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圍繞家鄉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情愫。無論我們身在何處,家鄉的一山一水,都是鐫刻在我們心裡抹不去的鄉愁。
解讀中國人的鄉土情結,匯聚同心追夢的力量,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聯合酷我音樂共同出品的《我和我的家鄉》(第一季)音頻節目,已正式上線開播。每期節目將推出一個主題城市,邀請一位青春正能量嘉賓,用筆者獨有的鄉愁情感,配以講述者也為此鄉人的身份,著力刻畫該城市的魅力形象,展現一座城的普通百姓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
聽一聲家鄉話,品一道家鄉味,心中的那座城與那群人,似乎更清晰可見了。歡迎收聽:
大家好,我是竇驍。西安是我的家鄉,小時候,回民坊裡穿堂過,大雁塔下駐地留,西安是揚在臉上的風;長大後,相隔萬裡,西安是路邊偶然吃到的一碗麵。
聽很多人說過很多西安的故事,現在我想把我的家鄉說給你聽。
當一碗熱騰騰的肉丸胡辣湯端上桌,一股股麻與辣的味覺衝擊由口腔直接劃入腸胃,額頭沁出的汗珠用手指一揩,緊接著一聲「舒坦」順口而出,西安人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毫不誇張地說,秦人的胃如同秦人的耳朵一樣挑剔,只有像秦腔一樣厚重綿長的滋味才能使其滿足。「頭鍋餃子二鍋面,油潑辣子饃蘸蒜」這句民諺道出了西安人對吃的講究。陝西飲食輕糖重鹽,口味較重,多保持食物的原色,比如,配著糖蒜的羊肉泡饃、入口臘汁滑膩的肉夾饃,還有淋上辣子油的涼皮兒以及要用「大海碗」盛才能「咥美」的Biángbiáng面……這些美食不僅拴住了西安人的胃,同樣塑造了人們豪爽粗獷但又戀家的性格。
想要了解西安,「吃食」(即食物)一定是避不開的話題。富饒的關中平原滋養了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同樣也孕育出了開放包容,富足浪漫的大唐盛世。西安或是說陝西雖沒能形成像「魯菜」「川菜」「粵菜」這樣聞名於世的大菜系,但從古至今,西安一直就是一張大「餐桌」,各地的美食都能在這裡呈現,沒有特色成了最大的特色。正如作家賈平凹總結的那樣:「綜觀諸佳餚名點,大體以歷代宮廷、官邸和民間的菜點為主,輔以隱士、少數民族、市肆菜點演變組合而成,是北國統一風格中而有別存異。」
始建於清末的回民街,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外地人儘快熟悉「西安味道」的不二之選。這條街市熙熙攘攘了近百年,為這座「十三朝古都」增添了許多人間煙火氣。而與之相隔不遠的鐘鼓樓靜靜佇立,歷史裡的長安和現實中的西安就這樣完美融合,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當然,也有另一種視角可以「品味」這座城——地上是西安,地下是長安。西安地鐵應該是全國地鐵家族裡最「豪橫」的了,其開挖的過程就是一次次「考古」現場,僅2號線修建至今就已發現了140餘座古墓。可以說,當你拿著「玉璽」交通卡刷開閘機,乘坐地鐵在地面之下飛馳的時候,仿佛正穿越在一座地下城池。看得見的是車站仿古的裝飾,看不見的是深埋在泥土裡的文物和千年的歷史。「鐘樓」「大明宮」「含元殿」「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青龍寺」……這些歷史遺蹟化作站名,匯聚在一張西安地鐵運行圖中,活脫脫的就是一份長安古城的地圖。
從明代的鐘樓出發,往韋曲南方向乘車,然後在小寨換乘,僅隔一站就「穿越」到了唐代的大雁塔。這裡曾是長安城裡的制高點,相傳在晴天時站在塔頂,可以眺望到遠處「重巒俯渭水,碧嶂插遙天」的巍巍終南。現在,很多人只知道大雁塔北廣場有創造了諸多世界之最的音樂噴泉,南廣場以南有被稱為「網紅打卡地」的大唐不夜城,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所在的這個地方,曾經也是古人的「打卡聖地」。
從小就聽長輩們講,從唐中宗神龍年間起,凡新科進士及第者,除了要「春風得意馬蹄疾」戴花騎馬遍遊長安城外,還要曲江流飲、杏園探花,然後參加國宴,最後登上大雁塔題名留念,並推舉書法好的人把大家的姓名、籍貫和及第的時間,用毛筆題寫在牆壁上,象徵著從此平步青雲。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27歲一舉中第的白居易,揮毫題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豪邁詩句。
現如今,斑駁的塔壁上還能隱約看見「雁塔題名」的字跡,隱喻著那個盛世的風流浪漫。不遠處的大唐不夜城,依舊徹夜燈火通明,街市如晝,遊人如織,煥發著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這座古都,既有「長相思,在長安」的眷戀,也有「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豪邁;既有「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的孤寂,也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熱鬧。只因這裡既有西安,也有長安。
微信編輯:郭佳立 楊奕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