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錦繡」南海博物館館藏廣繡精品展東莞鴉博館開展

2020-12-18 廣州日報

今天上午,記者從東莞市鴉片戰爭博物館(以下簡稱鴉博館)獲悉,「嶺南錦繡」南海博物館館藏廣繡精品展已在鴉博館開展,展覽持續到10月22日結束。本次展覽共展出南海博物館館藏廣繡精品73件(套),歡迎廣大市民前往虎門海戰博物館臨時展廳免費觀展。

共展出73件(套)南海博物館館藏廣繡精品

廣繡,是流傳於以廣州為中心的廣府地區的民間刺繡工藝,是粵繡(包括廣繡、潮繡)的典型代表,與蘇繡、湘繡、蜀繡合稱中國四大名繡。

明清時期,得益於絲織業的興盛和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擴大,廣繡這門古老的民間工藝迅猛發展,在探索民間和西方審美取向的過程中,形成了濃鬱的嶺南藝術特質。大至尺高屏風,小至荷包扇套,種類繁多,以繁複飽滿的構圖、富麗明豔的色澤、細緻靈巧的針法聞名遐邇。

沈從文曾這樣評價廣繡:「它的作者,充滿本地刺繡創作上的熱情和天真,充滿了民間趣味來進行這個工作,產生許多風格獨具的藝術品,在19世紀晚期工藝中,獨放異彩」。這種朝向民間的藝術選擇,正是廣繡的獨特所在。

本次展覽共展出了南海博物館73件(套)晚清至現代的館藏廣繡精品,以帳、圍、簾、衣、裙等日常實用物為主。

廣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介紹,西漢時期,廣州附近已有採桑、養蠶、織績的生產活動,南越王趙昧墓葬的隨葬品中即有繡紗織物。

至唐代,已有關於廣繡的文獻記載。唐人蘇鶚《杜陽雜編》載:「永貞元年(805年),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髮。」可見,唐代南海縣(現南海區)已有技藝精湛的繡女盧眉娘。宋代廣東的絲織業進一步發展,南宋的廣州城內成衣店坊興起,刺繡技藝逐步發展。

明代「廣紗甲天下」,廣繡藝人不僅能運用各色絲絨線刺繡,還創造出孔雀羽絨繡、金銀線繡等,使繡品璀璨奪目。同時,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拓展,明正德年間(1506—1521),廣繡已出口至葡萄牙、英國、法國等國家,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

清代是廣繡發展的全盛時期,乾隆年間廣州、南海等地的繡坊、繡莊成行成市,刺繡行會組織——錦繡行應運而生。除滿足國內需求外,大部分繡品供應外銷。清朝中葉,廣繡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廣州、南海成為戲服的主要產地。

20世紀初,廣繡業繼續繁盛發展,開始出現專業分工。同時,畫家的直接參與使廣繡的技藝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一批刺繡名師,佳作迭出,贏得中外人士稱讚。

20世紀30至50年代,在世界性經濟危機、抗戰和內戰的影響下,百業凋零,廣東刺繡業也一落千丈,繡工紛紛轉業謀生,廣繡技藝瀕臨失傳。新中國成立,刺繡藝人重拾舊業,廣繡業逐步振作恢復,內銷的同時還供應出口。

1980年以來,廣繡逐漸恢復生產,但因審美變化、電腦繡花、粵劇不景氣、人才青黃不接等原因,廣繡行業漸趨沒落,廣繡廠、社紛紛歇業,僅有少數藝人和商行仍在為搶救、延伸、發展廣繡工藝而不懈拼搏。

2006年,廣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納入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通過社會各方多年的共同努力,千年廣繡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

群眾和遊客可以零距離觀賞廣繡精品

廣繡,作為一種傳統民間工藝,雖已經慢慢淡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變成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它昔日的輝煌依然印記在歷史的潮流之中,時至今日,傳統廣繡技藝在新時代的衝擊下依舊不屈不撓地生存著。

此次經過鴉博館和南海博物館共同合作布置此展,讓東莞市民和群眾可以在海戰博物館臨時展廳零距離觀賞南海博物館的館藏廣繡精品,讓市民和遊客可以進一步了解廣繡的歷史、工藝特色,進而更好領略廣繡這一民間藝術的大美之所在。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劉滿元 通訊員:鴉博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

