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濃於水的親情之波——歌曲《鼓浪嶼之波》誕生記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血濃於水的親情之波

  【偉大的祖國,難忘的歌聲⑩】

  廈門地處臺灣海峽西岸,多見白鷺翩翩飛翔,故稱鷺島。鷺島之外有個「衛星島」叫鼓浪嶼,與金門隔海相望。近40年來,一首《鼓浪嶼之波》傳唱海內外。那微波起伏的曲調深情動人,詩意濃鬱的歌詞撥動多少思鄉者的心弦,更唱出祈盼祖國統一的兩岸人民心聲。

  「思鄉水鼓動波浪」

  據記載,鼓浪嶼呈橢圓形,四周遍布沙灘,故初名為「圓沙洲」。該島西南角海邊有兩塊交疊的巖石,在海水侵蝕下出現一洞,每逢潮漲潮湧,浪拍巖石,發出擂鼓之聲,便有了「鼓浪石」之名。明朝始將圓沙洲改為鼓浪嶼。鼓浪嶼最高處是日光巖,原名「晃巖」。明末為了收復被荷蘭侵佔的臺灣,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此設水操臺,訓練水師。他登高眺望,贊其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另一說為吉林圖們的日光山),便將「晃」字拆為二字,於是有了「日光巖」之稱。鼓浪嶼因鄭成功的歷史功績而名揚四海,成為一個獨特的「英雄」與「思鄉」融合的民族文化地理符號。

  1981年12月,以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為主題,福建省委對臺辦、臺灣同胞聯誼會、福建人民廣播電臺、福建電視臺等聯合組織音樂採風創作活動。福建省內外14位詞曲作家到平潭、晉江、惠安崇武、廈門等地體驗福建沿海區域地方文化,創作了百餘首臺灣題材的歌曲。曲作者鍾立民,詞作者張藜、張紅曙也參加了此次採風。在鼓浪嶼,詞曲作者3人共同登上日光巖,獲取直接感受,在各自的靈感湧動之中創作了《鼓浪嶼之波》。

  鍾立民是江西南昌人,對臺灣民歌民謠情有獨鍾,愛聽鷺島群眾訴說臺灣親人的故事,也愛聽《外婆的澎湖灣》等歌曲,親身感受海峽兩岸特有的閩南音樂風韻,為歌曲創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這一年,55歲的鐘立民第三次來到廈門。住在鼓浪嶼的日子裡,他聽著浪花拍打沙灘礁石的聲音,波濤般的旋律油然而生。除了《鼓浪嶼之波》之外,他還創作了同類題材的作品《我愛鼓浪嶼》《鼓浪嶼之戀》《啊,鼓浪嶼》《集美學村的燈火》《廈門為什麼這樣美》《鳳凰花開》等。

  張藜是遼寧大連人,《籬笆牆的影子》《亞洲雄風》《我和我的祖國》《山不轉水轉》等都是他作詞的歌曲。當年,他為鍾立民的曲調填詞,也是從鼓浪嶼的波濤聲中獲得靈感。當時他跟一位室友同屋而眠,夜裡被室友的鼾聲影響得難以入眠。自然界海浪拍擊聲與人類的鼾聲形成奇異的交響,更有鍾立民優美曲調的誘發,加上白天日光巖的登高眺望的體驗,成就了《鼓浪嶼之波》的詩意詞句。

  張藜創設了一個臺胞登上日光巖極目海峽東岸,思戀家鄉的情境。「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著臺灣島,臺灣是我家鄉。登上日光巖眺望,只見雲海蒼蒼……」通過寫景進而抒情,「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詞曲結合形成了盼團圓、盼統一的完整作品;它就像滿載親情的航船,很快就駛入海峽兩岸千萬同胞的內心深處。

  張紅曙是原濟南軍區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濟南軍區前衛文工團藝術指導。他對張藜初填的《鼓浪嶼之波》歌詞提出一些改進意見被採納,遂成合作填詞的作者之一。

  這3位詞曲作家都不是廈門人,卻能寫出閩南風韻濃厚的感人歌曲,因為他們和祖國大江南北的人們一樣,具有祈盼臺灣回歸的共同心願。

  從「和弦外音」到吉尼斯紀錄

  那次採風,廈門歌手魯帆負責接待第一次見面的鐘立民等詞曲作家,帶他們逛鼓浪嶼,爬日光巖,也為採風團搜集臺灣歌曲。次年,魯帆收到鍾立民的一封信,附帶一頁歌譜。作曲家請他試唱《鼓浪嶼之波》並提意見。

