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商網上海站)上海曾「潮」極一時的人民廣場地下商場迪美購物中心,2015年3月份曝出超四分之一門店歇業,隨後運營方向外界透露將有重大調整。
時隔一年多,贏商網再次實地走訪發現,迪美購物中心改造升級已初現雛形,部分區域對外營業。
近日,贏商網專訪了負責此次整改的盈石集團及其設計團隊。商場調整背後的邏輯,以及在電商、傳統購物中心業態更新等衝擊下,像迪美購物中心、伊美時尚廣場等曾紅極一時的地下商場未來可能的調整方向似乎已有答案。
迪美購物中心
迪美升級調整雛形初現
迪美購物中心上世紀90年代開業,位於人民廣場地鐵站,緊鄰香港名店街,彼時還是上海首家地下「都市中心多功能購物中心」。
迪美購物中心佔地面積5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49557平方米,開業初期,迪美主打「新、奇、特、快」的中低檔時尚消費,一度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但隨著周邊商業之間的同質經營,以及電商帶來的衝擊,迪美購物中心逐漸陷入困境。儘管坐擁地鐵帶來的巨大客流,但迪美運營方也曾坦承,由於距離人民廣場站「大轉盤」最遠,生意受衝擊最大,「原先很多消費者從地鐵站出來後,直接奔赴迪美選購商品,但現在由於其他商場賣的東西都差不多,最後來到迪美的消費者明顯減少。」
2015年3月,迪美購物中心傳出升級調整,贏商網彼時實地走訪項目發現,整個地下商場還是以服裝鞋帽類等店鋪為主,還有少量餐飲品牌,所見人流量多是經穿過該商場和香港名店街到達地鐵站的人群。
據悉,此番迪美購物中心改造是自1995年開業以來的最大一次改造,盈石集團上海公司全程負責本次改造的商業研策定位、招商及運營管理;同時盈石平臺下的柏盈設計負責平面動線調改、鋪位劃分、裝修設計以及租戶裝修管控。
近日,贏商網再次實地走訪發現,迪美購物中心的調整已經雛形初現。從地鐵人民廣場站,順著指示穿過香港名店街到達迪美購物中心時,首先會被韓流集合店K-MALL吸引。贏商網從負責此次轉型升級的盈石集團處了解到,這只是其調整升級的方向之一。
韓流集合店K-MALL
改造分三期完成 引韓流集合店KMALL
據悉,改造後的迪美購物中心客群仍針對青少年,其最新引進的品牌包括探險者世界、星巴克、丸龜制面、樂伯部隊鍋、快樂檸檬等。而探險者世界是迪美購物中心重點引進的主力項目,其主打VR虛擬實境,引進英國高新技術和高端設備。
關於迪美購物中心此次調整,上海柏盈設計工程諮詢有限公司董事蔡欣在接受贏商網採訪時透露,本次改造分三期進行,目前已經完成第一、二期的改造。一期主要是針對性的引入一些對青少年客群有吸引力的主力商家,對主力商家區域、主軸線大道及香港名店街連接通道等區位進行改造;二期則針對南北廣場,臨近南夢宮電玩的美食區域進行改造;第三期是對東側各支動線的散鋪區域進行改造。
蔡欣告訴贏商網,分三期改造的原因是考慮到迪美周邊的商業環境、交通環境以及人口結構已經發生巨大改變,迪美的軟硬體及主要商戶構成還停留在二十年前最輝煌時的水準,改造前迪美購物中心面臨非常大的經營困境。本次調整也面臨租戶動遷,改造資金極其有效等巨大困難,在和業主管理團隊共同研究後決定分三期進行。
此次改造引入的重點客戶K-MALL,是一個韓流集合店,主要經營韓流服飾、化妝品等。贏商網注意到,該區域內僅部分商戶開業,蔡欣稱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籌備裝修中,同時也希望有品牌資源的商家入駐。
迪美購物中心K-MALL已開業店鋪
除了引進K-MALL外,此次調整另一個比較大的改變則是加大餐飲、娛樂等體驗式業態的比例,「這也是結合當前零售服飾佔比不斷下降以及消費方式的改變趨勢來進行的,但因為諸多可觀因素的限制,我們也沒有刻意去控制業態比例,主要還是以經營人流為主」。
傳統地下商場路在何方?
雖然目前已經有部分商戶開業,也仍有大部分區域還在圍擋中。同時,相比改造前,商場地面不免呈老舊狀,但整個商場的在燈光、動線細節上已經十分具有特色。
對此,蔡欣向贏商網坦言,因為本次裝修改造費用有限,地面及大量牆柱面無法更新,「我們在裝修設計時引入了4-3-3的概念,也就是商城顏值公區裝修佔40%,活動及季節美陳佔30%,租戶裝修佔30%,此外,對陳舊的吊頂進行改造,將吊頂盡空高度提升了50-80公分」。
改造後的迪美購物中心部分區域
改造後的迪美購物中心部分區域
此外,贏商網了解到,此次迪美購物中心改造,在前期業態規劃、動線調整及及鋪位劃分過程中設計充分配合商業,解決了原來動線及鋪位劃分中的「斷頭路」以及冷區熱區不均的現象,在吸引人流的主力店通路上儘量採用開放鋪位布局,提升客戶空間體驗,同時也會發生大量的隨機消費。
除了迪美購物中心外,在上海還有香港名店街、風情街、華盛街,靜安寺站的伊美時尚廣場,中山公園站的上海小馬路,上海科技館站的亞太盛匯和新陽廣場等曾經盛極一時的地下商場,如今都在另謀出路,尋求轉型。
據贏商網了解,位於靜安寺地鐵站的伊美時尚廣場也於去年進入調整階段,調整方向則是偏向引進餐飲業態。
對於傳統地下商場而言,面對電商以及周邊購物中心的競爭,是否還有市場前景?未來路又在何方?在蔡欣看來,對於通路型的地下商場,一定要提供便利的交通,增加有趣的空間節點設計,在通路兩側多增加餐飲外擺,提升租戶的裝修及貨品陳列水準。貨品的選擇也要控制單價,提升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