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歲校長山村任教19年 為留守兒童建「親情家園」

2020-12-12 大豫網

39歲校長山村任教19年 為留守兒童建「親情家園」

「農村的孩子更需要關愛!」抱著這樣的想法,參加工作以來,他多次放棄回市區工作的機會,選擇在鄉村當起了「留守校長」,而且一當就是19年。他叫張鵬鎳。

「如果有必要,我願意一輩子留在鄉村,陪著這些孩子。」採訪中,今年39歲的張鵬鎳在談到以後的規劃時,毫不猶豫地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

記者 王俊生

通訊員 張旭長 李向平/文圖

鄉親們稱他「留守校長」

「孩子們快進來看看,咱們的樂園馬上就要建成了!」8月16日上午,在平頂山市湛河區李三莊小學的操場上,一群孩子正在踢足球,聽到校長張鵬鎳的一聲招呼,孩子們頓時歡呼雀躍起來。

張鵬鎳所說「樂園」,是該校已經建設了大半年,馬上就要投用的「鄉村少年宮」。這是該校在建成「留守兒童親情家園」之後,又一個重點為留守的孩子提供學習娛樂的場所。

「兒子和媳婦常年不在家,這兒河道坑塘又多,要是再沒老師管著,我這麼大年紀了,可真拿俺小孫子沒辦法!」78歲的李三莊村村民李順和說,這些年來,幾乎每個暑假,張鵬鎳都會和老師們一起,到學校或到家裡陪伴這些孩子,讓村裡的老人們省了不少心。

今年39歲的張鵬鎳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湛河區最偏遠的農村學校任教。這期間,身邊很多教師都要求回市區工作,但他卻多次放棄了調回市區的機會,被當地的鄉親們親切地稱為「留守校長」。

為留守兒童建「親情家園」

「老師,你別再逼他寫作業了,他媽是瘋子,他爸不在家,沒人管他。」1998年9月初的一天,剛到平頂山湛河區張莊小學上班沒多久的張鵬鎳,正在課堂上批評一個小男孩不講衛生、不寫作業,另一名學生舉手說道。張鵬鎳心頭一震,問道:還有誰的父母也不在家?全班33個孩子中,11名孩子齊刷刷地舉起了手。張鵬鎳發現,他們恰好都是作業經常寫不完、上學經常遲到的孩子。

從那兒以後,每天放學後,他都要義務輔導這些孩子寫作業,然後把他們送回家。張鵬鎳還經常抽出周末時間,帶他們洗澡、理髮,到田野裡放風箏,挖野菜。如果誰有進步了,張鵬鎳還帶他們去參觀飛機場、逛公園。不到一年,這些孩子都從後進生變成了成績優秀的好學生。

因為轉變差生成效明顯,2003年,張鵬鎳被任命為張莊小學校長。

這所學校有140多名學生,留守孩子就有50多人。為了給留守孩子創造更有利於成長的環境,張鵬鎳專門騰出一處教室,親自到舊書市場選購了一批適合孩子閱讀的圖書放進去,還把家裡的電腦、電視機都搬過去,讓留守的孩子們放學後能有地方讀書學習、做遊戲,還幫他們定期和爸媽視頻聊天。張鵬鎳的這間專門用來照顧留守孩子的活動室,後來在全區各農村學校得到推廣,並且有了一個專用名——「留守兒童親情家園」。

幫留守孩子監護人制定教育計劃

2014年8月,張鵬鎳被派到湛河區西南部最偏遠的李三莊小學擔任校長。他發現,這裡的留守學生明顯多於其他學校,學生總數350餘人,留守孩子竟有將近200人。很多學生的書包都裝有摸魚、掏鳥的工具,有的學生還會背著妹妹、弟弟來上學。

張鵬鎳想召開一次留守孩子監護人座談會,可一半以上的監護人都因年紀大、腿疼等原因無法到校。於是,張鵬鎳和班主任們一起,逐戶上門走訪,了解學生情況,幫監護人制定家庭教育計劃。