  1982年1月20日,在北京舉辦「海峽之聲音樂會——獻給臺灣同胞的歌」,李光羲首唱《鼓浪嶼之波》。據廈門詞家朱家麒回憶,鍾立民曾對他說,李光羲在演唱的時候,有聽眾說「難聽」。可見當時還有人不習慣改革開放初期從剛硬樂風向柔美曲韻轉變的審美趣味。當然這僅僅是微弱的「和弦外音」。這首心隨波湧的歌曲很快就廣為流傳。

  1983年,女高音歌唱家鄭緒嵐演唱《鼓浪嶼之波》,歌曲獲國家新歌評選優秀作品獎。

  1984年,張暴默在央視春晚演唱,馬上產生廣泛影響。

  1987年,女高音殷秀梅在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的個人專輯中收錄了《鼓浪嶼之波》。

  1988年,歌曲獲廈門市政府頒發的首屆文學獎特別榮譽獎。

  1991年,殷秀梅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廣播節目中演唱,再次向海峽東岸送去深深的情誼。

  1998年9月,《鼓浪嶼之波》樂譜被鐫刻在廈門國際馬拉松賽道環島路上,成為獨特的音樂雕塑。它有247.59米長,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鼓浪嶼之波》頻繁出現在廈門航空公司的航班,被用於廈門海關的鐘樓報時,以及當地各種節慶、儀式等活動中。它被改編為合唱、鋼琴曲等,還出現京劇版等新形式,在祖國各地傳播。多少人被它吸引而來到廈門,來到鼓浪嶼,站在日光巖眺望海峽對岸。這首歌唱出兩岸人民統一祖國的共同心聲,也給廈門帶來各種物質與精神的交流。

  「逆向抒寫」與「正向抒情」

  不少專業和非專業人士分析過《鼓浪嶼之波》的詞曲特點,闡釋過歌曲的意義。從眾多評論中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意見都充分肯定歌曲的藝術價值、人文價值和時代意義。再現性單二部曲式結構的旋律優美動聽,海峽音韻濃鬱,這一點得到最廣泛的認可。但也有一些同行認為這首歌曲的歌詞採取的是「逆向抒寫」,即臺胞在鼓浪嶼抒發對家鄉臺灣的思戀之情,而不是大陸同胞呼喚臺灣回歸祖國的熱盼心聲,在祖國統一的主題領域還有提升的空間。

  於是出現了若干重新填詞的事例。這些新詞都是「正向抒寫」,有的新詞還得到著名評論家的好評。但是,不贊成新詞的同行指出,新詞存在語言聲調與旋律音調匹配度不高的問題。當然,這不是最重要的。一首歌是否被社會接受並傳唱,關鍵在於廣大受眾的認同。從實際情況看,《鼓浪嶼之波》的原作還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並在幾代人中原樣流傳。從學理上看,歌詞原作的抒寫角度跟作者填詞時的境遇和身心狀態密切相關。詞作者作為外鄉人來到鼓浪嶼,站在日光巖上,很自然地以「人在異鄉為異客」為角度來構思歌詞內容;日光巖上鳥瞰海島美景,顯然又樂於融入當地,樂於以異鄉為家鄉。夜裡聽濤起意,便成就了「逆向書寫」方式的「正向抒情」。臺胞從臺灣來到大陸,已經綁定了一根由海東到海西的繩索;在大陸思鄉,又綁定一根由海西到海東的繩索。這兩根繩索就像結實的縴繩,將大陸和臺灣緊緊拉在一起。這使表面柔美的《鼓浪嶼之波》具有內在的張力。

  臺灣和大陸分離了70年,《鼓浪嶼之波》歌唱了近40年。今天,這首歌在新時代中獲得新意義。它將繼續唱出血濃於水的親情,讓兩岸人民祈盼團圓的心聲隨著波濤一起脈動,深沉而又有力。

  鼓浪嶼之波,親情之波。

  (作者:宋瑾,系福州大學講座教授,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責編:蔣波、丁濤)

