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38度是世界公認的釀酒葡萄種植「黃金地帶」,分布著全球知名的葡萄酒產區,寧夏賀蘭山東麓恰好在這一黃金地帶上。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葡萄酒產業大有前景。寧夏要把發展葡萄酒產業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加強生態恢復結合起來,提高技術水平,增加文化內涵,加強宣傳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綜合效益。
寧夏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統攬,針對葡萄酒等重點產業組建專班,由省級領導幹部包抓重點企業。「加快葡萄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使命所系、優勢所在、轉型所需、大勢所趨、開放所依。」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秘書長趙永清說,「我們要堅持國際化視野、高端化定位,區域化布局、集約化提升,產業化推進、融合化發展,市場化機制、品牌化營銷,數位化管理、智能化重塑,把賀蘭山東麓打造成為聞名遐邇的』葡萄酒之都』,讓寧夏葡萄酒『當驚世界殊』。」
世界葡萄酒版圖上的「新勢能」
中國西北內陸,嵯峨綿延的賀蘭山隔擋了騰格里沙漠的狂風與黃沙,抵擋了西伯利亞的寒冷空氣。背對沙漠與寒流,賀蘭山與黃河合圍的土地上,擁有1100米左右種植釀酒葡萄的「黃金海拔」,降水量適中和黃河水灌溉造就了這裡「年年都是好年份」,晝夜溫差大、水熱係數高,獨特的風土條件造就了這裡 「甘潤平衡」的品質和典型的東方風格。
自古,這裡就是我國最早種植葡萄並釀製葡萄酒的地區之一。元代詩人馬祖常在其《靈州》一詩中用「葡萄憐美酒,苜蓿趁田居」的詩句,道出了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的悠久歷史。
2011年9月,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賽上,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賀蘭晴雪酒莊的「加貝蘭2009」從12000多款參賽酒中脫穎而出,成為首個摘取國際金獎的中國葡萄酒。
「賀蘭山東麓產出的釀酒葡萄具有香氣發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糖酸度協調等特徵,可以與世界一流的葡萄酒品質相媲美。」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趙世華說。
從最早加貝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多個酒莊多款葡萄酒集體亮相國際舞臺,伴隨賀蘭山東麓在葡萄酒業界聲名鵲起,長城、張裕、保樂力加、軒尼詩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慕名而來。
今年9月,第27屆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賽(CMB)上,中國共獲得100枚獎牌,其中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以48枚獎牌蟬聯中國獎牌榜榜首,該產區的參賽酒款獲得了2020年度CMB的「中國最佳葡萄酒」稱號,寧夏產區繼2019年後再次獲得「雙料冠軍」。近年來,寧夏賀蘭山東麓酒莊捧回的國際葡萄酒獎項已近千個。
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40多款葡萄酒在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城展示3年,成為中國唯一在這裡亮相展示的產區,其生產的葡萄酒遠銷法國、德國、美國、比利時、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賀蘭山東麓產區被牛津大學編入《世界葡萄酒地圖》,成為世界葡萄酒產區新板塊;寧夏也因「可以釀造出中國最好的葡萄酒」被美國《紐約時報》評選為全球必去的46個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
目前,寧夏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種植面積近50萬畝,佔全國的1/4,是全國最大的集中連片種植區。現有酒莊211家,年產葡萄酒1.3億瓶,綜合產值達到261億元。
既有「國際範」又具「中國風」
深秋時節,賀蘭山東麓鴿子山地區,距今一萬年前的鴿子山考古遺址附近,西鴿酒莊如同一個碩大的葡萄切片,在賀蘭山的暮色中亮起燈光。
2017年,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學院畢業的釀酒師張言志回到中國,整合賀蘭山東麓1萬多畝20年以上樹齡的老葡萄園,建起這家酒莊。這裡有世界頂級的釀造設備、德國先進的排水系統和自主研發的發酵罐等,又有老藤源源不斷提供原料,年產中高端葡萄酒7500噸。
酒莊的氣象大數據平臺上,種植基地的土壤、光照、風力、降水、葡萄生長等信息滾動顯示,不僅為後期採摘、釀造提供參考,也通過小產區樣本積累為寧夏葡萄酒產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每一款葡萄酒都應該有自己的靈魂,我們力爭釀出具有世界品質和寧夏風土特色的葡萄酒。」張言志說。
