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侯叔侄兩人編選從東周到明末的222篇散文精品,結集為《古文觀止》。因所選作品體制多樣、應用性強、風格各異、篇幅適宜、語言精練、易於記誦,問世幾百年以來,一直作為啟蒙教本流傳,雅俗共賞。現代文學大師巴金,回顧一生創作道路時,多次坦誠地說,《古文觀止》中的文章實在是終身難忘之啟蒙導師。他在《談我的散文》中說:「我後來寫了二十本散文,跟這個啟蒙先生很有關係。」魯迅先生更是說:「它和《昭明文選》一樣,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的不可輕視」。今天小編與大家一起學習下《古文觀止》中的名言名句,我們一起體味不同的人生智慧。
01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出自鄭莊公克服其叛弟的故事,意為人的行為必然帶來相應的結果。我們都希望趨吉避兇,得到好的結果。然而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你未來的結果,取決於你現在的行動。
02
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劌論戰》
作戰靠一鼓作氣,做事也要靠一鼓作氣。很多人都有拖沓的習慣,有了目標,有了好的想法,取實施和執行,拖拖拉拉,今天做一點,明天做一點。本來很小的事情,非要拖得很久。這就是缺乏一鼓作氣的精神。
03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的自傳。他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這是隱士的快樂,也是無數人心中所憧憬的簡單快樂。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理想,遠離現實的喧囂,遠離名利,尋找一個偏僻的地方,隱身山水、放浪形骸。
04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王勃《滕王閣序》
人就算到了老年,仍然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不能因為老了,就放棄了自己一貫堅持的東西。理想是種好東西,不能因為年齡而過早的埋沒了它。
05
業精於勤,荒於嬉;
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進學解》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學業、事業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除了勤勞,一個人還要有自我的思想和判斷,不能人云亦云,沒有主見。
06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嶽陽樓記》
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中國古代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即便是現在,這句話仍然不過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擔當。
07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本文寫於唐太宗貞觀十一年,魏徵向太宗上疏,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此句意思為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採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
08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
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不韋遷蜀,世傳《呂覽》;
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 《報任安書》
古時候雖富貴但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稱。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明之後,才著成《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才撰寫《兵法》;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聖賢們抒發憤慨而寫作的。
《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馬遷以極其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受宮刑的不幸遭遇。其中,「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英雄氣概流傳千古,表現出了他堅守理想、堅韌不屈的精神。
◎本文轉載自「國學經典」,原文有修改,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