相關焦點

  • 血濃於水的親情之波——歌曲《鼓浪嶼之波》誕生記
    原標題:血濃於水的親情之波   【偉大的祖國,難忘的歌聲⑩】   廈門地處臺灣海峽西岸,多見白鷺翩翩飛翔,故稱鷺島。鷺島之外有個「衛星島」叫鼓浪嶼,與金門隔海相望。近40年來,一首《鼓浪嶼之波》傳唱海內外。
  • 血濃於水的親情之波
    住在鼓浪嶼的日子裡,他聽著浪花拍打沙灘礁石的聲音,波濤般的旋律油然而生。除了《鼓浪嶼之波》之外,他還創作了同類題材的作品《我愛鼓浪嶼》《鼓浪嶼之戀》《啊,鼓浪嶼》《集美學村的燈火》《廈門為什麼這樣美》《鳳凰花開》等。    張藜是遼寧大連人,《籬笆牆的影子》《亞洲雄風》《我和我的祖國》《山不轉水轉》等都是他作詞的歌曲。當年,他為鍾立民的曲調填詞,也是從鼓浪嶼的波濤聲中獲得靈感。
  • 華僑大學教授改《鼓浪嶼之波》 建議做廈門市歌
    中新網福州十月十三日電(記者徐德金)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毛翰近日建議,將《鼓浪嶼之波》作一些必要的修改,使之成為一首合格的廈門市歌。他並操刀對《鼓浪嶼之波》歌詞作了修改。  他說,廈門很幸運,她有一首《鼓浪嶼之波》,旋律優美動人,如海潮湧動,海波蕩漾。但他認為,誕生於1981年底的《鼓浪嶼之波》,作為一支思鄉曲,歌詞試圖表達的是,由於海峽的阻隔,旅居大陸、鄉愁難以紓解的臺灣同胞在廈門鼓浪嶼登高遠眺的情景,貫穿其中的是盼望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主題,如果原封不動地拿來做廈門市歌,顯然是文不對題。
  • 廈門音樂故事——《鼓浪嶼之波》
    原標題:廈門音樂故事——《鼓浪嶼之波》   鼓浪嶼是我國福建省廈門市的一個小島。鼓浪嶼的原名叫「圓沙洲」。由於島的西南方沙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空的礁石,每當漲潮時,海浪拍打礁石發出類似於打鼓似的聲音。所以,在明朝時,小島改名為「鼓浪嶼」,寓意是「用海浪打鼓的島嶼」。
  • 華僑大學教授改《鼓浪嶼之波》 建議做廈門市歌
    中新網福州十月十三日電(記者徐德金)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毛翰近日建議,將《鼓浪嶼之波》作一些必要的修改,使之成為一首合格的廈門市歌。他並操刀對《鼓浪嶼之波》歌詞作了修改。  他說,廈門很幸運,她有一首《鼓浪嶼之波》,旋律優美動人,如海潮湧動,海波蕩漾。但他認為,誕生於1981年底的《鼓浪嶼之波》,作為一支思鄉曲,歌詞試圖表達的是,由於海峽的阻隔,旅居大陸、鄉愁難以紓解的臺灣同胞在廈門鼓浪嶼登高遠眺的情景,貫穿其中的是盼望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主題,如果原封不動地拿來做廈門市歌,顯然是文不對題。
  • <鼓浪嶼之波>30周年臺灣行 臺北唱到高雄
    《鼓浪嶼之波》,這是一首簡單的歌,卻唱出了廈門的美,唱出了兩岸人民的共同心聲。  今年是《鼓浪嶼之波》唱響30周年,導報記者昨日獲悉,鼓浪嶼管委會將於4月組織「海峽飛歌——— 《鼓浪嶼之波》唱響30周年臺灣行」活動,讓這首承載濃濃兩岸情的歌曲跨越海峽,飄過臺灣的大街小巷。  《鼓浪嶼之波》唱響30周年臺灣行,將從臺北一路向南,最終抵達高雄。其間,將開展 「歌聲之約」、「文化之約」、「推薦之約」和「旅遊推介之約」活動。
  • <鼓浪嶼之波>30周年臺灣行 臺北唱到高雄
    《鼓浪嶼之波》,這是一首簡單的歌,卻唱出了廈門的美,唱出了兩岸人民的共同心聲。  今年是《鼓浪嶼之波》唱響30周年,導報記者昨日獲悉,鼓浪嶼管委會將於4月組織「海峽飛歌——— 《鼓浪嶼之波》唱響30周年臺灣行」活動,讓這首承載濃濃兩岸情的歌曲跨越海峽,飄過臺灣的大街小巷。  《鼓浪嶼之波》唱響30周年臺灣行,將從臺北一路向南,最終抵達高雄。其間,將開展 「歌聲之約」、「文化之約」、「推薦之約」和「旅遊推介之約」活動。
  • 「簡譜視唱」《鼓浪嶼之波》——八分音符與切分節奏
    今天,我們通過《鼓浪嶼之波》這首歌曲曲譜的視唱,來掌握八分音符的時值與切分節奏。曲譜涉及的樂理回顧4/4拍子:這首歌是四四拍子的,拍號4/4。其含義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四拍。請聽殷秀梅演唱的《鼓浪嶼之波》《鼓浪嶼之波》是1981年由著名作曲家鍾立民作曲,張黎、紅曙作詞的一首歌唱祖國統一的音樂作品
  • 「簡譜視唱」《鼓浪嶼之波》——八分音符與切分節奏
