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周城 白族民俗活化石

2020-12-10 雲南網

  原標題:大理周城 白族民俗活化石

  大理喜洲鎮的周城村,是全中國最大的一個白族聚居自然村落,常年居住人口在10000人以上,99%都是白族。

  周城村坐落於大理古城以北25公裡的蒼山雲弄峰下,東臨洱海桃源碼頭,北連著名的蝴蝶泉景區。滇藏公路(214國道)和老大麗公路穿村而過,水陸交通便利。從雙廊鎮的南詔風情島往西看,蒼山在周城村的上方打開了一道「生命之門」,1400多座白族民居院落從門中「流淌」而出,就像衝積扇一樣在眼前緩緩鋪開,綿延近2公裡,慰為壯觀。

  萬人白村

  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周城村的建築以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主,青瓦、白牆、飛簷,古色古香。照壁上書有「清白傳家」「紫氣東來」等語句,隱藏著主人家的姓氏文化。也有用抬頭鶴、低頭鶴畫書「福」字,寓意吉祥如意的好彩頭。周城白族建築的主房,大都背依蒼山,坐西朝東,寓意向著太陽升起的東方,子孫後代興旺發達。

  村心廣場的古戲臺,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以其建築宏大和工藝精湛,堪稱周城白族建築的精品。戲臺為單簷歇山頂抬梁式建築,是周城居民節日歌舞娛樂的公共場所。古戲臺前廣場上南北相對的兩棵大青樹,樹高近20米,胸徑1.5米,是周城村的「風水樹」,也是大理州的「古樹名木」。

  從前,周城村的集市只在每天的傍晚開始,所以叫做「晚街」。大青樹下、古戲臺前,寬闊的廣場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日用百貨、服裝鞋帽、土雜物件;應季的新鮮蔬菜瓜果品種繁多,還有餌絲、油粉、喜洲粑粑、鄧川乳扇等特色美食。十裡八鄉的人都背著籃子來這裡買菜,很有生活氣息。隨著旅遊業的興起,周城村的集市如今已經不再局限於晚市。

  周城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2007年1月,雲南省政府發布文件,公布周城村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衣著服飾

  最原汁原味的白族傳統

  在整個洱海周邊,周城婦女的服飾,是最原汁原味的白族傳統。年輕女子身穿鮮豔的褂子,頭戴繡有「風花雪月」的包頭:彎彎的包頭像洱海裡的新月,朵朵豔麗的繡花代表了上關花,頂端潔白的纓須像蒼山頂的白雪,耳際垂下的纓穗隨風飄灑,寓意為下關的風。老媽媽們則用扎染布的包頭帕將頭髮包起,衣著的顏色以黑色和深藍色為主,金耳環上穿著紅珠子或綠玉環,手上戴著玉鐲子,腳上穿著形似小駁船的「分頭鞋」,古樸莊重。

  在周城,至今仍能看到白族婚禮中古老而典雅的新娘裝束。新娘頭上戴的花冠以紅色為主,配以黃綠色的許多小絨球,像一座高高的小花山。類似旗袍的大紅長袍在進婆家之前要被扯去前衣襟的下半塊,以示此後將為人妻為人母。胸前用紅毛線拴掛的小鏡子,表示與新郎「心心相印」。

  周城白族除了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外,還有傳統的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等民族節日。周城白族的火把節,在大理壩區白族村莊裡特別引人注目,以火把多和火把大而著稱,是遊客們最喜歡參與的節慶活動。

  產業發展

  白族扎染藝術之鄉

  周城的白族先輩們,男人趕馬馱貨走夷方經商、下海捕魚撈蝦;女人生兒育女、紡紗織布扎染。千百年來,周城白族經商和從事手工藝品加工的古老傳統習慣一直沿襲著。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俗稱「印花布」或「扎花布」,是周城人世代傳承的手工技藝。將白布按繪製好的圖案用線縫紮起來,染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經漂洗拆線後即成圖案,美麗古樸。周城有很多家庭式的扎染作坊,從十多歲的小女孩到八九十歲的老奶奶,人人都是扎布能手。

  據考證,唐貞元十六年,南詔舞隊到長安獻藝,所著舞衣「裙襦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革」,即為扎染製成。明清時期,洱海白族地區的染織技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出現了染布行會。到民國時期,以一家一戶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而著稱的周城、喜洲等地,成為名揚四方的扎染中心。近代以來,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扎染村,被文化部命名為「白族扎染藝術之鄉」的周城,其傳統白族手工刺繡產品深受國內外遊客的青睞,產品遠銷世界各國。

  周城村現有扎染作坊18戶,民間扎染博物館一家,年產值900多萬元。帶動周城村及周邊村莊從事扎染及扎染旅遊製品加工的婦女達6000多人, 開發扎染產品250餘種,扎染旅遊製品年銷售收入7000多萬元,80%以上產品銷往日、英、美、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年創匯200多萬美元。

  扎染技藝

  工序

  白族扎染是一種獨特的染制工藝,民間稱為「疙瘩染」。扎染的製作方法別具一格,文獻古籍中生動地描述了古人製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採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

