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病叫「不想長大」,又叫「彼得潘綜合症」| 一周心理學

2020-12-15 滬江英語

今年的兒童節才過去不久,你身邊有多少成年人今年也過了兒童節呀?

或者,你也是其中之一?

從前,小孩子都喜歡裝成熟;而現在,似乎成年人裝嫩更流行一些。

你可能覺得這無傷大雅,但心理學家們可不這麼認為,因為這是一種心理失調,它叫「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

彼得潘當然指的就是迪士尼動畫裡的那個小飛俠彼得潘,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男孩;雖然那個故事很美好,但這個症候群可一點也不美好。

Peter Pan Syndrome is a disorder in which a person is unable to grow into maturity. They may grow physically as an adult but choose to hang on to their childhood in avoidance of assuming responsibility like a mature person. They are people who stay as kids inside.彼得潘症候群是一種心理失調,這種失調讓人無法成功地步入成熟。他們可能在生理上已經是成人,但依然選擇把自己看成一個孩子,以此來避免像一個成熟的人一樣承擔責任。這些人的內心還是小孩子。

這種症候群歸根結底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單詞來概括,那就是 irresponsibility(不負責任)

患有彼得潘症候群的人往往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比如房間總是亂糟糟、自己的財務狀況一團亂麻、定的計劃通常完不成等等,而他們常常選擇不去正視這些問題,因為他們承擔不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那種責任感。

另外,他們的人際關係也相當麻煩,因為他們並不能真正去尊重別人,只是在故意扮演的禮貌和極端的敵意之間切換而已;一旦遇到問題,都會把過錯歸到別人身上。

他們的感情生活同樣令人著急,他們在尋找伴侶的時候希望找到一個能無限照顧他們、包容他們的人。

你認識這樣的人嗎?

你被這樣的人傷害過嗎?

或者,我們都該先想想,我們自己是這樣的人嗎?

OK,來講講今天的詞 irresponsible

顯然,它是 responsible的反義詞。

responsible「負責任的」

irresponsible「不負責任的」、「沒有責任感的」

那麼,我們來造個句子吧~

It was highly irresponsible of him to leave the children on their own in the pool.