    今天,我們通過《鼓浪嶼之波》這首歌曲曲譜的視唱,來掌握八分音符的時值與切分節奏。曲譜涉及的樂理回顧4/4拍子:這首歌是四四拍子的,拍號4/4。其含義是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有四拍。請聽殷秀梅演唱的《鼓浪嶼之波》《鼓浪嶼之波》是1981年由著名作曲家鍾立民作曲,張黎、紅曙作詞的一首歌唱祖國統一的音樂作品
  • 王室親情血濃於水!67歲泰王含淚擁抱長姐,一國之君此刻像孩子
    王室親情血濃於水!67歲泰王含淚擁抱長姐,一國之君此刻像孩子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泰國瑪哈國王是一個桀驁不馴的帝王。從小含著金湯匙出生,是蒲美蓬國王和詩麗吉王后唯一的兒子,對待感情和婚姻一直以來都是我行我素。
  • 廈門海滄海關鐘樓正式啟用 《鼓浪嶼之波》成報時曲
    9時準點報時,熟悉的《鼓浪嶼之波》在海滄上空響起,標誌著海滄海關鐘樓正式啟用。海關鐘樓「門」字外形採用物聯技術 實現校時、監控功能海滄海關鐘樓矗立在風景優美的廈門市海滄大道1號,毗鄰嵩鼓碼頭,與島內輪渡碼頭隔海相望,距鼓浪嶼直線距離1.8公裡,是海滄灣的標誌性建築。
  • 波記大師之作,典藏重器賀新歲
    [摘要]二零一九新年伊始,波記家具博覽館內的小葉紫檀典藏精品陳列出來呈現給嘉賓蒞臨鑑賞。著名收藏家王世襄談及自己的收藏之道時講到:「收藏之物,由我得之,由我遣之」。作為收藏大家,王世襄的樂趣在於通過傳統古舊器具來了解傳統製作工藝,「辨正文物之名稱;或是坐對琴案,隨手撫弄以賞其妙音;或是偶爾把玩,藉以獲得片刻清娛。」
  • 又一次在鼓浪嶼的柔波裡,沉醉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這鼓浪嶼的音樂柔波就紅遍了全國,它傾訴著廈門這座城市獨有的浪漫,牽連著骨肉同胞的深情。新中國成立70年之際,隨著《鼓浪嶼之波》的輕柔婉轉,一同淌進這座讓五湖四海的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中。
  • 喻越越今晚亮相央視 演唱鄧麗君經典歌曲《又見炊煙》
    喻越越今晚亮相央視 演唱鄧麗君經典歌曲《又見炊煙》 2017-12-22 1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喻越越今晚亮相央視 演唱鄧麗君經典歌曲《又見炊煙》
    喻越越今晚亮相央視 演唱鄧麗君經典歌曲《又見炊煙》 2017-12-22 1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我們這輩子最深的羈絆,最深刻的情感
    導讀:血濃於水的親情,是我們這輩子最深的羈絆,最深刻的情感。從我們出生開始,那根臍帶就連接了我們一生的情感--親情。親情當然不能只指父親,母親。古時的親戚都有內親外戚,隨著時代變化,這個範圍也有所不同。對於現在的我們,親戚可以說與我們有血緣關係的人,這個範圍又很大,而我們的感情也不能同時平等的分給他們,所以就有了較為親密的與生疏的親戚之分。或者說近親與遠親。
  • 現代人,更應深刻理解「血濃於水」
    血濃於水,這是基本常識,也是一個老少皆知的成語。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呢?有一種說法是,古時人們「流行」滴血認親,認為擁有血緣關係的人,其血液會衝破水的阻隔,在水中融為一體。當然,這事並不科學,但其引申之意得到普遍認可:親情可貴,難以分割。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高鶴濤 疫情之下,守望互助更加重要。 「兩兄弟,有今生,無來世!」「廣東好人」李偉源的事跡,就是一個血濃於水的故事。
  • 《水圖》系列之「層波疊浪」
    餘少龑《水圖》系列之「層波疊浪」2020年12月,拍攝於廈門(請橫屏觀看)
  • 廈門情懷 鼓浪之浪
    廈門的情懷源自一首經典歌曲"鼓浪嶼之波",[鼓浪嶼遙對著臺灣島,臺灣是我家鄉那迷人的故事吸引我,他娓娓的話語記心上,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動聽的旋律總會縈繞著對鼓浪嶼的美景想像,那麼濃,那麼深。鼓浪嶼,我們來也。
  •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德若水之源」,一個人的品行永遠是第一位的,如果「源」不純,流出的水則難以「清」。「才若水之波」,沒有「源」,不可能存在「波」。有德方可有才,沒有德,即使你再有技術,也只能是偏才、「禍才」。一些人,自認為本領大,就傲氣沖天,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孰不知,這種人就是一種天生的「毬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