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盅兩件:嶺南人的早茶文化

2020-12-21 涵妮媽媽育兒經1

初次去廣東的人,一定會被推薦去「嘆早茶」。喝茶無疑是中國特色,可為什麼要用「嘆」呢?又為什麼要說「早」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喝茶就是單純地喝茶,很少搭配有分量的食物。但對於廣東人來說就大不一樣了,喝茶一定要搭配豐富的茶點,最低的標準也是「一盅兩件」(即一壺茶、兩件點心),這裡的茶,儼然成了配角。

有了茶點送茶,喝茶變得更加生動,茶點也不再甜膩,甚至平添了幾分清爽。也正因為這樣協調的搭配,才更要好好享受,慢慢「嘆」。

說到「早」,就更加有趣了。特定的氣候與環境造就了嶺南人早起的習慣,與之相應就形成了「趁早墟」(趕早集)、「飲早茶」的習俗。

所以廣東人「飲早茶」不同於西方的 brunch(早午餐),早茶早得出奇,特別是許多上了年紀的阿公阿婆,凌晨 4 點多就起床去茶館霸位,那架勢,仿佛嘆早茶就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儀式。

一盅兩件的茶文化是廣東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嘆茶不僅僅是喝茶、吃茶點那麼簡單,更是一種自古演變而來的習慣,它不分年齡、不論層次、不計大小。

一壺茶,幾籠點心,或扶老攜幼話家常,或三五知己品人生,都是茶樓裡的常見情景,嘆的更是一種對待生活的從容。

既然叫作「早茶」,那茶自然不可缺少。

常見的茶有安化黑茶、普洱茶、鐵觀音、大紅袍等,不僅暖胃,還可去膩、輔助消化,與口味豐富的茶點搭配最合適不過了。

在早茶中處於重要地位的茶點,門道更是不少,這其中既蘊含著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與文化,也融入了現代人的創新與改造。

茶點通常分為乾濕兩種,幹點包括餃子、粉果、包子、酥點等,溼點則有粥類、湯類、肉類、甜品等。

幹點往往精於形,造型別致;溼點往往精於料,選材考究。

01

蝦餃

蝦餃素以表現「蝦之鮮」而聞名,幾乎是每家茶樓必備的招牌茶點,也是每桌客人必點的例牌,少了蝦餃的早茶,總覺得少了些味道。

據說,蝦餃起源於廣州水鄉,有一家小茶樓的老闆每天收購漁民販賣的活蝦,再配以豬肉、筍尖做餡,製作出別具風味的蝦餃,從此廣為流傳。

每家茶樓做出的蝦餃都有些許不同,或形狀,或味道,但主要材料和做法相差不大。

一隻合格的蝦餃,通常要有晶瑩剔透的水晶餃皮,並且要爽口不粘牙。內餡則一定要有貨真價實的鮮嫩蝦仁,絕不可以使用冰鮮蝦,這樣吃起來才會有脆甜緊實的口感。豬肉的用量也要拿捏合度,太少不足以裹起蝦仁,太多則會掩蓋蝦肉的鮮美。