他把孩子們獨自留在遊泳池裡,真是太不負責任了。

相關焦點

  • 有一種病叫「不想長大」,又叫「彼得潘綜合症」| 一周心理學
    今年的兒童節才過去不久,你身邊有多少成年人今年也過了兒童節呀?或者,你也是其中之一?從前,小孩子都喜歡裝成熟;而現在,似乎成年人裝嫩更流行一些。你可能覺得這無傷大雅,但心理學家們可不這麼認為,因為這是一種心理失調,它叫「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彼得潘當然指的就是迪士尼動畫裡的那個小飛俠彼得潘,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小男孩;雖然那個故事很美好,但這個症候群可一點也不美好。
  • 心理學解析:彼得潘綜合症
    如果你喜歡被同事、朋友看作學生,那你內心可能存在一種「逃避長大」的心理,心理學上我們將這種不願意長大的內心現象叫做彼得潘綜合症(Peter Pan syndrome),我們簡稱為
  • 自戀,孤僻,彼得潘綜合症了解一下
    自戀,孤僻,彼得潘綜合症了解一下~彼得潘綜合症,是心理學家Dan Kiley在1983年提出的概念,指「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他認為,患有彼得潘綜合症的人會在成年後表現出類似嬰兒口欲期的症狀。這樣的人,雖然已經成年,卻不願意承擔作為一個成年人應付的責任。
  • 不想孩子有彼得潘症候群,設限幫孩子長大
    這種現象被稱為"彼得潘綜合症"。什麼是彼得潘綜合症?你可能熟悉彼得潘的童話故事。彼得潘是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孩子。所以我們稱這種拒絕成長為"彼得潘綜合症"。前段時間,一個28歲的男人站在窗臺上想跳樓。他的父母報了警。警察衝過去勸說那人,問他為什麼要跳下去。
  • 你是不願長大的「彼得潘」嗎?
    她想,人要不長不大該有多好?但一想到人總是要長大,要獨自承擔,眼淚就會止不住地掉下來。  B  國際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中強調,健康的人在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上均要符合其年齡特徵。也就是說,人的心理年齡要與生理年齡保持一致。  然而,我們生活中,像彼得潘這樣長不大的成年人越來越多,他們喜歡「裝嫩」,行事帶有孩子氣,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
  • 行事幼稚、拒絕長大?當心孩子產生彼得潘症候群,家長要學會放手
    總是黏著自己的父母的孩子容易患上「彼得潘綜合症」。v 了解彼得潘症候群《彼得·潘》是蘇格蘭小說家以及劇作家詹姆斯·馬斯·巴利所著作的小說,在這部小說裡面彼得潘就像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孩子一樣,他勇敢可愛但同時也是一個受過委屈和打擊就無法飛回家的孩子。
  • 不想孩子患「彼得潘症候群」,得給孩子「設限」
    他是一個永遠不會長大的孩子,他有想像力、有好奇心,還懂得飛,但是他也心智不成熟;需要搞破壞獲得被需要的感覺;追求絕對的公平,無法接受自己佔上風的戰鬥;為了不讓溫迪回家想暗中使壞。彼得潘是一個勇敢可愛的孩子,但同時也是一個受過委屈和打擊無法飛回家的孩子。
  • 拒絕長大!當孩子產生「彼得潘症候群」,家長要學會放手
    即便年紀增長了,孩子的內心卻並沒有成長,從而產生「彼得潘症候群」,這樣的人不單單學校無法接受,即便將來順利畢業進入社會,也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一、什麼是「彼得潘症候群」?在《彼得潘和溫迪》的小說中,主人公彼得潘就是一個典型的拒絕長大的孩子。他十分依賴自己的父母,對於周遭的環境和時間的流逝充滿著不安,寧願呆在童話中的「夢幻島」,也不願面對外面的事物。
  • 有一種病,叫「動物囤積症」
    原標題:有一種病,叫「動物囤積症」  作者:許海峰 屠俊 來源:東方早報  動物囤積症  是指在一定範圍內囤積了超過一般常見數量之動物,卻沒有能力安置照料這些動物。這種囤積症被認為是虐待動物之行為,也被視為一種精神病的症狀。
  • 《彼得潘》:每一個逃避長大的孩子,都有一個缺愛的童年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做「彼得潘綜合症」,專門用來指代那些「不想長大」的成年人。這個稱呼的靈感取自於我們熟悉的小飛俠「彼得·潘」。彼得是英國劇作家巴裡筆下最出名的童話人物。他最特別的地方,是永遠也不會長大。在英國,彼得的受歡迎程度僅次於哈利波特。
  • 林奕華挑戰「彼得潘症候群」 推出首部成人...