  主要工具有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主要工序有圖案設計、印花、扎花、浸泡、染布、蒸煮、曬乾、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以扎花和浸染兩道工序最為重要。

  手法

  扎花以縫為主、縫扎結合,有單針扎、多針扎、包紮、裹扎、綑紮、絞扎等多種扎法和扎、撮、縐、疊、挑等30多種針法,使用何種扎法、針法,取決於圖案的繁簡和所追求的藝術效果。

  產品

  過去,扎染產品單一,主要是手帕、頭帕、方圍巾等。花紋圖案也僅限於小蝴蝶花、小梅花、毛蟲花、馬齒花等簡單的圖案。如今,扎染製品種類已涵蓋面料、床單、桌布、圍巾、枕巾、手帕、門帘、窗簾、沙發巾、挎包、坐墊、茶墊、圍腰、服裝等多個品種。花紋圖案發展到2000多種。

  浸染

  傳統浸染主要包括扎染布、平面布、兩面布、印花布四個品種。採用手工反覆浸染工藝,形成以花形為中心、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十分雅致。

  染料主要採用蓼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製品色澤自然,褪變較慢,不傷布料,經久耐用,穿著比較舒適。板藍根一類的染料還具有一定的消炎清涼作用,有益於人體健康。

  在浸染過程中,由於花紋的邊界受到藍靛溶液的浸潤,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裡帶翠,凝重素雅,輕若蟬翼,薄如煙霧,似夢似幻,若隱若現,韻味別致,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拙趣。

  近年來,在圖案藝術、古代縫扎技法和現代印染工藝結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了彩色扎染的新手工印染技術。強調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統一,利用扎縫時寬、窄、松、緊、疏、密的差異,造成染色的深淺不一,形成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