相關焦點

  • 去海戰博物館賞「嶺南錦繡」!「南海博物館藏廣繡精品展」正在展出
    由鴉片戰爭博物館、佛山市南海區博物館主辦的「嶺南錦繡——南海博物館藏廣繡精品展」正在海戰博物館臨時展廳展出。此次展覽共展出南海博物館73件(套)晚清至現代的館藏廣繡精品,以帳、圍、簾、衣、裙等日常實用物為主,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10月22日,歡迎大家前往參觀。
  • 周末 | 南寧首個廣繡精品展舉辦,一起去博物館領略民間藝術大美
    本周,《錦繡萬千——南海博物館藏廣繡精品展》在南寧博物館舉辦,這是南寧市首次舉辦的廣繡精品展,幫助市民了解民間傳統藝術之美;家有兒童的父母,可以帶上孩子參加南寧萬象城的「淘書節」,與孩子共度書香周末。這是南寧市首次舉辦的廣繡精品展, 本次展覽共展出南海博物館約60件晚清至現代的館藏廣繡精品,以帳、圍、簾、衣、裙等日常實用物為主。
  • 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海南開展
    當日,「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53件,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等類型,吸引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 新華社記者郭程攝11月23日,觀眾在觀看徐悲鴻中國畫作品《奔馬》。 當日,「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
  • 「香雲錦繡——屈汀南嶺南非遺作品展」開幕
    11月13日下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2020年「在粵」系列活動第二期:「香雲錦繡——屈汀南嶺南非遺作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一樓展覽廳隆重開幕。
  • 組圖丨「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展出
    11月23日,市民遊客在省博物館觀看「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這是展出的鑄銅雕塑作品《孤雲獨去閒——林風眠》。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宋國強 攝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1月23日消息(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宋國強)11月23日上午,由中國美術館、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共同主辦的「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53件,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漆畫、年畫和雕塑6個類型。
  • 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開展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5月13日,「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在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開展,展覽展出鹽博館自建館以來珍藏的文物精品,它們大多是第一次與公眾見面。據介紹,為慶祝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響應「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的主題,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推出了此次展覽。此次展出的文物時間跨度從秦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包括瓷盤、銅鏡、玉器等六大類。其中既有「大清同治」粉彩瓷盤、「三畏堂制」釉上彩瓷盤等精美的擺件,也有宋代的陶穀倉罐以及清代摺扇等文物,展覽將持續至5月20日。
  • 東莞哪裡的糯米餈最甜?來大嶺山荔香文化展,荔「知」多
    在東莞,哪裡的糯米餈最甜?最高單產荔枝在哪個鎮?荔枝樹幹最高多少米?這些問題的答案,你都能在大嶺山圖書館找尋到。6月10日,「紅土荔香書嶺南——東莞大嶺山荔香文化展」在東莞市大嶺山圖書館藝術展覽中心拉開帷幕。
  • 到「嶺南之窗」看廣彩及嶺南工藝新品展
    地處南海之濱,得交通之便,領風氣之先,在多元文化的交糅中,廣州地區很早便形成了極富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生產和銷售網絡。特別是明清以後,依託對外貿易的領先優勢,廣州手工藝逐步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許多「廣作精品」成為歐洲皇室貴族的高級定製,折射出當年歐洲上流社會對「中國風」的嚮往。
  • 鴉片戰爭博物館榮獲 「廣東省優秀社科普及基地」稱號
    多年來,該館充分發揮林則徐虎門銷煙與鴉片戰爭文物資源在愛國主義教育及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虎門銷煙》、《鴉片戰爭》等展陳內容基礎上,不斷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圍繞虎門銷煙、鴉片戰爭這一優質歷史資源,鴉博館分別在2011年、2017年更新改造了《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兩大基本陳列。其中,《虎門銷煙》被評為「第十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優秀獎」,《鴉片戰爭》榮獲了第一屆(2015-2016年度)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第十四屆(2016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
  • 今年廣州各大博物館看展指南
