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在過去也被稱為「南洋」,其範圍主要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半島以及印度尼西亞一帶。今天的東南亞國家泛指東協十國,除了上述地區,還包括越南,柬埔寨以及緬甸等國。在東協內部,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極大,除了新加坡,汶萊人均GDP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其餘國家人均GDP普遍較低,像人口最多的印度尼西亞,人均GDP只有4135美元;緬甸的人均GDP只有1400美元。
儘管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不過東南亞地區的大城市卻非常多,按照《GaWC世界城市名冊》,東南亞有五個城市躋身世界一線城市排名,這五個城市分別是新加坡城,雅加達,吉隆坡,曼谷和馬尼拉。而即便是世界最發達的國家美國,也只有6個世界一線城市。那麼為什麼人均GDP普遍不高的東南亞,會擁有這麼多的世界一線城市?
從歷史來看,東南亞在我國清朝年間就有下」南洋「的說法,可見當時東南亞一帶經濟活動已經非常活躍,只不過當時這裡都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1824年,新加坡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港口的橡膠出口加工基地。而雅加達在16世紀就已經被荷蘭人佔領,成為當時重要的商埠,1800年成為荷屬東印度公司的總部所在地,當時東方的香料從這裡出發,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馬尼拉在16世紀開始成為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首府,在19世紀末被美國所取代。
從人口規模來看,東南亞主要城市雅加達,馬尼拉等位居世界大都市前列。雅加達及其周邊的衛星城鎮合計擁有3000萬人口,是世界第二大都市圈。而馬尼拉大都會區的總人口超過兩千萬人。曼谷的總人口也達到1370萬人。由於五大都市是各個國家的首都,聚集了各國主要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資源,因此往往會出現一城獨大的局面。像曼谷就佔了泰國經濟總量的40%還多,外貿進出口的九成;雅加達佔了印尼GDP的將近三成;馬尼拉約佔菲律賓經濟總量的60%。
從交通條件來看,新加坡,雅加達都是世界聞名的港口和海上交通樞紐,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交通咽喉,而雅加達瀕臨巽他海峽,處在太平洋通往好望角及歐洲這一重要航線上。其它像吉隆坡,馬尼拉,曼谷等城市都是重要的國際港口和海空交通樞紐。此外新加坡港,吉隆坡-巴生港,雅加達-丹絨不碌港,曼谷-林查班港,馬尼拉港還是世界著名的國際貨櫃大港,承擔著該國主要的對外貿易職責。
作為世界一線城市,國際會議中心的功能必不可少。新加坡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自不必說,而其它幾個城市在這方面也並不遜色。馬尼拉是著名的國際會議中心,位居亞洲五大國際會議中心之一,馬尼拉還是亞洲開發銀行總部所在地。曼谷被稱為」佛教之都「,也是世界著名的國際會議中心,在此設立總部的國際機構有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勞工組織等二十多個國際機構。
整體而言,東南亞各大城市經濟非常繁榮,尤其是華人活躍在商業,金融,貿易,工業等領域,對這些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因此,儘管東南亞地區人均GDP普遍不高,不過並不妨礙它們進入世界一線城市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