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進化開始,到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便逐漸產生和豐富了飲食文化。傳下來的古話:「民以食為天」、「飲食男女」、「食色,性也」……都說明了飲食文化是與人的進化相伴而來的。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稻穀和甑這種釀酒用的工具,都以實物證明了越地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
魯錫堂、盧祥耀兩位越文化研究專家,花了十年時間,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越地飲食文化資料,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進行研究,最終撰寫完成了《舌尖上的越文化》一書。他們力圖以越文化的視角去探究其歷史淵源,說明紹興菜在某種程度上為中華菜餚增香、添色、加味,可以說越菜文化豐富了中華飲食文化。
越菜作為個性特色明顯的菜系,從廣義來說,其區域不少於寧紹平原和杭嘉湖平原,整個長三角地區都有其交駐和輻射。越中人委實好福氣,因氣候適中、環境適宜,魚米之鄉特產豐盛,口惠而實至,人人都能成為美食家。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裡就說過:「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盅惑。」
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採芰荷。——唐·賀知章
翠莢中排淺碧珠,甘欺崖蜜軟欺酥。——宋·楊萬裡
蓴羹菰飯香滿船,正是江頭落帆處。——宋·陸遊
其弟周作人先生可謂是越菜的擁躉、真正的美食家。這位散文大家筆下洋洋大觀的著作中,描寫越菜美食的就有數十篇。如說到越菜很有名的「鯗凍肉」:「是鄉下人過年必備之品,《越諺》裡說:『為過年下飯,通貧富有之,男女僱工賀年,必曰吃鯗凍肉飯去』……」
在越地,菜與酒是相依相伴的,越菜產生、繁榮的溫床是鑑湖。正是它,這個紹興人的「母親湖」才釀造了最古老的米酒——紹興黃酒。鑑湖的物產,成為紹興人餐桌上的豐盛的食料,因而推動了越菜的發展。著名的浙東「唐詩之路」,是歷代文人墨客的遊歷之地,他們在這兒集結、出發,鑑湖的風景和越菜美酒恐怕也是吸引他們的重要原因。
糟醉風味
越人不但在數千年前就能釀酒,還能利用黴菌做菜,黴莧菜梗、黴豆腐、黴乾菜,以及由此派生開出的臘、醬、糟、醉等烹調製作菜餚的方法。比如油炸臭豆腐:「黴莧菜梗滷汁稠,浸透豆腐一夠晝。油炸氣息滿街香,逗得遊人口水流。」
黴千張、黴莧菜梗、黴豆腐
又如紹興醉方黴豆腐,據說新中國成立以後有個蘇聯專家來紹興考察茶葉生產,中方接待人員介紹此菜要小口品嘗,那專家品嘗後覺得十分美味,但也怪紹興人小氣,禁不住把整塊醉方送進嘴裡大嚼,結果只能大口吐出。當然,這只是說越菜的特色,越菜的烹飪其實是十分精細的。尤其明清以後,通過「無紹不成衙」的紹興師爺群體遍布全國這個渠道,把這些烹飪技藝、飲食文化交流到全國各地,對全國的飲食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中五黃
越中人對吃之講究,經年累月,頗多招數,一般不是北方人之重口味糊吃海吃,也非南方為之喜好生猛野貨,其以精緻、時鮮、清淡為上,頗使異域人以為真吃文化也。如人家常說「喝茶」、「喝酒」,在越地則為「吃茶」、「吃酒」。舊時還有以「吃講茶」調解民間糾紛之習俗。
周作人先生論「吃茶」曰:「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吃茶之後,再去繼續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正亦斷不可少。」此等美味美景,亦是越文化浸淫下不可多得的越地風情。
長長圓圓是臘腸,和和美美滋味好。——民間俚語
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嫩壓春蔬。——宋·陸遊
在這魚米之鄉,作者為豐富飲食文化,整釐菜餚典故,自然是順理成章。《舌尖上的越文化》一書力圖不走技術性、操作性菜譜之老路,試著從文化的視角去探究越菜的沿革和淵源,展示越菜之故事的傳奇,表現飲食文化之博大和美妙。單從目錄中的分類都能感受到明顯的地域特徵:田園風姿·越中蔬菜;牧場風景·紹式肉類;禽舍風趣·稽山禽蛋;魚蕩風波·鑑湖水產;村姑風韻·菜中姻緣;學子風雅·清心助考。為能更直觀地展示並讓讀者領略越菜的風貌,書中更是配製了一百多張單品越菜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