在賀蘭山東麓,200餘家規模不同、風格迥異的酒莊在世界範圍內審視自身發展、用世界標準推動自我提升,同時又把國際範與中國風、寧夏情很好地結合起來,通過品種區域的布局、釀造技術的改進、管理方式的創新,提升酒色、香味、口感,形成寧夏葡萄酒甘潤平衡的獨有特點。
在我國北方釀酒葡萄栽培區,冬季低溫導致葡萄需通過埋土防寒,春天再破土展藤開始新的生長。「一埋一挖,每畝地人工成本增加了2000多元。」寧夏葡萄栽培專家李玉鼎說,成本劣勢也倒逼酒莊在種植過程中通過嚴格苛刻的栽培技術和精雕細琢的園區管理方式提升葡萄酒品質,提高產區競爭力。
在一家主要生產起泡酒的酒莊,從栽下第一株葡萄苗的時候,就根據產區特殊的微氣候改變葡萄架的行向,避免更多光照,以利於生產優質起泡葡萄酒的釀酒葡萄。在栽種過程中,不僅利用GPS定位支撐樁、確保行距整齊,還根據氣候特點革新葡萄架勢、改變修剪模式、實行精準化投肥,只為「生產一瓶有口碑的起泡酒」。
從品種引進、苗木繁育、葡萄園管理到酒莊建設、葡萄酒釀造,賀蘭山東麓產區都在堅持向世界一流產區看齊。先後從國外引進60多個釀酒葡萄品種(品系),近20個得到廣泛種植;引進英國、法國等23個國家的60名國際釀酒師來寧夏,提升寧夏釀酒葡萄栽培管理和葡萄酒釀造工藝水平;聘請25個國家的冠軍侍酒師為「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推廣大使」,提升寧夏葡萄酒的國際影響力。
從年份看,賀蘭山東麓是世界葡萄酒版圖上的年輕產區;從產業發展看,它又是制度標準和政策體系的成熟產區。
寧夏頒布了《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在全國第一個以地方人大立法的形式對產區進行保護;寧夏成為中國第一個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省級觀察員;賀蘭山東麓是中國唯一一個實行酒莊列級化管理制度的葡萄酒產區。
既關乎生態又關聯文化
昔日荒草遍戈壁,如今葡萄繞酒莊。
賀蘭山下的生態之變,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產業發展與生態環保「雙贏」的實踐。這其中,「小葡萄」扮演了重要角色。
林間公路上,「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石碑矗立田邊。賀蘭山東麓曾是周邊主要的砂石料來源地,多年開採一度導致這裡廢棄砂坑遍地、山體溝壑縱橫,生態非常脆弱。
「亂石戈壁上,種玉米漏水漏沙,種小麥無法收割,種下的樹沒幾天就被吹乾了。」賀蘭山東麓一家酒莊的負責人親眼目睹了賀蘭山生態不斷遭到破壞,他決心轉型發展農業和生態整治。自1998年開始,他埋頭於防護林種植、採砂區平田整良、溝內石頭篩選轉運、道路平整、灌溉水利管網設施和蓄水池建設。2008年,在滿目瘡痍的廢舊砂石礦區上,他的酒莊開始動工,並在改良後的土地上種下了第一茬釀酒葡萄。
20多年來,酒莊種植了2000畝釀酒葡萄,治理了6000多畝荒灘,栽種了8000多畝防護林。
如今,釀酒葡萄種植將賀蘭山東麓35萬畝荒地變成了綠洲,酒莊綠化及防護林建設大幅提高了產區森林覆蓋率,葡萄園「淺溝種植」成為賀蘭山東麓最大的水土攔蓄工程。賀蘭山東麓所種植的釀酒葡萄,每畝生產的葡萄酒價值在3萬至5萬元。在這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展現出顯著的實踐價值。
位於賀蘭山東麓產區最南端的紅寺堡,曾是一片亙古荒原。自2007年以來,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0.6萬畝,農戶種植葡萄年戶均收入4萬元,畝均收入4000元,解決農民就業8萬人次。
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附近的立蘭酒莊,3000多畝種植基地全部來自於原隆村的流轉荒地,酒莊每年用工達3萬人次,95%的員工都是原隆村村民,年勞務支出400萬元。
今年38歲的原隆村村民劉莉是立蘭酒莊的生產車間主管。剛從固原山區搬遷來的頭兩年,劉莉只能在周邊打零工維持生活。2014年來到酒莊後,從最初在田間除草到現在從事生產車間管理工作,劉莉一路成長,工資也從2000多元漲到了5000多元。她說:「酒莊為我們提供了奮鬥的平臺,這幾年很多村民都通過穩定務工脫了貧。」
如今,賀蘭山下遍布的葡萄園早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園」。葡萄酒產業每年為周邊農民提供就業崗位12萬個,工資性收入約9億元,當地農民收入中的1/3來自葡萄酒產業。
一些酒莊在種葡萄的礦區,開發建設運動公園和攀巖館,帶動文化旅遊業發展。通過酒莊民宿、酒莊觀星、生態觀光等體驗式旅遊,賀蘭山東麓酒莊年接待遊客達60萬人次,成為寧夏全域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
葡萄酒產業關係著發展、關乎著生態、關聯著文化,是典型的「第六產業」。根據規劃,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將進一步推進跨界深度融合,以葡萄酒產業為核心,拓展葡萄酒+教育、文旅、體育、康養、休閒、生態等新業態新模式,將葡萄酒產業打造成多產業融合、高綜合產值的複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