮擋百年風雨,十幾億人次從它身上走過  對於不少南京人來說,輪渡是一種情結。在老一輩們心中,再多的過江通道飛馳,也比不上這裡更能親近這條母親河。
  • 南京鐵路輪渡碼頭,曾經是亞洲第一條鐵路輪渡
    在南京長江的北岸,現江北新區的浦口,有一處早已廢棄的鐵路輪渡碼頭。因為江邊防洪牆的阻擋,路過這個地方的人,很難一眼就看清這座聳立於江邊的鐵路棧橋。而且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是一座建於1933年,跟南岸下關的鐵路棧橋,組成了當時全亞洲第一的鐵路輪渡。
  • 有多少南京人沒有乘坐過寧浦線輪渡?還記得「中山號」系列嗎?
    沒有坐過浦口到中山碼頭輪渡的人不是老浦口人這裡指的老浦口,是指2002年區劃調整前,老浦口區兩浦三鎮中的浦口鎮。在江北已經擁有兩條地鐵、兩條過江隧道、公交線網密集的今天,輪渡依然是老浦口人進入南京市區的重要交通工具,幾十年來,從未改變。沒有坐過浦口到中山碼頭輪渡的人不是老浦口人。從「中山1號」一直到「中山13號」,載過多少浦口人的辛勞奔波,也載滿了浦口人的風霜歲月。相隔著滾滾長江,從浦口碼頭到中山碼頭只需10分鐘。
  • 南京中山碼頭輪渡停航 過江靠公交接駁
    16:43:49 /a/20200713/5fd10322d1f34e3d80d3131810709b48.shtml   根據長江下遊水文網監測數據
  • 長江江蘇南京段持續超警戒水位,中山碼頭輪渡停航戰防汛!
    2020年7月13日,江蘇南京,長江南京段持續超警戒水位,中山碼頭輪渡停航,碼頭內搭起了棧道,並設置隔離樁和大量的沙袋,江水已高出外部地面一米多,防汛形勢嚴峻。一面黨旗插在碼頭內,黨員們時刻觀察水情和船隻情況,確保萬無一失。
  • 南京長江大橋封閉期間 輪渡每天增加38個班次
    南京長江大橋封閉後,從10月28日開始輪渡將成為非機動車過江的唯一方式。荔枝新聞記者今天(10月27日)從南京公交集團獲悉,為了滿足大橋封閉後非機動車群體的出行需求,輪渡公司將從現在的兩艘船(每艘船可承載1200人)的運力調整為3艘船,在高峰期加開班次,達到15分鐘一班,全天的航班將增加38個。早晚班次的時間依然為早班5:00,夜班23:00。
  • 武漢一輪渡停航!揮別晴川—黃鶴樓
    大門口白底藍字的「武漢輪渡王家巷碼頭」幾個大字,還赫然在上,售票處的窗口緊閉。順著寬敞乾淨的棧橋走向候船室,只有兩名船員在做最後的清理工作。其中一位年紀較長的老師傅告訴我們,再過不久,船隻、甲板都要被拖走了。這位老師傅再過半年就要退休了,從16歲不到就進了武漢輪渡公司,如今已經在長江邊工作了38年。
  • 82年前的今天,武漢火車輪渡碼頭竣工,粵漢鐵路火車輪渡過大江
    82年前往事:粵漢鐵路火車輪渡過大江昨日,記者從長江二橋武昌橋頭楊園方向往江邊走,來到離鐵機路汽渡碼頭200米處,一條鏽黃殘缺的鐵路線,從江邊正在鋪設的江灘坡岸石中斜插而下,沒入滔滔江水中。這裡,就是被老武昌人稱為「下河線」的徐家棚碼頭火車輪渡線。
  • 長江大橋臨時交通管制後 輪渡搶運過江"大客流"
    東方網6月3日消息:天,因長江大橋南引橋第一橋孔下攤位失火,對大橋橋拱造成損傷,交管部門對大橋實行臨時交通管制後,過江的15條公交線約20萬的客流立馬湧向長江兩岸的碼頭……   昨天上午起,一向清淡的中山碼頭輪渡突然人頭湧動,市客運部門緊急啟動應急預案,輪渡公司緊急發動4艘過江輪渡
  • 從武漢特有的過江輪渡與長江風景看武漢的美
    兩江若龍過三鎮,百橋如連結漢城。武漢段的長江景色極其壯美,寬闊洶湧的江面與廣袤的天空形成水天一色的絕景。在天氣晴好的季節,白天的天空清透湛藍,夕陽的天色瑰麗五彩,兩岸建築鱗次櫛比,站在江心看長江和武漢,令人豪氣頓生。
  • 火車輪渡,一路向東
    火車輪渡是將火車車廂運過江河湖海的一種交通方式。我國正在運營的跨海火車輪渡有煙大輪渡和瓊州海峽輪渡;內河航運中,原本有武漢、蕪湖、南京、江陰四處火車輪渡,但如今只有江陰輪渡仍在運營。在技術、資金等條件不具備的時候,為了早日實現互聯互通,人們往往建造難度小、所需資金少的火車輪渡,來替代橋梁的功能。
  • 南京旅遊,2塊錢「穿越」回民國,順道欣賞長江美景
    印象裡的浦口離南京城區很遠,我們通過看房價就知道這裡屬於郊區。但實際上從市區到浦口並不算複雜,我和冷月印記從新街口乘坐34路公交到達終點站中山碼頭,然後再花2塊錢(南京公交卡刷卡1元)坐趟渡船到對岸,出了碼頭就到了浦口火車站。這趟輪渡2元錢簡直超值,因為順道還欣賞了一番長江美景。
  • 昔日輪渡載不完南來北往客 如今遊輪覽不盡兩江四岸景
    如今遊輪覽不盡兩江四岸景   2002年10月17日08:26  長江日報 > 武漢市老幹部活動中心   清人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裡寫道:「五文便從大江過,兩個青錢渡河。
  • 話說中國的橋——南京長江大橋
    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曾調來118輛坦克開過橋面,用來檢查大橋工程質量(鋪上草墊子保護橋面)。1968年9月30日鐵路橋通車。1968年12月29日公路橋通車,1969年9月21日毛澤東主席視察了南京長江大橋。
  • 關於武漢輪渡的那些記憶
    這是清道光年間葉調元在《漢口竹枝詞》裡描述的漢口江邊輪渡繁盛的場景。時值今日,說起老武漢,你會想到什麼?龍王廟、武漢關、晴川閣、漢陽門……這些武漢的重要渡口,是無數人的兒時回憶。讓我們重回那個沒有地鐵、沒有隧道的時代,探尋武漢的輪渡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