他想做永遠的「留守校長」

早在2004年6月,湛河區發改委要抽調張鵬鎳,張鵬鎳去和孩子們道別,沒想到這些孩子個個哭得像淚人一樣,抱著張鵬鎳的腿,不讓他走。張鵬鎳最終決定:不再離開這些孩子。

19年來,幾乎每年都有教師要調動工作,但張鵬鎳一次也沒提過調動工作的事情。這期間,由於過度操勞,他多次患病住院。張鵬鎳的妻子於心不忍,背著他向教育部門反映情況,要求調動他的工作,並且也得到了批覆。可張鵬鎳堅定地搖頭拒絕。

張鵬鎳的家人雖然都住在平頂山市區,但他就這麼心甘情願地當起了鄉村小學的「留守校長」。採訪中,談起未來,他毫不猶豫地給出了答案:「農村的孩子更需要關愛!如果有必要,我願意一輩子留在鄉村。」

編輯:鄭琦琦

相關焦點

  • 邛崍稅務7年幫扶 助力山村發展關愛留守兒童
    駐村2年,孔家山村經濟發展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但另一個現狀引起了邛崍市稅務局的高度重視。當時的孔家山村有800多人,留在村子裡的35歲以下的年青人只有4個,很多孩子常年和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甚至幾年都見不到父母一次。閻剛回憶道:「我們當時就認識到,扶貧不應只關注經濟層面,對村民、對留守兒童精神層面的關心,也是扶貧幫扶的重要內容。」
  • 項城「最美女校長」張林林:用愛守護留守兒童
    從參加工作時的年輕姑娘到為人妻、為人母,她紮根鄉村多年,從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歷練成一名有責任、有擔當的「女校長」,曾多次榮獲「項城市優秀教師」、「項城市優秀班主任」、「周口地區民辦教育先進工作者」,被不少當地群眾稱為「最美女校長」。「大門外來了一個年紀大的老奶奶,非要見咱們張校長!」採訪時,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打亂了張林林的節奏。張林林拿起手機,才得知是門衛大爺打來的。
  • 記陽朔縣金寶鄉紅蓮小學校長鐘聲貴:心繫山村教育
    2002年7月師範畢業後,20歲的鐘聲貴便主動申請到距鄉政府22公裡的陽朔垌小學任教。當時該校缺英語老師,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攬下了五六年級的英語課程。為培養山裡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他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趣味遊戲和情景表演等互動環節進行教學,營造起濃烈的英語課堂氛圍,所教班級的英語成績均名列全鄉前茅,他也因此成為陽朔縣「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
  • 豆瓣8.8《念書的孩子》,親情的缺失是留守兒童孤獨情感的現狀
    《念書的孩子》於2012年6月15日在中國上映,是由原雅軒執導,江化霖、李佳奇、原明軒等主演的兒童劇情片。該片榮獲美國第九屆聖地牙哥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電影獎和最佳演員獎,在豆瓣評分達到8.8的高分及好評,被稱為是好於95%的劇情片。
  • 庹家小學為留守兒童安「心」家
    「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11月20日早晨上課前,寺坪鎮庹家小學校園內響起了孩子們唱《生日歌》的聲音,原來是四年級學生在給留守兒童曾憲晴過生日。小壽星在同學的掌聲中許願,吹蠟燭,把生日蛋糕切開,分享給每一位同學。孩子們高興不已,教室裡一片歡聲笑語。
  • 摔跤小學校長:留守兒童佔7成
    但在教育資源稀缺的山村裡,略顯殘酷的格鬥體育與基礎教育之間的矛盾,卻一直存在著。一方面,廣大的留守兒童能夠通過格鬥訓練找到另一種出路,但極高的機會成本又不可避免地消減了他們受教育的機會。在江西的一個小山村裡,有這樣一所以摔跤為特色的學校,或許能給格鬥體育與留守兒童的未來提供一條可循之路。
