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寧東澳鎮水溝村:
    歷史邂逅風光 百年古村風景正好
    
    水溝村的老屋。海南日報記者袁宇攝
    
    水溝村普光巖。海南日報記者袁宇攝
    
    水溝村的梵天壇。海南日報記者袁宇攝
    
    水溝村的石頭路。海南日報記者袁琛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袁宇
    坐落於太陽河畔的水溝村,是一個有著超過600年歷史的恬靜古村。村旁不僅發現有明代嘉靖年間的摩崖石刻,有祈雨石碑石像,還有年代久遠的元代古墓。最神奇的是,村邊山嶺上的同雲洞幽深神秘,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與軼事。
    「村內有陳氏宗祠、書房嶺遺址,還有80餘間保存相對完好的閩南風格古宅。」水溝村村民陳昇雄說,目前已經有國內頂尖的設計團隊入駐水溝村,設計水溝村書房嶺共享農莊項目,「計劃將太陽河、小南山、同雲洞、求雨石等地理、人文資源串聯起來,建設一個具有人文氣息的項目,讓古村煥發新生機!」
    
    水溝村的陳氏宗祠。海南日報記者袁琛攝
    梵天壇與祈雨石
    沿村道往水溝村村南前行,不過十來分鐘,就能抵達村民口中的「小南山」,當地人也稱之為水溝嶺。
    小南山樹木蔥翠,植被茂盛。沿著崎嶇蜿蜒的山路直上,黃白兩色的鴛鴦藤藏匿於枝葉之間,景色美不勝收。轉了兩個彎,便是山頂,山頂立有一塊青綠的長方石碑,上頭刻著「靈雨既零」幾個大字,並刻著落款。據碑文記載,石碑立於清道光己酉年(1849年)。
    石碑的後面,四塊長方形石塊圍成圓形,穩穩矗立。石塊中,清晰可見鑿成的石像,石像如坐佛,體態豐腴,刻於長石中,石像寬約50釐米,高30釐米左右。
    「這便是梵天壇。」陳昇雄說,這種石像是「祈雨石」。據水溝村的族譜記載,明洪武四年(1371年),陳氏先祖們自福建莆田遷徙於此定居,建起了祠堂、宗學,繁衍生息。「據傳由於當時萬州常發洪水、大旱,陳氏先祖便建起梵天壇,祈求神靈庇佑。」
    梵天,即民間常說的「四面佛」。陳昇雄說,或許是因為梵天壇十分靈驗,因此這裡也成為明代萬州官方主持的求雨祭拜天王的聖壇,「相傳石佛像原先一共是六座,一座飛下潛山谷,一座飛向保定村,現在剩下四座。」
    過了山頂,下去便是普光巖。普光巖上豎立著一塊飛來石,似從天外飛來。普光巖也是小南山上觀光的絕佳之地,從普光巖上俯瞰水溝村,成片的百年古屋,綠油油的農田,漫山遍野的桉樹、榕樹、海棠樹……還有遠方巍然屹立的東山嶺,勾勒出一幅精妙絕倫的水墨畫卷。
    此外,在水溝嶺,還有轎頂形狀的元代墓葬。數百年的歷史積澱,為這個坐落於東海岸的小村戴上了一張神秘面紗。
    
    俯瞰水溝村。海南日報記者袁琛攝
    古溶洞與摩崖石刻
    從山頂往下,走一段曲折小路,到達山腰,就是同雲洞。同雲洞的洞口每次只能容一人俯身通過,洞內幽深狹窄,能容納二十餘人,洞內有許多大石塊堆疊著,冰爽涼快。
    洞上頭刻有「同雲洞」三個大字,經過歲月侵襲,仍然剛勁有力。字的左右有落款痕跡,但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而模糊不清。
    「我們都認為這是明代嘉靖年間的摩崖石刻。」陳昇雄透露,據《萬州志》記載:小南山,在城南二十裡富仁都。脈自劍門嶺來,高平面海。上有普光巖、梵天壇,每旱祈雨輒應。嶺旁一大石,上有蓋,名曰「石頂石」。下生合如室,前有門,後通兩竅。嘉靖間,劉知州為祈雨,巡行長壩,步入石室,刻「同雲洞」三字。
    村民們通過查閱資料發現,明代嘉靖年間,僅一位姓劉名華的知州在萬州,《萬州志》中所說的劉知州指的應當就是劉華。陳昇雄表示,同雲洞摩崖石刻屬於溶洞摩崖石刻,目前同雲洞已被列為萬寧市文物保護單位,「海南的溶洞摩崖石刻,以三亞落筆洞最為知名,現在小南山上發現了同雲洞摩崖石刻,這讓我們都很高興。」
    從同雲洞往下,便是村民們口中常說的書房嶺遺址。它位於山腳下,周邊遍布著許多大石塊,一些大榕樹的根緊緊抱住大石頭,形成了獨特的「樹抱石」美景,附近還有一口老井。在解放前,這裡便是村裡孩子上學的私塾。
    說起來,同雲洞與書房嶺還有不少動人的故事。
    相傳在清朝時,有一位武功高強的曹姓大內高手遭人陷害,從京城逃到萬寧,危急關頭躲藏在同雲洞中,村民們同情他的遭遇,經常上山給他送水、送糧食,他十分感激村民們的淳樸善良,為了報答他們的恩情,他在書房嶺教授村民們武功,以此保護自己、強身健體,一來二去,成就了一段佳話。
    在抗日戰爭時期,水溝村村民藉助同雲洞的特殊地勢,多次躲過敵人的進村掃蕩,學校甚至將課堂設在了洞內,即使是最困難的時期,老師也領著學生開班講學。
    
