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不過氣
李學峰 文/圖
在中國「曆法之源」晉南地區可以清晰地觀察到:節氣仍是具體指導人們生產生活的行動指南。人、物候、土地與農作,共同構成了節氣的景觀。
許多國家都有「節氣」
二十四節氣作為農耕社會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最早發端可以追溯到中國晉南地域。經過長期演變,這種觀天測候的方法也逐步為各地採用,並為多民族人民共享,甚至還逐步影響到海外。
在世界各地,人們通常只以春、夏、秋、冬來感受氣候的變化,而非像中國人對生活有著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這樣獨特而細膩的體驗。然而在北極圈內的拉普蘭德,也會將一年劃分為8個季節,其中有5個都與冰雪有關。在中國周邊的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仍在沿襲二十四節氣傳統。在日本,二十四節氣除了將「驚蟄」稱為「啟蟄」外,其他均與中國的節氣稱謂一致;其七十二物候則結合了日本的特點形成了本土化演變。「二十四節令鼓」已在2009年被列為馬來西亞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也有立春時節寫春聯、寫春帖、立春祝、吃「五辛菜」等習俗。
物候歷涉及狩獵和捕撈
在中國國內許多地方,都形成了具有地方氣候特點的「物候歷」和節氣諺語,以此指導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這也是二十四節氣在當代最具活力的表現。雲南彝族、白族和哈尼族世居地區流傳有「彝族十月太陽曆」,內蒙古地區有「鄂溫克狩獵曆法」,我國臺灣地區有「農民曆」,這些都屬於不同氣候區域的物候曆法。彝族諺語云:「聽見布穀叫,應該種地了」「聽見蟬兒鳴,該鋤二道草」「聽見金鈴叫,開鐮收割好」「聽見烏鴉叫,天寒地凍了」。當地人民曾長期以此來指導社會活動;鄂溫克人經過長期觀察和實踐,逐漸摸索出天體、自然、氣候變化與植物生長、動物活動的規律,並與遊獵活動相結合,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狩獵曆法」;我國臺灣地區的「農民曆」則反映了不同季節魚種的變化,是一部指導漁民海洋捕撈的物候曆法。
「曆法之源」的節氣景觀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歲終獻功。」這是各地農業活動普遍遵循的基本規律和社會共識。
我生活工作的家鄉,就是中國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地——位於黃河中遊、晉南翼城的歷山地區。這裡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具有典型的黃河流域氣候特徵;人們在不同的氣候時節從事不同的生產,同時注意不同的裝束。不經意間,節氣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中。
在近5年的時間內,我用相機拍攝記錄了當地農業生產與節氣的相互關聯,由此積累了一大批農村使用節氣、農諺指導生產的實例。可以說,二十四節氣仍是當地農業生產離不了的「工具書」「致富經」,「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仍是對農事活動的總概括。當你來到晉南,不僅可以感受到節氣與古文獻相符對應的神奇,還可以感受到用節氣、物候指導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那種持久魅力。
節氣不斷修正、與時俱進
人們對於節氣和物候的理解,早已注意到了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帶來的差異化規律。即使同在春季、同處於一個節氣,不同地域也都會有不同的物候表現。晉南有農諺曰:「桃花開,杏花落,種上玉米沒有錯」。臨汾市翼城縣海拔480米左右的平川地區,在「清明」初期就開始播種玉米;但位於海拔1040米的隆化垣上,種植玉米就到了「穀雨」初期。桃花盛開的時間相差半個月,播種的時間就退後半個月。因此,節氣農諺用「桃花盛開、杏花始落」的物候現象來確定玉米播種時間,符合當地的氣象條件和生態環境,比單純依靠天氣預報會更加「舒適」,也更加符合天時,有可能獲得高產。
晉南是冬小麥的主產區,有節氣諺語曰:「麥長四季春為主,十年九春旱」「立春天還寒,麥田澆灌莫停歇」。因此,長期以來,在晉南農村人們已經形成了以抗旱為中心的小麥春季管理模式。「人勤春來早。」「立春」剛過,晉南農村就要開始春澆小麥了。當今,農村講求科學種田,節氣對農業的影響也與時俱進。「春澆加春追,枕著饃饃睡」。在河灘肥水淺薄地塊,農民頂凌耙耱,春澆前先給小麥實施春追化肥,就是當代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具體表現。春分時節,晉南農村已經是一片花的世界了。此時,櫻桃花始開放。隨著近年來櫻桃種植面積的擴大,廣大農村形成了新的節氣諺語:「春分三候,櫻桃授粉。」確保櫻桃花朵正常的授粉受精,才能使形成的幼果正常生長發育而不至於脫落。人工授粉是當前最為有效的手段,它可以提高果樹坐果率。此時,晉南農村的果農抓住農時,進入了果樹管理的大忙季節。