  • 幫孩子建心靈成長大樓——臺企牽手留守兒童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謂「留守兒童」。  從2010年起,重慶市教委攜手臺灣頂新集團下屬的頂新公益基金會,在當地30個區縣推廣實驗農村留守兒童「4+1」教育模式,從身心各方面為留守兒童送去溫暖。近日,記者隨同臺灣頂新公益基金會人員,走進重慶綦江區永新鎮,對這裡的留守兒童們進行了家訪。
  • ...棗莊「愛心媽媽」:超越親情和血緣,用愛為兒童點燃希望
    在山東省棗莊市,有這樣一支公益隊伍——「愛心媽媽」,她們用超越親情和血緣的愛,用實際行動為鄉村留守、困境兒童打造出了以「愛心媽媽」品牌為引領、以陣地建設為依託、以社會救助為補充、以思想道德建設為保障的四位一體的關愛服務模式,讓大家為留守、困境兒童駐足一回,凝望一次,扶他們一把,陪他們一會。
  • 校長課後生火做飯,自費給25名留守兒童加餐
    校長課後生火做飯,自費給25名留守兒童加餐 原標題:   紫牛新聞記者 郭一鵬 實習生 王雪純  鄉村小學裡的暖心畫面  留守兒童離家遠 放學後校長給加餐  幾番輾轉,紫牛新聞聯繫到了章站亮。「有什麼您直接問,過一會兒,我還要去給孩子們切菜呢!」章校長說話時帶著樸實的鄉音。
  • 傾家投入400萬辦小學19年 為了家鄉留守娃,64歲患病老校長終於找到...
    但因患病,他的嘴角時而會不自禁地流下口水……他習慣說自己是地道的農民,辦「平民教育」是為了家鄉的孩子,尤其是留守娃。19年前,村裡一名孩童上學途中遭遇車禍離世,面對家長一句「你為什麼不辦一所小學」的問話,此前辦起幼兒園的陳平傾家投入400餘萬元辦起了小學,學生最多時上千人。這些年來,學校和公辦小學一樣不收學費,一度運轉十分困難,為此他曾重操舊業,做「包工頭」為老師掙工資。
  • 鄲城:為留守兒童過生日,讓這個冬天不再冷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巴富強 通訊員 胡健康 王洪振「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12月23日晚上,屋外寒風凜冽,室內溫暖如春,一陣陣祝福的歌聲從鄲城縣汲冢鎮萬樓小學「留守兒童之家」傳出。原來,當天是該校四年級學生王文豪的生日,他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不在身邊,校長孟玉藉此機會為全校19名留守兒童舉辦了集體生日。「我希望下次成績能進步更多一點,讓爸爸媽媽為我驕傲……」王文豪在同學們的掌聲中許願望、吹蠟燭、切蛋糕。孩子們高興不已,教室裡一片歡聲笑語。「今天,爸爸媽媽雖然陪在我身邊,但能和小夥伴,還有老師一起過,我感到非常的高興,蛋糕真的好甜。」王文豪興奮地說。
  • 「名家與少年的對話」活動重慶啟幕 山村留守兒童畫作進美術館
    「名家與少年的對話」活動重慶啟幕 山村留守兒童畫作進美術館 2014-12-14 18:31:28  10月16日,主辦方中國新聞社重慶分社、重慶新聞網工作人員攜重慶美術館、重慶畫院的書畫名家李毅力、高冠峰一同走進武陵山腹地——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當地共青團組織創辦的楠木樁市民學校的志願者們一起為80餘名山村留守兒童上了一堂生動的戶外美術課,並一起創作繪畫作品。
  • 文化禮堂巡禮 為288名留守兒童的微心願「圓夢」
    6月1日,文化禮堂巡禮活動第19站走進泰順縣柳峰鄉墩頭村文化禮堂,義工們除了送上志願服務,還為柳峰中心學校的留守兒童帶去了「六一」禮物。  「毛顯共曾在多個鄉科級崗位上工作過,這些年包攬了文化禮堂內不少活兒,還協助周邊鄉鎮打造了幾個精品文化禮堂,是縣裡有名的『文化禮堂專家』。」說起毛顯共,柳峰鄉政府工作人員連連稱讚。  毛顯共告訴記者,23歲時,他從部隊退役回到家鄉,在當時的泰順棉紙廠負責基建工作。聽說家鄉要建文化禮堂,他主動請纓,加入文化禮堂建設,這一幹就是6年。