每逢蝦餃上桌,吃之前就可以隱約看到晶瑩中透出的一點微紅,柔韌的水晶餃皮與脆甜的蝦仁相得益彰,鮮香無比。

02

叉燒包

廣式包點也是嘆早茶時不可缺少的美味,與北方的麵食不同,它的口感更加暄軟,味道偏甜。

常見的廣式包點有叉燒包、奶黃包、豆沙包、流沙包、酥皮包、核桃包等,但其中最傳統、最受歡迎的還要數叉燒包。

叉燒包是廣東頗具代表性的點心之一,因包入肥瘦適中的叉燒肉做餡料而得名。

傳統叉燒包的標準是:「高身雀籠型,大肚收篤(頂端),爆口而僅微微露餡。」

所以在一些老牌茶樓中吃到的叉燒包,多數仍是雀籠形,直徑約五釐米左右,一籠通常放三或四個。蒸熟後包子頂部自然開裂,露出叉燒內餡,散發出誘人的香氣。

03

幹蒸燒賣

蝦餃、幹蒸燒賣、叉燒包和蛋撻,號稱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

早在 20 世紀 30 年代,幹蒸燒賣已風靡廣東各地,近幾十年來,更成為嶺南茶樓、酒家茶市的必點單品。

幹蒸燒賣通常使用蛋液、水與麵粉製作燒賣皮,以半肥的豬肉、蝦肉、冬菇作餡,捏成石榴形蒸製而成。

燒賣大多皮色淡黃,肉質爽口彈牙,表面往往還會點綴些許蟹籽或海參圈,別具風味。

04

酥皮蛋撻

似乎將蛋撻歸結為西點更為適合,但在許多茶樓的茶單上確實可以看到它的名字。

最好吃的一定是剛出爐的蛋撻,金黃酥脆的外皮與嫩黃微顫的內餡組合,一口咬下,滿口酥香甜蜜,讓人慾罷不能。

05

艇仔粥

各色粥點也是粵式茶點中的一大特色,比如狀元及第粥、艇仔粥、皮蛋瘦肉粥、生滾魚片粥、豬紅粥、豬肝粥等。

其中艇仔粥的誕生,與歷史緊密相關。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曾用「臨江喧萬井,立地湧千艘」來形容廣州港的繁忙景象和雄渾氣勢,在這樣的背景下,艇仔粥這種特色粥品便在廣州西關的荔枝灣問世。

彼時,廣州西郊一帶河湧縱橫,荔紅荷綠,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荔漁唱」。

許多文人雅士喜歡泛舟遊覽,會做生意的艇家們,便在小艇上煮粥向遊人兜售,粥的用料極為豐富,包括新鮮魚片、蛋絲、花生仁、油條等。

粥底綿爛,粥味鮮甜,加上景美舟輕,風清水冷,極富詩情畫意。由於粥售於艇仔(小船)之上,甚至要鑽進艇仔去吃,所以得名「艇仔粥」。

06

腸粉

腸粉起源於廣州的西關地區,是一種米製品,其中以西關布拉腸最為出名。早在清代末期,腸粉就已風靡廣州街頭。

早期的腸粉分鹹、甜兩種,鹹腸粉主要以豬肉、牛肉、蝦仁、豬肝為餡,甜腸粉則主要用糖浸的蔬果製成餡料,吃的時候再拌上些炒香的芝麻。

如今的腸粉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街坊美食,美味價廉,老少皆宜,大到高級酒店,小到街邊食肆,都可以吃到。不過甜腸粉比較少見,鹹腸粉倒是嘆茶必備。

將米漿倒在特製的多層蒸籠或布上,逐張蒸成薄皮,以「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為佳,再根據客人的需求鋪上相應餡料,卷至長條狀蒸熟後,剪斷上碟,吃時淋上甜豉油,鮮美無比。

金沙紅米腸是腸粉中比較創新的做法,算是老字號的絕活。

以紅米漿製作腸粉皮,色相紅豔有光澤,且成分天然,不含任何色素。餡料通常是鮮蝦仁和韭黃,用網皮包裹後炸至金黃,撈出瀝油後再捲入紅米腸粉中,切段蘸料來吃,「腸衣滑、網皮脆、餡料鮮」,口感層次非常豐富。

07

蒸鳳爪

曾有數據顯示,蒸鳳爪一直是酒樓茶市中日銷量最大的點心之一,這足以證明大家對它的喜愛。

經過先炸後蒸的鳳爪,通常會變得飽滿鬆軟,一吮即可脫骨,再加上醬料的浸染,吃起來齒頰留香,無論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歡。

