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縣位於貴州中部偏西——黔中經濟核心區,是貴州省畢節市下轄縣,北鄰畢節市大方縣、黔西縣,東靠貴陽市清鎮市、安順市平壩區,東南連安順市西秀區,南毗安順市普定縣,西南接六盤水市六枝特區,西抵畢節市納雍縣。
織金縣地處烏江上遊支流六中河與三岔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縣城距省城貴陽157公裡、畢節144公裡;最低海拔860米,最高海拔2262 米,縣城海拔1310米;年平均氣溫14.1℃織金縣轄6個街道、16個鎮、3個鄉、7個民族鄉,共18個居委會,556個村委會,4721個村民組,總人口136.40萬人(2014年),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族、彝族、白族、布依族、仡佬族、回族、水族等。火車站織金站、織金北站、八步站.織金原名比那(喇),為彝語地名,康熙四年以漢語命名為"平遠"意即平定西南邊遠之地。
因廣東有平遠縣,貴州有平越縣,名重音混,故更今名。織金一名系因城東30裡許桂果田壩得名。桂果舊稱織金綺陌,是古時織金通往省城的大道,壩長40華裡,寬4公裡,是縣內水稻生產區之一。每當桂花飄香之時,稻穀成熟,金風習習,谷浪翻滾,猶如"金"絲在織機內穿梭,故名織金,為漢語寓意地名,壩中的河流也因此而稱為織金河。
織金洞原名打雞洞,位於貴州省織金縣城東北23公裡處的官寨鄉,距省城貴陽120公裡,是我國著名的特大型溶洞。1980年4月,織金縣人民政府組織的旅遊資源勘察隊發現此洞。它是一個多層次、多類型的溶洞,洞長6.6公裡,最寬處175米,相對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積達500萬立方米,空間寬闊,有上、中、下三層,洞內有40多種巖溶堆積物,顯示了溶洞的一些主要形態類別。
洞內地形複雜,有迎賓廳、萬壽宮等十個景點、四十多種巖溶形態,有「巖溶博物館」之稱。洞外有地面巖溶、峽谷、溪流、瀑布等自然景觀與布依、苗、彝族村寨。織金洞是該景區的精華,它是中國目前發現的一座規模宏偉、造型奇特的洞穴資源寶庫。洞深10餘千米,兩壁最寬處173米,最高達50米。2009年織金洞風景名勝區成功升級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