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冬天已至。
面海靠山的蒼南,總是四季常青的模樣。想要尋覓深秋初冬的金黃斑斕,除了看那稻田裡低頭搖曳的金黃麥穗,還可以尋一處漫漫悠遠的林間古道,聽著腳下落葉的蕭瑟聲,感受連古通今遺世而獨立的美好。
古道者,古來人世跨空移時,運往行來之途;貫朝穿代,紉憂綴樂之線。作為古代交通的主要通道,和我們先人生活一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在蒼南的山山水水間蜿蜒著一條條風光旖旎的古道,那山、那水、那樹,那碑刻、那題銘,那深山叢林裡的廟宇、橋梁、路亭……都還藏著一代代先人歷經滄海桑田的故事。
目前,我縣現有保存較完好的古道約52條,總長度370.82公裡,其中重點古道10條,按功能可分為古驛道、挑礬古道、城鄉道路。主要分部在礬山、馬站、橋墩、赤溪、靈溪等鄉鎮。這些古道串接著路的這端與那端的文明,形成了多彩的行路文化,展示著蒼南人的精神風貌和蒼南深厚的文化底蘊、異彩紛呈的民俗風情。
在蒼南眾多古道中,蒼南的挑礬古道因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險峻茂密的山林和挑礬人曾經灑落一地的歌謠以及文人墨客留下的膾炙人口的詩句而聲名遠播。
蒼南礬山,是世界四大明礬產地之一,有「世界礬都」之譽。但其地處四面環山的葫蘆形盆地,因此自古以來交通閉塞,挑礬古道運應而生,是明清時期至現代礬山明礬外運的重要通道。在幾百年的時光裡運礬均以肩挑步行這種最原始的運載方式,穿越重重大山而銷往全國各地。
礬藻挑礬古道(礬山至藻溪)是幾條挑礬條古道中保存最完整、風景最優美的一條,古道沿山沿溪而建,山青水秀,地勢險要、怪石嶙峋、樹木參天、花繁葉茂,沿途鳥語花香、溪水潺潺,令人「步步驚心」。
礬藻古道是民國中期因赤溪和前岐海路不靖而增闢的明礬外運通道。當時明礬外運全靠人力肩挑,至藻溪上碼頭,然後運至各銷售點。挑礬客主要是藻溪、南宋、昌禪等地的百姓,後來甚至吸引了眾多來自蒼南江南片及江西垟的百姓前來挑礬,據說當時整條道上人流不斷,每天可達萬人。
礬藻古道共有兩條,均南北走向,一條起始點在礬山鎮古路下村,終點至藻溪鎮九堡村九堡宮,全程約20公裡,平均道寬約1.6米,路面早期用不規整卵石、中晚期則用明礬石鋪設。路經礬山水尾—尖家坑—坪棚嶺—昌禪樹腳—華樓內—華嶺頭—華嶺腳—三條溪—山茶園—洞橋—滴水巖—險口—吳家園—潘莊—將軍腳—九堡宮。
另一條起始點在南宋溪光,終點亦抵藻溪鎮九堡村九堡宮,全程約23公裡,平均道寬約1.7米,路經溪光矴步—昇平人瑞牌坊—南宋清泗橋—南宋北山街—周宅(棋杆內)—大園—雞鳴嶺—半垟宮(五間亭)—柴林腳後背隔,至三條溪與古路下至藻溪古道相接,兩路挑礬客,在三條溪合成一路,同往九堡宮。
隨著歲月的更替,這兩條曾經熱鬧百年的古道,現已人跡罕至。萬幸的是,風光秀媚的坪棚嶺和險峻壯麗的華嶺頭至險口洞橋路段依然較為完整地蜿蜒於高山叢林之間。古道石階由五顏六色大小不一的亂石鋪成,谷峭嶺峻,兩旁古樹參天,竹林成片,曲折盤旋與山峰與山谷之間,峰迴路轉處,總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驚奇。
沿路可見年代久遠的路亭、清溪矴步、石板橋梁、「五龍盤柱」、碼頭水庫、桃源古村、隱匿神廟、礬窯遺址等歷史遺蹟;在南宋至藻溪段還可見畲家村寨、古屋老宅,以及有900年歷史的「蒼南樟王」和乾隆皇帝賜予的「昇平人瑞」牌坊。
雖然公路的修通,讓它們失掉了往日的繁華,但它的風採不曾讓人遺忘。行走在深秋初冬的古道裡,兩旁是層巒疊翠的山巒和樹林,眼前是豁然開朗的山澗峽谷,腳下是千年前的石板路,踩著樹葉的沙沙聲,仿佛曆史又回到那年的挑礬之路,依稀還能聽見挑夫們愉悅解乏的礬歌迴蕩在古道上。路線1:瀋海高速—→觀美出口—→直行進入S232省道(行駛約24千米)—→古路下村入口
路線2:瀋海高速複線—→馬站出口—→右轉進入S232省道(行駛約13千米)—→古路下村入口
攝影:蔣義昕,部分圖片來自蒼南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