08

牛肉球

粵式茶點中的牛肉球,與大家熟知的潮州手打牛肉丸不同,口感不是彈牙多汁,而是軟滑香嫩,個頭非常大,很容易令人產生飽足感。

牛肉球中通常加入馬蹄碎來豐富口感,吃起來爽脆、不油膩。

有些茶樓的牛肉球中還會加入陳皮,為牛肉增添清新的果香。

蒸製時,常會在底下墊一張腐皮,既可避免牛肉球粘在盤子上,也可解油膩。上桌之前淋上喼汁,增色增味,十分誘人。

09

菠蘿包

菠蘿包是源自香港的一種甜麵包,遍布於每家餅店和茶室,因為烘烤後表面的金黃凹凸脆皮形似菠蘿而得名。

早期的菠蘿包中並沒有菠蘿的成分,但今日出現在茶單上的菠蘿包已經進行了創新和改良,很多都含有真正的菠蘿餡料。

脆皮是菠蘿包的靈魂,不僅為平凡的麵包增加口感,也使其賣相變得更加誘人。剛出爐的菠蘿包最好吃,皮脆身軟,香酥無比。

10

雲吞麵

廣東人所說的「雲吞」,其實就是餛飩。雲吞麵中的雲吞大多以鮮蝦為餡料,味道鮮美。

雖然麵食在廣東並沒有佔據飲食結構中的主要位置,但大部分廣東人對雲吞麵卻情有獨鍾。

據考證,雲吞麵最早出現於明末清初的廣州西關一帶,相傳是同治年間從湖南傳入,初期多由小販肩挑著四處販賣,直到後來傳入市肆,廣為流傳。

11

雞球大包

雞球大包是廣東傳統特色小吃,以帶骨雞肉、豬肉、鮮筍(或沙葛)等作為主要餡料,以叉燒、雞蛋、冬菇、菜碎等作為輔料,內容相當豐富。

雞球大包的體積約為一般中式包子的 3 倍左右,吃一個幾乎可以抵一頓飯。不過因為雞球大包的製作成本較高、工序繁多,在如今的茶樓中已難得一見,偶爾可以在一些老字號品嘗到。

12

炒牛河

炒牛河是一種頗為平民化的廣東小吃。河粉又稱沙河粉,源自廣州沙河鎮,加入芽菜和牛肉一起翻炒,就是所謂的炒牛河。

炒牛河通常分為加入茨汁的溼炒和不加茨汁的幹炒。幹炒牛河歷來被認為是考驗廣東廚師廚藝的一道菜品,手藝好壞一試便知。

炒牛河的由來說來話長,清末民初時,廣州的食肆大概分為三種經營方式,一種是酒樓,一種是茶樓,還有一種是俗稱「二釐館」的粉面檔。

「河粉」就是「二釐館」裡的大眾食品。1938 年,廣州受到日寇侵華影響,百業凋零,一位叫許彬的商人只好結束了酒樓的生意,在楊巷路經營「粥粉面」排檔度日。

當時的炒粉都是用「溼炒」打芡的方法處理,恰好有一天,生粉用完了,卻趕上一名漢奸鬧著要吃,許彬無奈之下只好進廚房燒紅鐵鑊,加入芽菜和牛肉將河粉炒好應付。誰知深得漢奸喜歡,每晚都來光顧。

於是許彬在烹飪工藝上下功夫,一味「幹炒牛河」便應運而生,「粥粉面」排檔一時門庭若市。抗日戰爭結束後,洞天酒家率先將這種方法引入筵席單尾,使廉價的街頭小吃登上大雅之堂。

你最愛哪些早茶點心?

