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8年間派出科研人員12000多人次科技扶貧

2020-12-23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農業科技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12月17日,中國農科院召開「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會」,會上發布的資料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農科院通過資金扶持、人員保障、技術支持等多種方式,為推進脫貧攻堅提供科技力量。據介紹,脫貧攻堅開始以來,中國農科院在全國近百個貧困縣推動科技扶貧,統籌自有資金5500萬元,帶動各類幫扶資金1.5億元,選派700多個專家團隊,派出科研人員12000多人次……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室副主任金黎平幫助農民種植馬鈴薯。中國農科院供圖

科技服務助力農業發展

位於貴州東南部的劍河縣,是國家二級稀有動物白香豬的產地,白香豬是我國禽畜資源保護品種,也是優質的醫用、肉用動物。

白香豬是當地人在歷史上長期選育而成,但一直以來,存在「無譜系、無血統、無選配」的三無種群現狀。為此,中國農科院北京牧醫所的扶貧科學家們,專門為當地分出了4個白香豬血統,制定了科學配種計劃,成功避免了近交衰退,為300多劍河白香豬養殖戶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也為保持劍河白香豬遺傳資源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

在全國各個貧困縣,類似劍河縣這樣的科技服務還有很多,據介紹,2012年以來,中國農科院為貧困地區制定規劃、開展諮詢3000多次,現場指導農業生產22000多次。在陝西、四川、雲南、河北、甘肅等地的近百個貧困縣,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

農科院專家還在各地開展培訓活動,累計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農牧民60多萬人次。僅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就以日光溫室蔬菜栽培、有機無土栽培、蔬菜工廠化育苗等技術,在多個貧困地區開展培訓,培訓菜農和技術人員8萬多人次。同時,中國農科院還向各貧困地區捐贈生產資料,至今已捐贈種子、肥料等205.8萬噸,捐贈生產設備、科研儀器124臺,捐贈臨床獸醫用品3萬餘套。

中國農科院蘭州牧醫所研究員牛春娥在牧區指導示範綿羊穿衣技術。中國農科院供圖

科技產業強化示範帶動

2020年,四川得榮縣,1.1萬畝漢麻豐收,預計可以為當地帶來1000萬元以上的產值,參與的農戶,戶均增收2800多元,成為當地全域脫貧有力的支撐之一。

漢麻在油用、纖維用等多個領域都有極大的市場。該縣的漢麻種植基地是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幫助建設的,據介紹,基地採用「研究+政府+企業+農戶」的共建模式,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在種植中,則採用優質品種,自走式農機等現代化的生產方式。

在全國多個貧困縣中,中國農科院共建設了1142個示範基地,推廣了750個新品種,365個新產品,758項新技術。

此外,中國農科院還實施了568個科技項目,涉及資金4.57億元。如基因組研究所在喀什地區實施的耐鹽鹼水稻項目,目前已經試種成功,帶動當地2000多戶農民脫貧。

除了集中推廣和實施新技術、新項目外,科學家還會進行針對性的幫扶,對貧困地區的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提供科技助力。在湖北來鳳縣,中國農科院蜜蜂所的研究員幫扶當地實施「十百千萬」的養蜂發展模式,將農業公司、村集體、創業者、農戶都納入幫扶體系,迄今已經幫扶來鳳縣新增中華蜜蜂1萬群。

在全國,中國農科院已幫扶經營主體5000多個,輻射帶動9.7萬貧困戶。

科學家組織聯合攻關,搶救發病燕麥。中國農科院供圖

科技進村長期穩定幫扶

近幾年來,湖北田鳳坪村千畝油菜花海,成為當地新晉的風景勝地。每到油菜花開時,都會吸引很多遊客來這裡打卡,這片新的網紅地,其實是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在這裡的駐村工作隊幫助建設的。

據介紹,幾年來,油料所的駐村專家一直在幫助村裡建設自己的產業,並推廣作物綠色高效栽培模式。如今,千畝油菜花海已幫助村民人均年增收600多元,田鳳坪村也實現了全村脫貧。