    水溝村的老屋圍牆。海南日報記者袁宇攝
    古屋群與民宿
    走下小南山,就進入了水溝村的古屋群。這裡的古屋歷史悠久,大多擁有百年以上歷史,最古老的宅子甚至超過了400年。
    記者在水溝村看到,古村老宅以「三合院」為主,其中也有「四合院」,面積一般在200平方米左右,其中面積較大的亦有300多平方米。
    水溝村古屋是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講究「出磚入石」,利用形狀各異的石材、紅磚和瓦礫的交錯堆疊,構築牆體,交壘疊砌。古屋群,以當地常說的「十柱房」為主,少部分房屋也屬於「二十柱房」。
    「『十柱房』即房屋建有十根承重柱,『二十柱房』基本都是以前的富人家。」陳昇雄說,老宅的木料大多選用進口坤甸木,也就是當地俗稱的「黑鹽木」,「這種木料強韌耐腐抗白蟻,尤其不懼潮溼,浸於水中會越加堅實,因此老屋的結構保存都相當完好。」
    「我們目前已經與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西南分院藝術鄉建研究中心的專家合作,針對古宅的建築風格進行修復,將其開發成特色民宿。」陳昇雄說,由於村民大多另建了新房屋,原先的老房子少有人居住,「長期發展下去,必然不利於老屋的保護。」
    除了歷史古蹟眾多,水溝村亦是當地著名的文化之鄉。在明清兩代,水溝村聞名萬州,經統計,明清兩代水溝村共出了70多名貢生、秀才。在改革開放後,水溝村湧現出了一批優秀學子,有2名學子考入了清華大學,1名考入了北京大學,還有5人到日本、美國留學,大學畢業生128名。
    水溝村也是當地著名的長壽村。據了解,水溝村現有居民1400人,其中百歲老人2名,90歲以上老人14名,80歲以上的老人54名。歷史統計顯示,水溝村村民的平均壽命達到了76歲,是名副其實的長壽村。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被上天眷顧的小村還有著濃厚的「紅色基因」。在抗日、解放戰爭時期,水溝村湧現出不少革命者,如陳覺非、陳梅吉、陳李聲、蔡德民等。
    夕陽西下,從穿村而過的太陽河上看水溝村,夕陽為小村塗上一層金黃色,遠處群山逶迤,近處樹木葳蕤倒映水中,山中有水,水中有村,山水相映,十分迷人。
    相關新聞:
    打造古屋民宿 延續百年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袁宇
    「我們家幾百年的祖屋,以後將以精品民宿的新身份亮相啦。」近日,萬寧市東澳鎮分洪村委會水溝村村民陳進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高興地說。
    古屋,是凝固的歷史。萬寧東澳鎮水溝村水溝嶺山腳,就保存著一片「凝固的歷史」。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成都分院藝術鄉建中心主任黃治斌透露,水溝村內的古屋以木結構為主,形制保存完好,「置身古屋,仿佛回到了百年前水溝村先民們的生活,很有歷史氣息。」
    「村裡老一輩大多在古屋出生長大成家,對古屋的感情很深。」陳進平透露,自上世紀90年代起,村民們平地起新樓,後來陸陸續續都搬離了古屋,「現在只有祭祖的時候才會回祖屋,越來越多的古屋因年久失修而腐朽、倒塌。」
    村民陳家雄還記得以前叔伯4戶人家一起擠在350平方米的祖屋過生活的場景。「日子很苦,但也很有味道。」陳家雄有時會抱著小孫子去祖屋看看,「上世紀50年代祖屋修繕過一次,但是後面我找到堂兄弟們想一起修繕祖屋時,大家都不大樂意,一是花費太大,二是有新房子住了。」
    陳家雄說,修繕祖屋至少需要20萬元,「普通農民根本拿不出這麼大一筆錢,更不用說用這筆錢去修繕已經不再居住的古屋。」
    就在村民們眼見古屋日漸衰敗的時刻,黃治斌團隊進駐水溝村,參與開發書房嶺共享農莊項目。「我一眼就被這些古屋吸引了。」黃治斌說,團隊將對村內保存完好的近80間古屋「量體裁衣」,將其改造成特色民宿,在發展水溝村的同時,讓日漸荒廢的百年古屋群重獲新生。
    根據規劃,書房嶺共享農莊項目中,村內歷史古蹟遺存眾多的小南山將作為文旅聚集區,通過深入挖掘歷史遺蹟的文化內涵,提供豐富的文旅內容;小南山下的古屋群則作為特色民宿區,通過對每一棟古屋的特點進行分析、設計、修復,打造一個高品質的「古屋博物館式」民宿聚落;穿村而過的太陽河則作為水上休閒項目集聚區,未來為遊客提供水上休閒服務;村外的田洋則作為農業體驗區,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水溝村是當地知名的文化之鄉,我們的目標就是通過挖掘水溝村的人文歷史,讓每一座古屋都能講述一個故事,讓每一處景點都能講述一段歷史。」黃治斌說。
    「這幾個月來,黃治斌的團隊已經在水溝村來來回回考察了很多次,一直在與村民反覆溝通協商,以找出一個行之有效的設計方案落地。」村民陳澤翔表示,村民對古屋開發都持樂觀態度,認為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情,「我現在還時不時會回祖屋去打掃、清理,這種老房子很怕白蟻,等到後面開發成民宿了,我還要再找機會來住住哩。」
    書房嶺共享農莊項目負責人李曉慶介紹,項目將在8月初啟動對第一批古屋民宿的改造,以「外部500年,內部五星級」的要求,打造博物館式古屋民宿聚落,透過連接宗族文化、鄉愁、傳統等,打造出「活著的鄉村」,讓人們能夠透過這一間間房,看得見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