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德國人李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國研究》中,首次打開了中國近代地質學研究的先河,確定了五臺山在地質學中的重要地位。而在這之前200多年的1633年,我國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頂著夏日的驕陽登上了五臺山,最早的從科學角度描述了五臺山的冰原地貌。再往前推1400年到東漢時期,沉寂數十億年的五臺山,被認定為文殊菩薩道場,自此,山上建築的寺廟一度達到300多座。
山西五臺山
現在的五臺山依然擁有世界上現存的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築群,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的首位。跟五臺山相似,雁門關、晉北長城等「山西符號」太過光彩奪目,以至於讓眾人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這些地方,都在忻州(Xinzhou)。長時間以來,忻州只是這些著名景區的背景,五臺山佛教盛名、楊家將千古追憶、晉商輝煌燦爛,衛星探索太空,這些都在忻州發生。
山西雁門關
忻州的面積佔了山西省總面積的近六分之一,「表裡山河」是山西的專屬名詞,忻州也是最能擔當得起的這個城市,忻州像是一個縮小版的山西,山水縱橫,坐落在華北大地上。忻州東邊,太行山系分出兩大支脈:恆山和五臺山。恆山劃分了忻州與大同,五臺山是「華北屋脊」。山分五頂,壘壘如臺,地質造化賦予五臺山價值,五臺山保留了地球板塊25億年來的運動軌跡,堪稱「地球早期地質歷史博物館」。
華北屋脊——五臺山南臺頂
忻州,是華北的「三江源」。史學界一直有「先有永定河,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北京城的永定河溯源而上,出了北京出了河北,到山西就成了桑乾河,而桑乾河發源於忻州管涔山,養育了大同、朔州之後,才出了山西到了河北。汾河是山西的母親河,源頭也是管涔山。管涔山系99座山峰中,海拔2000米以上的有49座,峰巒之中,近10個常年豐水的高山湖泊成為了桑乾河和汾河的源頭。還有發源於泰戲山的滹沱河,在忻州繞了半圈之後進入河北,成為河北平原的締造者之一。
山西管涔山
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展開了一場歷史恩怨與武林爭鬥的故事,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王朝在雁門關發生武鬥,故事波瀾壯闊。雁門關,就在忻州,這裡曾發生過1700多次戰役,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宋代」楊家將在這裡書寫了金戈鐵馬的英雄史詩;明代,忻州成了北疆門戶、京師屏障;抗戰時期,八路軍在這裡打了第一個勝仗,被稱為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戰鬥遺址
清末民初,忻州完成了軍事重鎮向經濟重鎮的華麗轉身。忻州商人化為「忻州商幫」成為晉商中的一支「勁旅」,以內外蒙古、陝甘寧、新疆等地為經商主要區域,馳騁明清商場。清末民初,忻州人已經幾乎把生意做到了中國的每一個省份,396戶、2000多的商人,生意涉及鹽、糧、布、絲、棉、茶、鐵、畜等各個方面。不過,忻州的商業盛世隨著時代的變遷衰落了,而後在農業上大放光彩,成了「中國雜糧之都」。中國雜糧的種植面積有十分之一在山西,其中超過20%在忻州。
忻州神池縣——中國亞麻籽之鄉
有了吃不完的雜糧,忻州人又發明了無數的美食。定襄縣有「定襄四絕」黃燒餅、蕎麥河撈、豆散散、蒸肉;保德縣有蕎面貓耳朵、莜麵窟壘、黃米棗糕、素粉湯;河曲縣有擀豆面、豌豆面抿圪鬥、麻麻花和子飯、磨山藥抿面……還有岢嵐柏子羊肉、寧武水口門羊雜、偏關燒腸子、保德肉碗託、五寨老四豬蹄……忻州人在美食裡香氣裡,把日子過的有聲有色。
忻州境內的黃河峽谷
其實,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忻州,中國航天工作者在這裡把我國航天事業做的有聲有色。始建於1967年的發射中心,創造了我國衛星發射的多個第一。再從電視上看到火箭從這裡衝向天際時,我們中國人應該知道,這個地方是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