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可能在今年秋冬再度來襲,成為多國專家學者的共識。圖據新華社
儘管新冠疫情的第一階段尚未結束,科學家們已經在擔憂第二波疫情了。
近日,美國疾控中心主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了「新冠肺炎疫情或在今年秋冬季出現第二波」的觀點。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也在4月22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大多數國家仍處於疾病傳播流行的早期階段。一些在早期受到大流行影響的國家現在開始看到病例重新抬頭。「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種病毒將伴隨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他表示,早期證據表明,世界上大部分人口仍然易感,這意味著疾病傳播流行很容易再次暴發。
許多專家都指出,在疫苗出現前,很可能會有第二甚至第三波疫情。
那麼,第二波疫情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和第一波會有什麼不同?看看各國專家們怎麼說。
中國:
國內不會有第二波疫情
但全球挑戰嚴峻
今年4月1日,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深圳衛視記者專訪、談及中國會否有第二波疫情高峰時表示,我們有強有力的監測系統,一旦發現立即隔離,第一時間切斷傳播鏈,因此,不會出現像第一波那樣的疫情暴發。
不過,隨著新冠病毒在全球的大流行,全球疫情的發展對我國的疫情防控也提出了新的挑戰。
張伯禮 (圖據新華社)
張伯禮:新冠肺炎疫情未來一到兩年內不會止住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4月23日做客中新網視頻訪談時稱,新冠肺炎疫情很難像SARS一樣戛然而止。按照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形勢來看,他分析,預計今年秋冬還會有第二波。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未來一到兩年內不會止住,但預計一到兩年後疫苗會出來,經過普種疫苗以後逐步可以把其控制住。大部分人都產生抗體以後,新冠肺炎也就稱得上是一個和人類共存的、常態的疾病。
張文宏 (圖據新華社)
張文宏:下一波疫情原則上會比第一波低很多
對於今冬是否會出現第二次疫情,4月22日,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做客央視新聞時分析,目前全球抗疫策略不是徹底的策略,未來歐洲、美國、印度的疫情都將在低水平波動。非典時,全球總病例只有1萬,現在新冠肺炎病例數有200多萬。夏天過後,新冠肺炎不會像非典一樣突然消失,很長一段時間都會低水平波動。
他認為,呼吸道傳染病在冬季來臨時會有小的高峰甚至大的高峰。至於第二波疫情來不來、有多高?現在判斷為時過早,但是要為這樣的疫情做準備。
此前的4月11日,張文宏就提出,11月份以後我們會面臨巨大的挑戰,「我認為下一波的疫情可能就會在11月份左右到來。」但他也表示,「經過前面一段抗疫經驗的積累,還有特別是對於診斷技術的廣泛推廣,我相信下一波疫情原則上來講比第一波要低很多。但像非洲、南美等醫療資源不充分的國家,可能真的很難度過下一個冬季。」
馮錄召:常態化可能性較低 存在季節性流行可能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在4月23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只要疫情在全球範圍內還存在,就不能放鬆警惕,現在還不能說疫情已經結束。至於新冠肺炎疫情能否變成常態化的事情,目前還沒發現新冠病毒有高變異性,變成常態化的可能性比較低,但季節性流行存在可能性。至於變成慢性病的問題,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慢性攜帶不太可能。
美國:
「今年冬天,這種病毒可能更難對付」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隨著美國確診人數超過86萬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憂新冠病毒或在今年秋冬來襲,並且比第一波威力更大。
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 (圖據新華社)
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第二波疫情將與流感季重合
美國疾控中心(CDC)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4月21日警告說,第二波新冠病毒預計將於今年冬天再次襲擊美國,而且可能會比第一波強得多。