  技藝傳承

  近年來,各級政府先後公布了一批白族扎染技藝的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張仕紳(已故)、段銀開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璞真白族染坊於2015年被命名為國家級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同年5月註冊了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並建成璞真扎染博物館。2017年11月,又以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為駐站企業,建成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建設的大理傳統工藝工作站大理基地。同年12月,大理大學舉辦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大理大學第二期刺繡扎染培訓班」。(記者 秦蒙琳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大理周城 白族民俗活化石
    原標題:大理周城 白族民俗活化石  大理喜洲鎮的周城村,是全中國最大的一個白族聚居自然村落,常年居住人口在10000人以上,99%都是白族。  周城村坐落於大理古城以北25公裡的蒼山雲弄峰下,東臨洱海桃源碼頭,北連著名的蝴蝶泉景區。
  • 扎染之鄉——周城,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周城距離下關有38公裡,是地處滇藏公路旁雲南省最大的一個自然村,有著1500多戶人家,8000多人,同時,這裡也是一個在省內外都很有名氣的白族村子。因為。在這裡除了有聞名遐邇的蝴蝶泉外還一直沿襲著白族已有300餘年歷史的扎染傳統製作手工藝和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 大理周城扎染,用手藝詮釋了周城的興衰
    古代流傳至今的手工紡織機器,扎染,見證了周城三百年的風雨興衰。在大理,隨處可見白族風情的扎染手工藝品,其中以周城為著名 。浪漫洱海,自在雙廊,也別錯過周城外大理最美麗的自然風光。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爾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
  • 雲南古鎮行:大理白族手工扎染,不帶針線的刺繡!
    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爾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扎染之鄉」。
  • 大理白族第一村,坐落在蝴蝶泉邊,被稱為民族扎染之鄉
    周城位於大理古城以北25公裡的洱海湖畔,隸屬大理市喜洲鎮,東臨洱海桃源碼頭,北連著名的蝴蝶泉景區,滇藏公路從村中穿過,大麗高速公路在村東橫向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周城村以白族人口為主,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落,被稱為大理白族第一村。
  • 雲南大理|周城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這裡的扎染文化十分悠久
    在周城,還可以看到豐富的民族扎染製品。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來的民間傳統工藝,扎染工藝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扎染布由手工針縫線扎,反覆冷染浸制而成,顯色青裡帶翠,凝重素雅。用扎染布製作的工藝品既充滿濃濃的民族風味,也很具現代韻味,已有300餘年歷史的扎染手工藝在新時期大放異彩。圖中是當地老人在家縫製染布,看得出他們穿針引線。
  • 大理周城,中國「白族扎染之鄉」,藏著傳承1500年的古老技藝
    是衝著中國「白族扎染之鄉」周城去的。原因就在於上一次去大理的時候,在喜洲古鎮上買了好幾件白族扎染的服裝,覺得樣式好,價格還便宜,卻在即將離開的時候,被客棧的白族小妹告知:買正宗的扎染製品,一定要去周城啊!
  • 相約大理白族火把節,感受不一樣白族味
    今年火把節,不如一起去周城狂歡,扎火把、祭火把、點火把、跳火把……地道白族味兒,傳統民族節,約起來?農曆六月二十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周城是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國白族扎染之鄉,中國白族第一村,中國白族民俗文化活化石。到了周城,除了參與白族火把節狂歡活動,還可體驗多姿多彩的白族民俗文化。
  • 去大理,不要只逛古城和雙廊,錯過了這麼美的周城,就太遺憾了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大理真正的扎染製品發源地、「白族扎染之鄉」在周城,這是個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周城是雲南省最大的自然村、大理最大的白族村,中國的「白族扎染之鄉」。蝴蝶泉而聞名遐邇,而且還因為這裡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又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 大理周城扎染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爾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大倉、廟街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技藝,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扎染之鄉"。
  • 相約大理白族火把節,感受不一樣白族味
    今年火把節,不如一起去周城狂歡,扎火把、祭火把、點火把、跳火把……地道白族味兒,傳統民族節,約起來?農曆六月二十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周城是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中國白族扎染之鄉,中國白族第一村,中國白族民俗文化活化石。到了周城,除了參與白族火把節狂歡活動,還可體驗多姿多彩的白族民俗文化。
  • 雲南省最大的白族聚集地,滿大街白族美女,還能體驗扎染藝術
    雲南大理,這裡不只有風花雪月,還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很多人去大理旅行,都會去大理古城和雙廊古鎮,但是這兩個地方都很商業化。這是一個小眾安靜的村莊,是大理的白族聚集地,也是雲南最大的白族村落。周城村位於大理市喜洲鎮,離大理古城有23公裡,坐落在離下關38公裡處滇藏公路旁,面積4.7平方公裡。周城有一萬多人口,幾乎都是白族。白族的女孩,是真的膚白貌美。記得有一次我有幸在喜洲參加了一場白族婚禮,被那些白族姑娘驚豔到。連我一個女人,都覺得太美。
  • 重走作家路系列報導——民俗文化傳承的大理樣本
    整齊的白族院落裡,藍白色的扎染布藝品隨風吹拂,與澄清的天空相得益彰,吸引了遊客駐足觀看。古戲臺邊,熱鬧的集市尚未散場,手打餌塊和破酥粑粑的攤位前擠滿了顧客,小孩子在幾百年歷史的茶馬古道上奔跑嬉戲……周城村是全國最大的白族自然村,素有"中華白族第一村"、"白族活化石"之稱。
  • 在大理,不扎堆,才逍遙,大理這些小眾地方等你來打卡
    喜洲 喜洲以保存完整的白族民居聞名於世,喜愛拍攝古建築和民族題材的朋友,一定不要錯過此地。喜理喜洲鎮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南詔古城中,留存下來的古鎮之一。
  • 大理周城扎染:對核心傳統技藝要堅持,也要適應現代生活
    【編者按】扎染是大理周城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一張名片。它是白族人日常的服裝和用品,是傳統節日和重大場合不可或缺的信物,又是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何如今白家人的日常生活和重大場合已鮮有扎染的身影,而這項周城白族「全民性商業」,在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 大本曲在雲南最大白族自然村的傳承進行時
    自從觀賞了這次趙忠、段全信在周城的演出,我對大本曲在大理民間非遺文化傳承有了全新的認識。29日晚飯後,我與李永瑞來到周城古戲臺西大路往北百米左右的一家民宿客棧,客棧門前早支好了專用桌凳,桌子上擺著盆蘭花、茶具、話筒及瓶裝礦泉水。沿街兩邊擺著各種條凳、矮座椅。
  • 大理白族民俗知多少:掐新娘,三道茶
    在雲南大理的嚴家大院,看到了一個反映白族婚禮的節目,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幫人圍著新娘「那個掐喲」。這種沿襲多年的傳統風俗,並非是暴力的呈現,也沒有絲毫男尊女卑的味道,在純樸中透出的似乎是一種另類的「考驗」哦,不得而知白族的婚禮十分隆重而熱鬧,大理白族的婚禮是在結婚前一天開始的。
  • 綜藝|《石榴花開2》走近白族兒女小康新生活
    民族傳統技藝的現代傳承周城,中國最大的白族村落,在蒼山雲弄峰麓,洱海之濱,蝴蝶泉邊,一個以 " 城 " 為名字的村子,白語叫 " 字怎 ",意為製作或縫製之地。周城地處蒼山雲弄峰下,霞移溪穿村而過,至今保留著古老的手工扎染工藝。在大理,除了天空是藍色的,還有一抹藍在布上,這便是周城的扎染。
  • 大理白族扎染:流動於布面的藍白之韻
    10月24日,2020瀾湄萬裡行來到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參觀位於喜洲古鎮的白族扎染藝術博物館,感受扎染這一中國國家級非遺的文化魅力。 白族扎染是流傳於雲南大理白族民眾中的一種古老的染織技藝,以「民族扎染之鄉」周城的扎染最具代表。
  • 大理白族扎染:流動於布面的藍白之韻
    10月24日,2020瀾湄萬裡行來到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參觀位於喜洲古鎮的白族扎染藝術博物館,感受扎染這一中國國家級非遺的文化魅力。 白族扎染是流傳於雲南大理白族民眾中的一種古老的染織技藝,以「民族扎染之鄉」周城的扎染最具代表。白族扎染,以白棉布為原料,天然植物為染料,通過扎花、浸染、漂洗等工藝製作而成,2006年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