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記者從東莞市鴉片戰爭博物館(以下簡稱鴉博館)獲悉,「嶺南錦繡」南海博物館館藏廣繡精品展已在鴉博館開展,展覽持續到10月22日結束。本次展覽共展出南海博物館館藏廣繡精品73件(套),歡迎廣大市民前往虎門海戰博物館臨時展廳免費觀展。
共展出73件(套)南海博物館館藏廣繡精品
廣繡,是流傳於以廣州為中心的廣府地區的民間刺繡工藝,是粵繡(包括廣繡、潮繡)的典型代表,與蘇繡、湘繡、蜀繡合稱中國四大名繡。
明清時期,得益於絲織業的興盛和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擴大,廣繡這門古老的民間工藝迅猛發展,在探索民間和西方審美取向的過程中,形成了濃鬱的嶺南藝術特質。大至尺高屏風,小至荷包扇套,種類繁多,以繁複飽滿的構圖、富麗明豔的色澤、細緻靈巧的針法聞名遐邇。
沈從文曾這樣評價廣繡:「它的作者,充滿本地刺繡創作上的熱情和天真,充滿了民間趣味來進行這個工作,產生許多風格獨具的藝術品,在19世紀晚期工藝中,獨放異彩」。這種朝向民間的藝術選擇,正是廣繡的獨特所在。
本次展覽共展出了南海博物館73件(套)晚清至現代的館藏廣繡精品,以帳、圍、簾、衣、裙等日常實用物為主。
廣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介紹,西漢時期,廣州附近已有採桑、養蠶、織績的生產活動,南越王趙昧墓葬的隨葬品中即有繡紗織物。
至唐代,已有關於廣繡的文獻記載。唐人蘇鶚《杜陽雜編》載:「永貞元年(805年),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髮。」可見,唐代南海縣(現南海區)已有技藝精湛的繡女盧眉娘。宋代廣東的絲織業進一步發展,南宋的廣州城內成衣店坊興起,刺繡技藝逐步發展。
明代「廣紗甲天下」,廣繡藝人不僅能運用各色絲絨線刺繡,還創造出孔雀羽絨繡、金銀線繡等,使繡品璀璨奪目。同時,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明正德年間(1506—1521),廣繡已出口至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國家,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
清代是廣繡發展的全盛時期,乾隆年間廣州、南海等地的繡坊、繡莊成行成市,刺繡行會組織——錦繡行應運而生。除滿足國內需求外,大部分繡品供應外銷。清朝中葉,廣繡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廣州、南海成為戲服的主要產地。
20世紀初,廣繡業繼續繁盛發展,開始出現專業分工。同時,畫家的直接參與使廣繡的技藝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一批刺繡名師,佳作迭出,贏得中外人士稱讚。
20世紀30至50年代,在世界性經濟危機、抗戰和內戰的影響下,百業凋零,廣東刺繡業也一落千丈,繡工紛紛轉業謀生,廣繡技藝瀕臨失傳。新中國成立,刺繡藝人重拾舊業,廣繡業逐步振作恢復,內銷的同時還供應出口。
1980年以來,廣繡逐漸恢復生產,但因審美變化、電腦繡花、粵劇不景氣、人才青黃不接等原因,廣繡行業漸趨沒落,廣繡廠、社紛紛歇業,僅有少數藝人和商行仍在為搶救、延伸、發展廣繡工藝而不懈拼搏。
2006年,廣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納入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通過社會各方多年的共同努力,千年廣繡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
群眾和遊客可以零距離觀賞廣繡精品
廣繡,作為一種傳統民間工藝,雖已經慢慢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變成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它昔日的輝煌依然印記在歷史的潮流之中,時至今日,傳統廣繡技藝在新時代的衝擊下依舊不屈不撓地生存著。
此次經過鴉博館和南海博物館共同合作布置此展,讓東莞市民和群眾可以在海戰博物館臨時展廳零距離觀賞南海博物館的館藏廣繡精品,讓市民和遊客可以進一步了解廣繡的歷史、工藝特色,進而更好領略廣繡這一民間藝術的大美之所在。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劉滿元 通訊員:鴉博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