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縣白石湖變血紅之謎
有村民說,當時他和四名遊客在船上,快到湖心時發現船右側湖裡突然冒出一個浪花,一個巨大的黑影浮到水面上,原來是一隻三頭巨龜,當時遊客嚇得把相機都掉進了湖裡。
專家考察後認為,湖水發紅的現象比較罕見,直觀上很像地震前的宏觀前兆。讓專家們感到費解的是,湖水發紅也不是從固定的一個點逐漸向四周擴散,而是隨著水流、風力等環境因素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茂縣白石湖變血紅之謎
這種現象和他們平時觀察到的地震前兆現象又有很大區別。而專家們並沒有從地震臺的監測數據中看到反映地殼異常活動的信息,這表明當地的地質結構還是非常穩定的。
有的專家認為湖水突然變紅是因為一種名叫「甲藻」微生物的大規模爆發,但又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那麼,白石海子湖水發紅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還有待於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探索。
6、成吉思汗墓在甘孜?
一直以來,成吉思汗陵墓所在地點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考古學大謎團之一,而現坐落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一般都被認為是一座衣冠冢。
2009年,被認為是成吉思汗後裔的一位大連女士向民間歷史學家透露:「成吉思汗墓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墓地所在洞中有大量財寶,還有製成木乃伊的成吉思汗屍體。
2009年,成吉思汗後裔的一位中國大連的女性向民間歷史學家透露「墓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提供墓地信息的是蒙古族女性烏雲其其格(80歲),她被認為是成吉思汗的第34代子孫。
成吉思汗墓在甘孜?
墓地在山裡的洞窟內,烏雲其其格透露墓地裡藏有很多財寶,包括當時的戰利品和書籍等。洞窟裡有很多洞穴,其中一個保存著製成木乃伊的成吉思汗屍體。後來經過赴當地調查,確認了洞窟的入口。
但烏雲其其格的說法目前尚未得到文物考古部門的驗證。
7、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屠殺四川人?
針對張獻忠是否屠四川,學術界有兩種觀點。首先是多年來,人們一直深信的:張獻忠確實曾屠四川,如魯迅先生也曾批判過張獻忠是「專在『為殺人而殺人』」。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屠殺四川人?
另一種觀點是:明末清初時,四川確實出現大規模屠殺行文,但施暴者是清軍,而非張獻忠。清朝統治階級為將這一暴行的真相掩蓋,篡改歷史,將責任推脫到了張獻忠頭上。
其主要學術論證為:1646年,清軍入關第二年,清軍宣布張獻忠已戰死,四川平定。但在張獻忠死後13年的1659年,清軍才攻陷重慶。這相隔的13年中,清軍在與誰作戰?學者們推論:張獻忠餘部及四川人民和清軍展開了搏鬥。清軍在這13年中將四川人不分兵民地進行了大屠殺。
學者們還通過一份清軍1649年的公告佐證這一猜想:「民賊相混,玉石難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
8、太平天國寶藏在大渡河?
太平天國有兩個至今未能解開的迷團:一個是天京藏寶之謎,一個是石達開大渡河藏寶之謎。據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寶藏的故事》記載,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覆滅於大渡河前夕,把軍中大量金銀財寶埋藏於某隱秘處。石達開當時還留有藏寶示意圖,圖上寫有「面水靠山,寶藏其間」八字隱訓。
抗戰期間,國民黨四川省主席劉湘秘密調了一千多名工兵前去挖掘。在大渡河紫打地口高升店後山坡下,工兵們從山壁鑿入,豁然見到三個洞穴,每穴門均砌石條,以三合土封固。但是挖開兩穴,裡面僅有零星的金玉和殘缺兵器。
太平天國寶藏在大渡河?
當開始挖掘第三大穴時,為蔣介石偵知。他速派古生物兼人類學家馬長肅博士等率領「川康邊區古生物考察團」前去幹涉,並由「故宮古物保護委員會」等電告禁止挖掘。
不久,劉湘即奉命率部出川抗日,掘寶之事終於被迫中止。根據研究人員赴現場考查後判斷:該三大洞穴所在地區和修築程度,似非為太平軍被困時倉促所建。石達開究竟在這裡有沒有藏寶,也成了歷史未解之謎。
9、天府廣場石獸之謎
2010年,代表一代人記憶的鐘樓拆除,「天府廣場鐘樓基腳埋著石獸」的呼聲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今年年初,鐘樓原址即將修建四川大劇院前,考古人員進場發掘,深埋地下的「千年石獸」重見天日,但它是獅是牛還是馬,還難以辨別。
天府廣場石獸之謎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負責人表示,關於石獸究竟是何動物造型,以及其所屬年代和來歷,尚需進一步嚴謹的研究考證。
在成都民間,有關於張獻忠「江中沉寶」的故事。「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誰能識得破,買來半個成都府。」鐘樓腳下的那尊石獸,是否也與此有關?隨著石獸出土,謎團或將被解開。
10宜賓珙縣僰人懸棺千古之謎
在四川南緣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塊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300~500米的平壩,名叫麻塘壩,它位於宜賓市珙縣境內,螃蟹溪從壩中穿流而過,溪水東西兩岸對峙21座懸空欲墜、連綿起伏的山崖。在山崖20-100米的高處分布著223具懸棺,被世人稱為——僰(音「博」)人懸棺。
珙縣麻塘壩的僰人懸棺是中國懸棺葬區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由此帶來的僰文化包含著無數令人難解的千古之謎。這些山巖高達數百米,猿猴無法攀援,飛鳥為之發愁,而這個奇特的民族,卻將沉重的棺木釘在絕壁之上,並且無一例外地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如何將重達半噸以上的懸棺放置於20-100米高處的絕壁之上,這個民族又是怎樣消失的……
宜賓珙縣僰人懸棺千古之謎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如何將棺木放置到懸巖上去的呢?有一種說法是:僰人先將懸棺搬上崖頂,或者就在崖頂鑿木為棺。然後,將一位熟練的打樁工拴住放到放置懸棺的位置,打好孔、畫好巖畫,安上樁孔。最後將鑿好的棺木拴好從崖頂放下,安放在打上樁頭的位置。第三步才是吊下屍體,裝入棺內。第四步是吊下蓋板,合上棺材,將放置棺材的人拉上崖頂,一具懸棺即放置完畢。
宜賓珙縣僰人懸棺千古之謎
明朝萬曆元年,在一場慘烈的戰爭後,僰人在史料中消失了。那一年,在四川巡撫曾省吾的奏請下,以劉顯為總兵,14萬明軍於公元1572年3月在敘州集結,用誘降的辦法捕捉了僰人首領阿苟。
9月9日,是僰人每年一度的賽神節,這一天僰人大醉,劉顯利用這一機會,以奮勇之士,縋城而上。僰人由於酒後放鬆警惕,明軍奮勇攻克了僰人的軍事重地凌霄城,進逼僰人統治中心都都寨,僰王阿大防守的雞冠嶺失守。
明軍選擇僰人軍隊鬥志最弱的時候,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給僰人以毀滅性性的打擊。僰人的歷史從此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