即使在四季特徵並不明顯的氣候區域,也有依節氣軸線所產生的一系列農業諺語指導生產。這種諺語交口相傳、世代相襲,為各地農業生產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如,福建農諺「驚蟄犁頭動,春分地氣通」;湖南農諺「清明到,把種泡」;安徽農諺「清明下種,穀雨栽秧」;東北農諺:「過了芒種,不可強種」等。
人們依節氣安排康養生息
最初的二十四節氣,可以說是為農業生產的發展而創立。但是很早人們就發現,人作為大自然的一分子,順時而生,可延年益壽。「天人合一」觀念下,中醫認為人體機理變化、疾病發生與二十四節氣有著緊密的聯繫。因此,通過長期的摸索實踐,探索出了許多結合節氣的養生諺語,如「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一年補到頭,不如霜降補」……即便在氣象預報水平高度發達、醫藥科技快速進步的當下,傳統的節氣諺語依然是人們健康生活的重要參考。「小雪」開始,冬季是中國人講究「閉藏」的季節。「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便是節令養生經驗,講的是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便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在飲食調養上,這又是一個適宜進補的節令段,可以開一開葷,不妨享受一下味蕾帶來的滿足和幸福的感覺。
可以說,二十四節氣講的是天、地,標示的是自然,安排的則是社會生活。這是我們中國人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智慧結晶。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天人合一」的科學思想和哲學理念。
節氣會過時嗎
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積澱所形成的「二十四節氣」,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理念,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人們對「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追求。在當代生活中,仍是指導我們進行各種農事活動、健身康養和相關科學研究的最為重要的時間和物候參照坐標,為我們有效地管理生產、組織各項社會活動提供時間支撐。同時,二十四節氣還是一個隨著時代進步而不斷發展的認知體系。
農業系統是由自然生態系統衍化而來,其發展絕不能背離生態基本規律。在工業化和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通過研究活化、有效、持續的節氣景觀,就更能得出明晰的結論: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農業,本質上應與自然界的時序和物候學相偕而行,持續生產,長盛不衰。這也是長期演化所形成的最經濟、最合理的人類發展之路。
李學峰:中國氣象學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長期工作生活於「曆法之源」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著有《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
鏈 接
晉南翼城歷山:
二十四節氣主源頭
2018年9月26日,通過歷史和氣候淵源方面的考量,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將晉南翼城歷山地區確定為「七十二候歷」起源地。
晉南翼城歷山地區屬黃河中遊,這裡四季分明,「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物候」主要就形成於以歷山為中心的區域。
這裡至今仍存有非常豐富、有活力的節氣景觀:不僅留存有華北唯一一片原始森林,而且在其周邊翼城、垣曲和平陸有著相對衡定的生態圈環境。
近一個世紀以來,隨全球氣候變暖,節氣和物候的表現出一定的變化。但在歷山地區,對氣候生態形成重要影響的無霜期、初霜日、終霜日等氣象指標則長期保持相對穩定。這個區域現存古代典籍《夏小正》記載中的幾乎所有動植物。
從地形狀態看,這裡海拔高度跨越2000米範圍,山川水旱皆有,梁峁溝壑俱全,有著良好的「節氣」「物候」表現的地理條件。特別是其氣候表現與「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物候」的關鍵時間段相符程度高。來到這裡,能夠體驗到完整的二十四節氣和重要的物候表現。(李學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