    我沒有按照原著演一遍讓人看,也不想如同英國國家劇院NTLIVE重現一次。在《小飛俠彼得潘之機場無真愛》,角色在現實與原著進進出出,尾聲是整齣戲最忠於原著的部分,不僅是童話,而且是現實。」 機場,總是象徵別離,「別」暗示了「分」,「離」暗示了「棄」,所以,害怕長大的人,也是在逃避一種跟期待與臍帶的斷開,因為,一旦分開了,未知就成了一個黑洞。害怕長大,不就是由於不能獨自處理各種的未知嗎? 現代社會對於長大的期限越推越遲,害怕長大的人被稱作「彼得潘症候群」,他們逃避責任,最愛的只有自己。
  • 社會不需要大學生做「彼得潘」
    應該說,這是一種新業務,類似於這樣的業務需求比比皆是。生活好了,老百姓圖的就是個便捷。快遞能否發展起來,只能市場說了算。(3月10日新華網)    劉司長在談這件事時,是帶著輕鬆愉悅的心情:郵政快遞發展了,經濟提升了,證明老百姓的生活也穩步提升。但是此事在筆者看來,更像是一齣悲劇:一個長不大的大學生,如何去面對成人社會紛繁的現實?
  • 成長|沒有人永遠是彼得潘
    2003年上映的真人電影《小飛俠彼得潘》裡就講述了這樣一個不願長大的小男孩,他教溫蒂和她的兩個弟弟飛翔的技巧,帶著他們和夢幻島上的小夥伴們一起智鬥海盜。如果可以,你願意像彼得潘那樣永遠不長大嗎?你又是如何看待電影中那些長大了的角色呢?本期《成長》——「看電影 學心理」,跟隨心理專家馬勇老師走近這個「不想長大的男孩」。
  • 「彼得潘綜合症」——是什麼原因讓孩子「拒絕長大」?
    其實孩子這種不願意長大的心理狀態,心理學家們有一個更專業的名稱——「彼得·潘綜合症」。「彼得·潘綜合症」的概念由心理學家Dan Kiley在1983年正式提出,指的是「成年人沒有達到情緒上的成熟」。 「彼得·潘綜合症」並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只是一種流行心理學概念。
  • 成長| 沒有人永遠是彼得潘
    2003年上映的真人電影《小飛俠彼得潘》裡就講述了這樣一個不願長大的小男孩,他教溫蒂和她的兩個弟弟飛翔的技巧,帶著他們和夢幻島上的小夥伴們一起智鬥海盜。如果可以,你願意像彼得潘那樣永遠不長大嗎?你又是如何看待電影中那些長大了的角色呢?本期《成長》——「看電影 學心理」,跟隨心理專家馬勇老師走近這個「不想長大的男孩」。
  • ​這世上有一種病,叫窮病!
    影片《我不是藥神》中,程勇指責藥販子張長林哄抬藥價時,張長林回擊的那句話,道盡了人間酸楚:「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是啊,這世界有一種病,叫窮病。這病不是身體範疇的病,而是精神領域的病!    手裡沒錢,只是窮的一種形式而已。其實,手裡有太多錢也可能窮,窮得只剩下錢了。
  • 要小心「彼得潘症候群」,學會愛自己才是關鍵
    實際上,不願長大不是彼得潘的專屬,生活中同樣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單純,善良卻極其依賴父母。即使年齡很大,也有著一顆嬌嫩易碎的玻璃心,一旦遇到什麼困難,就像鴕鳥一樣,一頭扎在父母的懷裡尋找安全感。實際上,在現在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家庭中,有這樣性格的孩子並不是少數。
  • 大J小D呵護現代「彼得潘」 從不想長大到為人父母
    90後和00後們享受著作為孩子的特權,更有些人吐槽說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就已經有了孩子了。 就像蘇格蘭作家詹姆斯·巴裡筆下的彼得潘,逃離了成人世界,生活在夢幻的永無之地,永遠也不想長大。 他(她)們很愛玩,也很好相處,但免不了有孩子氣;他(她)們雖然在生理年齡上已進入成年,但在心理上還不能與之相適應;他(她)們的言談舉止都像孩子,總是在逃避責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愛情和家庭;他(她)們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歲月而不肯成長,發展到了極端,就會沉溺於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
  • 要小心「彼得潘症候群」,父母別大意
    父母反而要小心孩子可能會患上「彼得潘症候群」。「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除了一個人。」——《彼得潘和溫迪》1911年J.M. Barrie在小說彼得潘和溫迪寫的第一句話。創造了這個會飛、永遠都拒絕長大的男孩兒,成為了大多數不想長大的人心中的夢。
  • 世界上有一種難治的病,叫「什麼都不信」!
    世界上有一種難治的病,叫「什麼都不信」!# 本文作者李青,天津大學泰達醫院腎病內科主任醫師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叫窮病。這句臺詞,曾經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