相關焦點

  • 早茶對廣東人有多重要?品過茶樓「一盅兩件」裡的嶺南味道你就懂
    溯源嶺南故事,發掘匠人匠心,體味文化傳承。每個民族的文化密碼,如基因般留存於人的體內。要了解嶺南文化的傳承密碼,我們以每一位解碼人背後的故事,發掘凝聚於這些民俗美物、一飲一食之上的匠人匠心,以及暗藏其間傳承至今的文化密碼,呈現此《解碼嶺南文化》嶺南傳統文化5集系列紀錄片。
  • 廣州早茶文化之「一盅兩件」
    早茶百年前,早茶文化就已經盛行廣州,慢慢演變成一種習俗,一種根深蒂固的傳統。「一盅兩件」,廣式早茶文化俗稱。一壺茶,兩籠點心。早茶,早茶,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包含的不僅僅是茶,更是種類繁多、精美可口的點心,甚至是「老廣」慢悠悠消磨一上午的生活方式。
  • 早茶對廣東人有多重要?品過茶樓「一盅兩件」裡的嶺南味道你就懂
    溯源嶺南故事,發掘匠人匠心,體味文化傳承。每個民族的文化密碼,如基因般留存於人的體內。要了解嶺南文化的傳承密碼,我們以每一位解碼人背後的故事,發掘凝聚於這些民俗美物、一飲一食之上的匠人匠心,以及暗藏其間傳承至今的文化密碼,呈現此《解碼嶺南文化》嶺南傳統文化5集系列紀錄片。
  • 廣州早茶特色一,忙裡偷閒,一盅兩件,滿滿的煙火氣!
    ——《得閒,吃早茶去》早,是要趕的。鬧鈴響起,一陣忙亂的進行曲。忙著趕公交、擠地鐵,五分鐘解決早餐,工作也就開始了,這樣的趕早是年輕人的生活,現代生活,左不過忙碌二字。廣州是有意思的地方,它的早晨一半一半。一半屬於年輕人,演繹著現代人的忙忙碌碌;一半是老廣州人,慢悠悠地去嘆早茶,從不會潦草地開始新的一天。
  • 在廣東,一盅兩件,得閒飲茶,早茶比胡建人更受歡迎
    一盅兩件,得閒飲茶然後聊聊,下頓吃啥在廣東,早茶比胡建人更受歡迎「廣東人什麼都吃」的傳說在江湖流傳已久。茶樓由茶肆演變而來,最早的茶肆源於鹹豐同治年間,名「一釐館」(又名「茶話」),過路的體力勞動者花上一釐錢就可買到茶水解渴,還可在「茶話」提供的木椅上歇腳。在溼熱的嶺南地區,茶清熱解毒、潤喉生津,無疑是一種十分可口又易得的養生飲料。
  • 廣東人「喝早茶」:一盅兩件的「茶」與「點心」,到底誰更重要?
    我們到達茶樓是早晨八點多,已經是人聲鼎沸,來「喝」早茶,有一家人來吃早餐、有朋友聚會、有老人悠閒看報、有談生意、還有像朋友一樣來旅行來想感受老廣的早茶文化……小小的茶樓,仿佛顯盡人生百態。當我們找到座位後,就有服務員上來問你有多少位客人,喝什麼茶?我們來的這間茶樓對茶還是比較講究,分開了大眾茶位和功夫茶位兩個區,功夫茶區適合除了吃早點後,還要品茶的客人。
  • 「慢」早茶:一盅兩件,放鬆身心
    早茶對廣東人來說,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盅兩件,放鬆身心。無論去到哪個城市生活,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搜羅當地好吃的茶樓(雖然都沒找到特別滿意的)。揚州早茶其實早茶並不是廣東獨有的城市文化,在揚州,當地人也同樣喜歡在早上喝茶吃點心。但我覺得廣東的早茶更特別些。
  • 一盅兩件 | 「聽日得唔得閒啊,飲早茶啦」 ,周末老廣記,就要從飲早茶開始
    有時候,在吃完夜宵的夜裡最盼望的還是第二天的早茶「一盅兩件」,一份報紙可以悠然自在地一上午這就是老廣們的生活,凝固在歷史的瞬間若是在廣州,周末九、十點才前往茶樓,肯定是要排隊等位的。(圖:@LD-moon)「盅」指的是用蓋碗泡的茶;「兩件」指的是「兩一籠」或「兩份」點心,如傳統的蝦餃、燒賣等。對於傳統的廣東人,雖面對多種多樣的早茶點心選擇多彩多樣,但一人「一盅兩件」便足以。
  • 一盅兩件,廣式早茶幹蒸燒賣
    中國式的早餐多種多樣,最具代表性的其中還屬廣東早茶,在廣州一早就有人排隊等候在茶樓門前,到了七點開門營業,人們就蜂擁而入。一盅兩件,就是最普通的廣東早茶形式,樣樣精緻的點心小巧玲瓏,並不一定吃很多很飽,主要享受的是整個過程。