他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表示:「今年冬天,這種病毒可能會比我們剛剛經歷的更加難以對付。」「流感和新冠病毒可能將同時暴發。與第一次疫情相比,這兩種病毒的組合將給美國的醫療系統帶來更大的壓力。」
他建議,聯邦和各州政府需要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為可能面臨的巨大困難做好準備。即便取消「居家令」等限制措施,也要強調繼續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同時,需要大規模提高檢測能力,及時發現感染者,對其密切接觸者進行跟蹤,這樣才能防止新增確診病例的大規模增加。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 (圖據新華社)
美版「鍾南山」福奇:疫情的嚴重性取決於我們如何應對
在當地時間4月22日舉行的白宮疫情簡報會上,被稱為美版「鍾南山」的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也贊成CDC主任的觀點。他警告稱,新冠肺炎疫情很有可能在秋天再次暴發,「疫情將於秋天再次來到,我相信這一點,因為它的可傳播性,且具有全球性。」福奇稱,下一波疫情的暴發可能將伴隨流感季到來,「與這個冬天相比,這個國家將更能做好準備。」關於疫情的嚴重性,福奇說,「這取決於我們如何應對,沒人能預測疫情暴發後會發生什麼。」
《疫苗》周刊主編:第二波疫情將出現在美國內陸地區
對於下一波疫情的特點,位於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的梅奧診所的醫學教授、《疫苗》周刊主編格雷戈裡·波倫說,當它捲土重來時,第一次疫情不嚴重的地區可能會受到最沉重打擊。他說:「此次疫情主要在東西海岸。第二波將出現在有很多易感人群的內陸地區。」
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直到2024年疫情都可能復發
還有更加慎重的觀點認為,新冠病毒或將伴隨人類更長時間。
4月14日,哈佛大學研究者在《科學》雜誌發表的一項研究預測,在大流行之後,新冠疫情可能在冬季反覆暴發。為了防止社會的醫療資源遭擠兌,一直到2022年,長時間的或間歇性的保持社交距離的政策都是非常必要的。此外,需要保持對新冠的監測,直到2024年疫情都有可能復發。
據法新社報導,這項研究是在美國進入疫情高峰之際進行的。計算機模擬結果認為新冠肺炎將變成季節性流行病,在寒冷的季節傳染率更高。有一點幾乎是肯定的:病毒將一直存在。研究團隊說,新冠病毒幾乎不可能像「非典」那樣,經過首輪暴發之後,免疫力就強大到足以長期持續,直到病毒消失。
德國總理默克爾警告德國將長時間「與病毒共存」。 (CNN報導截圖 圖據環球網)
社交距離還要保持多久?
或許要到2022年
對於可能到來的第二波疫情,各國已開始著手應對。
白宮冠狀病毒應對工作組協調員德博拉·伯克斯在4月21日的白宮記者會上表示,對於可能出現的第二波新冠疫情要密切監控,及時發現早期信號,以做好應對。
當地時間4月23日,紐約州州長科莫在例行記者會上強調,新冠病毒疫情有可能在今年秋天開始迎來第二波爆發,到時再加上新一年的流感季到來,新冠病毒及流感的檢測治療壓力將會讓美國的醫療系統再次面臨重大衝擊,紐約州將加大對非洲裔美國人、拉丁裔美國人社區檢測範圍,並對疫情暴發嚴重的養老院等展開調查。
當地時間4月2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向德國議會下院發表講話時表示,「我們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與這種病毒共存。」默克爾表達了對德國一些州過快放鬆「社交距離」措施的擔憂。「我們不能恢復到病毒暴發前那樣的日常生活,在疫情期間,讓我們保持理智和謹慎。」
義大利總理孔特在議會就重新開放計劃做報告 (圖據央視網)
義大利總理孔特在當地時間4月21日就疫情第二階段重新開放的措施作報告時也透露,政府已經制定了一份五點方針,其中首要內容是直到有效治療方法和疫苗問世之前,會繼續要求保持社交距離,並推廣普及使用口罩等個人防護物品。
此前,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4月9日就表示,在出現疫苗後加拿大才能恢復常態,而這可能需要一到一年半的時間。這是特魯多迄今為止就新冠肺炎疫情作出的最為直截了當的表態。「我們將必須保持長達一年或一年半的警惕。」特魯多將新冠病毒稱為「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挑戰」,「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新常態,直到研製出疫苗為止都會是這樣。」
封面新聞徐亞嵐 綜合自央視新聞、環球網、中新網、海外網、參考消息網、澎湃新聞、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