  • ...用智慧與擔當為留守兒童經營一個家——記哈爾濱市阿城區東方紅...
    東北網5月27日訊(記者 姜姍姍 王忠巖 霍梟涵)在王孝蘭21年的教育之路上,歷經教師、班主任、中層幹部、校長等多個崗位。作為校長,她凝聚人心,提高質量,改變了一所薄弱學校面貌,歷經千辛萬苦建起了留守兒童學校,用大愛為貧困留守兒童撐起了一個家。
  • 讓「留守花朵」別樣綻放 江蘇海安墩頭鎮開展關愛留守兒童主題活動
    當前,部分兒童由於父母外出務工,成為「留守花朵」。他們的成長、教育已成為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用心守護愛,用愛溫暖心,為了讓「留守花朵」也和其他孩子一樣在陽光下綻放。近日,江蘇省海安市墩頭鎮在吉慶小學開展「留心花開 文明同行」主題活動,以「留心」寓意留心關注留守兒童,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愛的天空。
  • 【留守兒童】關愛留守兒童_留守兒童調查報告_搖籃育兒百科
    從調查統計看,這種類型約佔2.3%,一般情況下孩子年齡在14歲左右,多為初中學生。主要特點:父母長期在外覺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財、物方面儘量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對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關注較少。這類留守兒童由於處在青春期初始階段,易受外界影響,發生問題較多。其餘的是由父親或母親一人在家撫養的類型。從調查統計看,單親監護型佔49.5%。主要特點:關愛不健全,缺乏父愛或母愛,造成父愛或母愛教育缺失。
  • 寶雞市渭濱區燃燈寺小學教師馮海燕 放棄機遇 堅持回母校任教
    本報寶雞訊(記者程風)馮海燕是寶雞市渭濱區馬營鎮燃燈寺小學一名教師,她從事農村教育工作19個春秋,以其熾熱的教育情懷、獨特的教育智慧、積極的社會影響贏得了學校師生、當地村民和社會公眾的一致尊敬,是人們心目中的「最美鄉村女教師」。主動要求回母校任教1997年畢業後,她滿懷對教育夢想的憧憬和對家鄉的熱愛,自願申請回到家鄉當一名普通教師。
  • 看見幸福 『閱』出夢想 |湛江實施「愛心家庭+留守兒童」公益項目...
    ,在2020年「六一」國際兒童節期間,湛江市各級婦聯以2020年湛江市「情暖留守兒童 築夢藍色湛江」項目為載體,深入實施廣東省婦女兒童基金會「愛心家庭+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在湛江市29個農村留守兒童活動陣地開展 「看見幸福 『閱』出夢想」特別行動,為農村留守兒童派送圖書,開展疫情防控安全教育。
  • 包村筆記紀錄留守兒童 | 武義山裡娃的山外夢
    「讓留守兒童多感受一些溫暖,便是山區教師最大的幸福。」這是山區教師最常說的一句話。留守兒童,一個略帶傷感和心疼的字眼,幫助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童年和學生時代,是山區學校所有老師們的心願。一本包村筆記,溫暖山裡娃
  • 細心呵護身心健康 臨沂為留守兒童建"四點半"學校(3)
    金劍心理疏導組 做留守兒童貼心的親人  多年來,為特殊留守兒童成立的金劍心理疏導組為十餘名特殊留守兒童奉獻一份愛心,疏導心中壓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馬牧池鄉東南官莊村有一名特殊的留守兒童,他的父親患有精神疾病,2013年12月份,其父精神病發作,當晚將其母用菜刀砍死,母親死亡,父親被刑拘,只有8歲的他成了特殊的留守兒童,並且他親眼目睹發案的整個過程,心理壓力非常巨大,金劍心理疏導組了解這一情況後,先後三次將他邀請到派出所留守兒童之家,由心理諮詢師志願者先進心理矯正,現在已完全走出心理上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