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於城市深處的街道裡巷,是最能體現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地方。
老北京的胡同,老上海的弄堂,無一不展示著專屬於這個城市的獨特風情。而成都的獨特風情,自然也都在那些「巷子」裡頭。
成都的街巷,大概是這座城市數量最龐大、內容最豐富的民俗博物館。
在走街串巷的過程中,似乎真的能品味到那些發生在街巷中的故事,自己也變成了故事中的人。
這些巷子,曾經也叫「胡同」
如果說成都最出名的街巷在哪裡,那一定得是「寬窄巷子」。
作為成都目前保存的較成規模的一處清朝古街道,寬窄巷子那青黛磚瓦的四合院落,彰顯著自己在那個年代的「身份」與「地位」。
如今的寬窄巷子,據說是在康熙五十七年平定了準格爾之亂後,留下的部分兵丁在成都駐守,在少城的基礎上修建而成的滿城。
那時候,寬巷子叫興仁胡同,窄巷子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後來在民國時期,這些「胡同」都統一改稱為了巷子。
如今,作為成都的三大歷史名城文化保護區,寬窄巷子的名聲已經不需要再做過多的形容。
但緊鄰著寬窄巷子旁邊的柿子巷,卻鮮少有人問津,甚至還有人說「最靜謐的老成都,就藏在柿子巷裡」。
趁著天氣正好,小編也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想去看看這條百年前的老街,究竟有著怎樣的「獨特魅力」。
最特別的老成都,藏在柿子巷裡
在地鐵4號線通惠門站下車,從C口出來,步行幾百米就能到達柿子巷。比起喧鬧繁華的寬窄巷子,柿子巷就顯得平靜普通了許多。
沒有顯眼的路牌,連指路的標牌也只是簡單的藍底白字。但順著路標拐進這條小巷,一副老成都的畫面便躍然眼前。
柿子巷在清朝時期,叫做「永平胡同」,因著在巷口有著一顆巨大的柿子樹,在民國初年的時候,才改稱了「柿子巷」。
那時候,「滿城」開放,大量的建築在這裡修成,短短幾百米的柿子巷,中式園林與歐式小洋樓共存,濃縮著一個時代的剪影。
· 成都最早的骨傷醫院,就從這裡發源 ·
走進柿子巷,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特呼爾(何)氏府,據說這是成都最早的骨傷醫院之一。
「何」是蒙古族特呼爾氏的漢姓,特呼爾氏代代出軍醫,在康熙年末定居在了柿子巷。至今,何氏骨科也仍在四川中醫骨科界佔據著一襲之地。
· 昔日的斯父草堂,如今也被濃蔭遮擋 ·
走過何氏府邸,相鄰的就是斯父草堂了。青磚修成的斯父草堂,看上去年代感滿滿。
小編到這裡的時候,草堂裡面正在整修,轟隆隆的機器聲卻都被緊閉的大門掩藏,不知道修葺完畢後的它又會是一副怎樣的面貌。
· 它是歐風滿滿的王公館 ·
· 也是金河街保育院 ·
by 各拉丹東冰川
在柿子巷的深處,坐落著一棟歐風滿滿的小洋樓。
據說,這裡是抗日名將王澤浚的故居,後來王澤浚本人因戰敗被俘,王公館就託了他父親的名,還是被稱為「王公館」,但成都人,更習慣叫它「金河街保育院」。
by Acot一杯茶
據說,當時的「保育院」分為小洋樓和四合院平房兩部分,門窗鑲嵌著五顏六色的玻璃,整個房子主體呈現一種中西結構的狀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四合院幾經改造,已經成為了部隊的幹休所,但這幢建築風格獨特的小洋樓卻被一直保留了下來,前幾年還被列入了文物保護建築。
可惜小編的運氣不太好,到了之後才發現,小洋樓正在整修,外面的工地打圍早就將它裹得嚴嚴實實,沒能近距離看它一眼。
但從那隱隱約約露出的輪廓來看,卻也能感受到它當年是種怎樣的氣派。
幾百米的街道
濃縮著那個時代的生活
柿子巷一整條街其實並不長,大概只有幾百米的距離,比起寬窄巷子的繁華,這裡甚至可以用「落寞」來形容。
沒有往來的遊客,也很少有車流經過。外面是鬧市,這裡卻是安靜的「桃源」。
隱蔽低調的私房菜館、文藝安靜的陶藝工作室......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似乎總是步履緩慢悠閒,一旦神色匆忙好像就破壞了柿子巷的美感。
走出柿子巷後,生活的氣息似乎就從安靜變得喧鬧起來。冒菜、擔擔麵、肥腸粉......各種柿子巷裡沒有的美食店也紛紛冒出了頭。
明明只是一街之隔,柿子巷與寬窄巷子卻像是兩個世界,一個安靜到「人跡罕至」,一個卻似乎永遠「門庭若市」。
隨著時間的發展,成都的不少老街道都逐漸離開了人們的視野,但對於生長在這裡的人來講,憑著那些記憶去追尋,總能找到它們存在過的痕跡。
除了這條成都「最特別」的老街,你知道在成都,還有一條集中醫文化與歐式建築為一體的街道嗎?
評論區告訴小編答案,下期帶你去看哦~
文章來源:巴適成都
圖片部分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侵刪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