中國農科院灌溉所駐村的地方,是河南韓堂村。從2015年開始,灌溉所連續派出了3位第一書記,統籌解決村裡的飲水安全、基礎設施提升等。同時,幫助村裡建起了葡萄、哈密瓜規模化生產的產業園,使村民收入由原來的不足2000元,提升到4000多元。

持續的科技扶貧,常年的科學家駐村,不僅為貧困地區提供了更多的科技服務,也為當地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據介紹,近幾年,中國農科院已經培養了154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28名西藏、新疆特培學者,為當地培育了自身的科技骨幹力量,打造了一批「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銘

相關焦點

  • 中國農科院「8+4+5」=?
    數字的背後,是中國農科院在脫貧攻堅中發揮農業科技「國家隊」優勢,2012年以來,中國農科院在全國近百個貧困縣推動科技扶貧,統籌自有資金5500萬元,帶動各類幫扶資金1.5億元,選派700多個專家團隊,派出科研人員12000
  • 8+4+5,中國農科院「十七幫武藝」助力脫貧攻堅
    光明網訊 12月17日,中國農科院召開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會,統計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農科院在全國近百個貧困縣推動科技扶貧,統籌自有資金5500萬元,帶動各類幫扶資金1.5億元,選派700多個專家團隊,派出科研人員12000多人次,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我的扶貧故事」讓科技走進「花果山」丨省農科院果樹所科研人員...
    長期深入基層開展科研攻關和科技服務工作,以實際行動服務於我省果樹產業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助力貴州果樹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工作。  2008年,是我到省農科院果樹所工作的第一年,來自陝西的我家裡本身就種蘋果,在在大學和研究生期間也是從事蘋果學習與科研。2008年8月,我跟著專家組第一次來到威寧,威寧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天高雲淡,神清氣爽。
  • 播文明振科研新風 強科技富一方百姓——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
    這種熱情是源自對農業科技化的自信,是源自對收穫倍增的痴迷,而其背後是一眾農科人員對土地與技術的迷戀,對三農事業的擔當和堅守。古老的農耕文明在不斷的科研耕耘和探索追求中被散發出新的魅力,山西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在適於傳統農作的三晉大地讓這種演繹成為現實。
  • 省農科院連續5年幫扶五指山毛興村 培育脫貧產業
    「一定來,等脫貧攻堅戰打贏,咱們再相會……」12月13日14時,在五指山市毛陽鎮毛興村,面對脫貧村民王強英的盛情邀約,即將離開的省農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張治禮答道。  當天,這座黎村再次熱鬧了起來。省農科院畜牧、植保、糧食作物、蔬菜和果樹等領域的10多名專家前來查看產業現狀,規劃後續發展,表示要更好地融入農村,把科技成果留在農田裡。
  • 「我的扶貧故事」做好一點一滴的技術傳導與服務丨省農科院油料...
    我叫朱星陶,現在省農科院油料研究所擔任大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貴州省糧油專家組成員、貴州省科技特派員。1983年高考,我被西南農學院錄取,1987年畢業後分配到省農科院,從事農業科技,本著實現著當初要立志用科技為農業實現增產增收的夢想而奮鬥。
  • 上海市農科院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研人員幫助農民像種麥子那樣種水稻,打開了節水型農業發展的新空間。要知道,在「走向非洲」之前,「旱優」系列節水抗旱稻已在中國很多地區得到應用。這只是市農科院成立60周年來,「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的一個縮影。上海是典型的「大都市,小農業」,農業產業規模有限。但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步伐,賦予上海農業科技新使命、新要求。因為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的現代化。
  • 湖北省政府與中國農科院籤署新一輪科技合作協議
    8月5日,湖北省政府與中國農科院舉行深化科技合作座談會並籤署新一輪科技合作協議。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湖北省副省長萬勇出席座談會並分別代表院省雙方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湖北省政府副秘書長費德平主持會議。
  • 把農業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記山西省農科院原研究員姚建民及其...
    新華社太原12月30日電題:把農業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記山西省農科院原研究員姚建民及其創新團隊新華社記者王飛航隆冬時節,天寒地凍,而在山西省武鄉縣故縣鄉十裡坡村的龍暉種子專業合作社裡,社員們正討論得熱火朝天
  • 「我的扶貧故事」科技人員要練好本領就去基層|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我叫黃勇,是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剛工作不久的科技人員, 2018年至2019年期間我到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鄉掛任科技副鄉長。羊橋土家族鄉是黔東南州兩個土家族鄉之一,是岑鞏縣唯一一個少數民族鄉,是貴州省100個一類重點扶貧鄉鎮之一,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鄉。  作為一名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科技人員,我積極投入到脫貧攻堅戰中。