  • 來「水上茶市」,遊珠江也能品味「一盅兩件」
    信息時報訊(記者 劉俊)珠江遊搭配早茶的「水上茶市」即將與遊客見面。記者從客輪公司獲悉,國慶中秋假期期間(10月1日至8日),每天8點至14點,市民遊客可前往黃沙、天字、海心沙西區任意一個碼頭,登上廣府文化主題船,欣賞珠江美景、品味「一盅兩件」廣府美食。
  • 什麼是一盅兩件?倒茶時為什麼叩動手指?告訴你廣式早茶的36字訣
    廣東人向來從容不迫,他們習慣於低調、平民化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追求奢華,喜歡慢生活,他們掛在嘴邊有句口頭禪「辛苦掙來自在嘆」。飲早茶是這種生活方式的最好代表。一見面,大家的問候語是:「今日飲咗茶未?」互相話別時也往往說一句:「得閒一齊飲茶。」
  • 19日起,遊珠江可嘆「一盅兩件」
    記者從廣州公交集團客輪公司了解到,12月19日起,該公司聯手廣州酒家旗下品牌打造的「珠水百年·水上茶居」珠江遊新產品將正式營業,市民遊客可以乘坐信息時報號、廣府文化號兩艘遊船邊遊珠江邊嘆早茶。登船時間為每天8:30-15:30,遊客餐後可靈活離船。
  • 早茶裡的一盅兩件街坊情
    其實,這些習慣、氛圍都是舊式飲茶文化遺留下來,文雅的、有趣的、熱鬧的,多半經已絕跡。蓮香樓一盅兩件、水滾茶靚,是飲茶文化的精髓。一盅、兩件分別是什麼?夥計問到要茶壺還是茶盅,選擇那樣?估計第一次去老茶樓的朋友都會碰到這些問題。
  • 什麼是一盅兩件?倒茶時為什麼叩動手指?告訴你廣式早茶的36字訣
    廣東人向來從容不迫,他們習慣於低調、平民化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追求奢華,喜歡慢生活,他們掛在嘴邊有句口頭禪「辛苦掙來自在嘆」。飲早茶是這種生活方式的最好代表。一見面,大家的問候語是:「今日飲咗茶未?」互相話別時也往往說一句:「得閒一齊飲茶。」
  • 廣東早茶是嶺南民間飲食風俗文化
    原創圖文五言律詩《廣東早茶》茶樓遍粵地,飲食嶺南風。兩件一盅嘆,千籠繁樣蓬。(平水上平聲一東韻)文/小巖廣東早茶是嶺南民間飲食風俗文化。廣東地區的茶樓星羅棋布。尤其在節假日期間,各大茶樓爆滿。人們得排隊等候被叫號後方能入席享受美食。
  • 廣東僑鄉臺山人「一盅兩件」藏百味
    廣東僑鄉臺山人「一盅兩件」藏百味
  • 飲早茶——廣東人特有的早茶文化
    在廣東的閒暇的早上,人們都會選擇去茶樓「飲早茶」來享受悠閒時光。老廣稱吃早茶為「嘆早茶」,嘆就是享受的意思。廣式早茶俗稱「一盅兩件」,也就是一盅茶,兩件點心。「兩件」種類豐富,其中的「四大天王」是指蝦餃、幹蒸燒賣、叉燒包和蛋撻。
  • 在番禺嘆早茶,點過這些「一盅兩件」的,一定是本地人
    嶺南的清晨,天色微亮,茶樓門口就排起了長隊,滿是等待嘆早茶的番禺人。嘆早茶,最低標準也得是「一盅兩件」,即一盅香茶,兩件點心。「食在廣州,味在番禺」,番禺佔據了廣州美食的半壁江山,即便不是本地人,來番禺遊玩的你也不可能會餓著回去。
  • 19日起,遊珠江可嘆「一盅兩件」
    記者從廣州公交集團客輪公司了解到,12月19日起,該公司聯手廣州酒家旗下品牌打造的「珠水百年·水上茶居」珠江遊新產品將正式營業,市民遊客可以乘坐信息時報號、廣府文化號兩艘遊船邊遊珠江邊嘆早茶。登船時間為每天8:30-15:30,遊客餐後可靈活離船。
  • 我為早茶狂,不得不知的廣東早茶文化
    茶有了,還差點心,即早茶文化中的「一盅兩件「。廣州人說請你 喝/飲茶,不是單純的指喝茶,而是茶水與點心的結合,最基本的配置就是「 一蠱兩件」。「一盅」是指盅,又稱「蓋碗」,意為用蓋碗泡茶;「兩件」是指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