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春含義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古籍《群芳譜》云:「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自秦代以來,我國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從立春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時間,稱為春天。
立春在公曆每年的2月3-5日,4日立春最常見,3日或5日立春比較罕見。如立春恰逢農曆正月初一,謂「歲朝春」,民諺曰「百年難遇歲朝春」。
二、立春是古人的春節
立春其實是古人的春節。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秦漢以前,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的開啟。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為一「歲」,從農曆一月一日到下一個農曆一月一日為一「年」。古時「歲」和「年」是有嚴格區別的。
秦漢以前,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除舊布新等活動都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的。但當時各地曆法、歲首日期不同,風俗習慣、歲首節慶的民俗也不同。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進行曆法改革,規定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又稱「年節」、「元旦」。至此以後,之前立春時的諸多習俗逐漸出現在農曆正月初一,文獻上也開始有了歲首祭祀的記載,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立春成了單純的節氣。
辛亥革命後,我國開始採用公曆紀年法,規定從1914年起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各地風俗習慣互相融合,我們今天主要的傳統節日民俗在漢代時已經普及。
節日起源、發展和普及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國傳統節日,由遠古時期發展而來,內容博大精深,涵蓋了原始信仰、宗教祭祀、天文曆法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三、立春習俗
「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古代以農立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因此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的節日,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那麼立春之日古人有哪些習俗呢?
1、迎春
立春之日迎春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禮祀·月令》中記載,立春時周天子親率諸侯、卿大夫等去東郊迎春、祭祀,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漢代仍承此俗並延續至後世。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動。
迎春於立春前一日進行。迎春就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等迎接回來,以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句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農業生產、草木和各種生命生長之神。迎春之前必須進行事前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時設春官兩名,春官頂冠飾帶如同公雞,走在迎春隊伍前面沿街高喊:「春來了」,「春來了」,俗稱「報春」。這天無論士、農、工、商,見到春官都要作揖禮謁。接著是鼓樂儀仗隊伍,官員們身穿朝服緊隨其後,最後是農民隊伍,人人手執農具。迎春隊伍一路鑼鼓喧天、浩浩蕩蕩來到東郊事前製作好的泥塑「芒神」和「春牛」前,行禮、作揖、祭拜,儀式隆重而莊嚴。禮畢,將二者接回城中。
2、打春
打春又叫「鞭春牛」、「鞭土牛」,就是把立春前一天從城東郊接回來的「春牛」於立春當天用彩鞭抽打,意為鞭策老牛下地耕田之意。立春時分,官員三次鞭打「春牛」後由農民將之打碎,這樣春牛在製作時塞滿肚子的五穀就灑落在地,人們爭相哄搶,把撿到的穀粒放進自家糧倉,寓意倉滿糧足。清人《燕京歲時記》:「……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裡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因此立春又叫「打春」。宋·晁衝之《立春》詩:「自慚白髮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
一個「打」字,透著歡快和喜慶,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牛是主要的耕作工具,農事其實就是牛事。沒有牛的耕作,哪來的五穀豐登?整個冬天,牛都臥在家中,吃得膘肥體壯,身子骨也懶了。春天到了,是需要敲打一下了,給它提個醒:夥計,是下田耕作的時候了。至此,春天的繁忙拉開帷幕。
3、遊春(遊行、探春)
遊春是一項流行於民間的祭祀遊行活動。遊春隊伍首先到達事前選定好的春場(場地),繞場兩圈,然後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場地設有報春臺,打扮成公雞模樣的報春官手執彩旗,一報——「風調雨順」,二報——「五穀豐登」,三報——「國泰民安」。每報一聲,隊伍同聲呼應一聲,報者均有賞。
儀式結束,遊春活動開始。鑼鼓隊走在前面,中間是由四人或八人抬著的巨大「春牛」,之後的人們裝扮成不同的代表春天形象的模樣,如牧童牽牛、大頭娃娃送春桃等。隊伍在周圍村莊、大街小巷穿行,邊走邊舞,熱鬧非凡。這次遊春是開始踏青的信號,直至端午節期間都是遊春的好時機(立春當日遊春叫探春)。
4、咬春
立春當日,吃春盤、春餅、春卷和生菜等謂之「咬春」。
春盤就是把生菜、瓜果、餅糖放在盤子中(或拼成盤)用來自食或饋送親友,取迎春之意。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食生菜意為迎新。
春卷也叫春蠶。《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另外也有吃蘿蔔的。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卜,曰『咬春』」。立春蘿蔔又稱「子孫蘿蔔」。立春吃蘿蔔可能是因為價格低廉,窮富都吃得起的緣故;或者是蘿蔔具有通氣、解春困等功效。
5、「送春」
立春這天,民間藝人會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各戶,謂之「送春」
6、朝賀
宋代吳自牧《夢梁錄》中記載:立春之日,文武百官要入朝覲見天子,齊呼萬歲。
四、春季養生
立春後氣溫開始回升,但天氣仍以大風降溫為主。春季最大的天氣特點是乍暖還寒,冷暖交替:一是晝夜溫差較大,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暖風燻得遊人醉」,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二是冷空氣活動頻繁,春季常因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溫明顯降低。
春季養生注意保暖,日常關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飲食清淡,不要過度食用乾燥、辛辣等食物;注意養肝護肝,力戒暴怒,更忌憂鬱,做到心胸開闊,保持心境舒暢,以防肝火上升;宜早睡早起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