  • 直通部委 | 九部門:科研人員可享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4月...
    九部門: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據科技部網站消息,科技部等9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主要目標是,分領域選擇4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試點,試點期3年,以便探索建立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的機制和模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推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
  • 「我的扶貧故事」把水稻研究成果服務於農業生產|貴州省農科院水稻...
    我叫王際鳳,是貴州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一名科技人員,研究員(三級),也是一名中共黨員。於2001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自1986年7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貴州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從事雜交水稻育種和制種技術研究。
  •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展示科技成果
    為迎接首個「國際茶日」,昨天,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舉辦以「茶與美好生活」為主題的媒體開放日活動,全面展示研究所科研成果,普及茶知識、弘揚茶文化。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於1958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在杭州正式成立,2001年6月增掛「浙江省茶葉研究院」牌子,是目前我國唯一以茶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綜合性研究機構,也是迄今國內外同類機構中學科設置最全、研究領域最廣、人才與技術力量最雄厚、研究實力最強的綜合性茶葉科研機構。
  • ...好一點一滴的技術傳導與服務丨省農科院油料研究所大豆專家朱星陶
    我叫朱星陶,現在省農科院油料研究所擔任大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貴州省糧油專家組成員、貴州省科技特派員。1983年高考,我被西南農學院錄取,1987年畢業後分配到省農科院,從事農業科技,本著實現著當初要立志用科技為農業實現增產增收的夢想而奮鬥。
  • 省農科院五名科研人員入選第七批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黃河新聞網訊  近日,山西省人社廳公布第七批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入選名單,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馬俊奎研究員、省農科院高粱研究所程慶軍研究員、省農科院旱地農業研究中心黃學芳研究員、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盧保紅副研究員、省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杜春芳副研究員等五名科研人員成功入選。
  • 黑龍江農科院與谷實生物集團成果轉化及科研合作籤約儀式在哈舉辦
    2020年8月13日上午10時,黑龍江省農科院主樓214會議室座無虛席、共襄盛舉: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與谷實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果轉化及科研合作籤約儀式如期在這裡舉辦。「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的偉大判斷,在此間又一次得到了印證。
  • 「我的扶貧故事」守護好這片核桃樹丨貴州省農科院廖國會
    2015年,作為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科技人員的我,第一次參加「三區」人才計劃服務赫章縣。7月份,剛到赫章,就聽說野馬川鎮的核桃種植戶在砍核桃樹,於是我急忙驅車前往。了解情況後發現,由於核桃樹被天牛病為害後,加上颳大風,100畝基地的核桃全被吹倒了,才被村民們砍回家當柴火用。因為這事,我下定決心,要沉下來為赫章核桃做點什麼,於是,我開啟了我的科技服務之旅,這一幹就六年。
  • 12個分院、100多個科研院所……中科院「成建制」開展扶貧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代睿11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成效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中科院副秘書長嚴慶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發布會上介紹,中科院科技扶貧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是國家科技扶貧的一個先行者和主力軍。
  • 山東省農科院在全國科研單位中率先破「四唯」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範佳8月21日上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山東省農科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落實中央、省委關於破除「四唯」有關文件精神,引導科研人員樹立「頂天立地、科技為民」的科研價值觀,省農科院結合工作實際,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