    省博的「隻立千古——《紅樓夢》文化展」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引進,將通過古籍善本、文物器物、書法繪畫、學者手稿、藝術作品、非遺作品及諸類輔助展品,「帶您走進曹公的《紅樓夢》中」;「應時而作——中國傳統時節繪畫展」將與觀眾一道進入中國傳統文化與習俗,探索「時節裡的繪畫」;「酒之源——中國酒文化展」取四季中的代表性節氣,以「酒」連結,將相關的自然資源代表與館藏文物融合,展示嶺南釀酒的技術和製造工藝,從「禮儀、
  • 「山海掇英——煙臺美術博物館館藏名家作品巡迴展」 黑龍江開展
    「山海掇英——煙臺美術博物館館藏名家作品巡迴展」 黑龍江開展 2017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中新網哈爾濱12月1日電 (傅宇記者劉錫菊)1日,「山海掇英——煙臺美術博物館館藏名家作品巡迴展在黑龍江省美術館開展
  • 廣州發布市屬博物館最新排期近60大展等你來!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今日發布市屬博物館、紀念館最新展覽排期,包括各館長期陳列和臨時展覽,有近60個展覽正翹首以待觀眾。此外,多個籌劃多時的重磅大展將在4-6月陸續開展。根據市文廣旅局發布的最新排期,廣州市屬各大博物館、紀念館中原本正在展出中的多個主要展覽多依序舉行,包括展現「考古挖出的古國」古曾國和楚文化風貌的南越王博物館《曾國寶藏》展,集納容庚先生數十件青銅舊藏、系統梳理廣州銘文文物的廣州博物館《字字珠璣》展等。
  • 「瀋陽故宮藏清代珍寶展」在韓國博物館開展
    中國網12月13日訊 12月10日,「瀋陽故宮藏清代珍寶展」在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開展。展覽匯集了瀋陽故宮館藏的瓷器、服飾、武備、雕刻、書畫等123件(套)珍貴藏品,其中館藏文物共120件(套),輔助展品共3件(套)。
  • 2021 廣州各大博物館看展指南
    比如廣州博物館「戶上千色映羊城」是全國首個「滿洲窗」主題展,展出74件(套)珠三角地區近代彩色玻璃精品;廣州藝術博物院「惠風和暢——明清春天題材繪畫展」 精選了藝博院與省博明清時期繪畫中迎春祈福、詠春雅會、賞春騁懷等題材的精品。接下來,一連串「唯美派」的展覽還將陸續登場。
  • 機構|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海南省瓊海市)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全貌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夜景歷史沿革。自開館以來,該館圍繞南海及「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策劃製作展覽15個,配套開展社會教育活動404場次。系列精品展覽及豐富的社教活動內容,吸引100餘萬名觀眾參觀。
  • 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展」開展 「三畏堂制」瓷盤亮相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劉恪生5月13日,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前夕,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的「館藏文物精品展」正式拉開序幕,活動將持續到20日。據悉,展覽將展出鹽業歷史博物館自建館以來珍藏的文物精品,其中不少精品都是首次公開亮相。「哇!看,還有王三畏堂家的瓷盤。」14日,在鹽業歷史博物館展廳內,不少遊客正聚精會神地觀看著展品。據了解,此次展出的文物時間跨度從秦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包括瓷盤、銅鏡、玉器等六大類。
  • 「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
    11月23日上午,由中國美術館、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共同主辦的「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隆重開幕。  本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53件,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漆畫、年畫和雕塑6個類型。
  • 【文化晉寧】晉寧博物館館藏文物亮相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1月25日,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舉辦的《滇王與南越王》開展,晉寧博物館的15件館藏文物參展。展覽時間從1月25日至4月18日。此次展覽是由雲南省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昆明市晉寧區博物館等5家博物館共同主辦的一次高規格展覽,展覽特遴選來自雲南、廣東兩地考古發掘出土的289件(套)精品文物,力圖為觀眾重構出2000多年前的滇、南越兩個地方王國的歷史圖景,展現滇文化和南越文化的獨特魅力。開展當天,晉寧博物館館長太曉旭向各主辦單位的同仁和當地媒體朋友介紹了晉寧博物館以及參展文物的概況。
  • 當廣繡遇上國畫:針尖畫意 十指春風
    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針尖上的畫意——廣繡精品與嶺南繪畫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開展。廣繡大師們以嶺南傳世名畫為底本,以絲線為媒,成就了另一番傳奇。九年時間,用絲線還原一個畫裡的嶺南廣繡是指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民間刺繡工藝,與潮汕地區的潮繡合稱粵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
  • 廣東遊記:去西樵山南海博物館,尋找佛山南海千百年的記憶
    南海博物館通過對珍貴的文物、歷史文獻、照片、復原場景、多媒體等多種展示方式,為我們講述了這裡曾經的燦爛文明。南海博物館的建築設計特別讓我著迷,是一座鋼架玻璃結構的現代化建築,不同的庭院之間縱橫交錯、層疊堆砌,就像是不同形狀大小的石頭堆起來的。聽說南海博物館的建築設計靈感是來自西樵山上的石燕巖、滴水巖等採石場遺蹟,還真是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