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在臺灣,這個地名的由來很有意思

2020-12-06 憶江南音樂坊

降水量最多的地方:臺灣省東北部的火燒寮

火燒寮,隸屬臺北縣平溪鄉。位於臺灣省基隆、臺北、宜蘭三個縣的交界處。關於「火燒寮」這個地名的由來,據當地人講,還得追溯到清朝的乾隆年間。當年這裡一片荒蕪,除了遍地的茅草其他什麼也沒有。來這裡開墾的先民們,就用茅草搭起了一間間茅草屋。有一家人燒火做飯一個沒注意,失火了。結果把全村的茅草屋都燒沒了。先民們在重建家園的同時,為了告誡大家注意安全用火,就把這個地方取名「火燒寮」。火燒寮也就是「火燒了」的意思。

那麼這個地方為啥是臺灣島乃至全中國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呢?與這裡的地形地勢有很大的關係。這裡位於臺灣島的北部,屬於臺灣山脈的北端。這裡的山脈是西北東南走向,面向大海,有一個巨大的坡面,有利於地形雨的形成,而火燒寮就在這個海拔420米的坡面上。

火燒寮夏季受東南暖溼氣流影響,冬季受東北季風的影響,一年四季都有較強的降雨,尤其是在夏天,受颱風影響降暴雨的天氣很多,因而這裡有臺灣的「暴雨中心」的稱號,也是全國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1912年,這裡的降雨量達到8409毫米,至今仍然是臺灣乃至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最高紀錄,因此《地理百科全書》把火燒寮列為我國的「雨極」。

據當地的居民將,火燒寮幾乎是「看見雲彩就下雨」。那雨水來的是相當便利,一年365天,有兩百多天下雨,給當人的出行帶來極大的不便。這裡降下來的雨水,一部分流入附近的一座水庫,這座水庫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翡翠水庫」;還有一部分雨水,流入基隆河。在雨量很多的年份,容易造成基隆河下遊水患,因此當地人都很關注火燒寮的天氣預報。如果火燒寮近期有較強降雨,這裡的人們就要做好防汛準備了。

火燒寮充足的降雨,也給當地人帶來了不少好處。這裡的花果樹木,都長得很茂盛。當地有一位八十多歲的老農,曾經跟記者說,他家山地上種了很多櫻花、杜鵑、杏花、水蜜桃、梨樹,每年靠銷售這些水果和鮮花,也收入不錯。而且每年春季百花爭豔,到了秋天瓜果飄香,吸引了很多外地的遊人,光這一點,也增加了當地不少旅遊收入。

如果您有機會去臺灣旅遊,可別忘了到臺北的「火燒寮」來觀光。

相關焦點

  • 我國降雨最多的地方,一年降雨量堪比降雨最少地方一千多年降雨量
    春末夏初的時節到了,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即將迎來雨季,那麼我國哪個地方下雨最多呢?一般認為我國的廣東,福建,浙江,上海等省的沿海區域,以及海南島和臺灣島兩省等地方降雨較多,但是要說我國降雨最多的地方,那肯定是臺灣省的火燒寮!
  • 這裡是我國年降雨最多的地方,被譽為「中國的雨極」卻被印度佔領
    前言:說起中國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大家可能會說是我國臺灣的火燒寮。的確,火燒寮的年降雨量確實比較多,但是和下面我介紹的我國藏南地區的巴昔卡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巴昔卡,為漢字譯寫的珞巴語地名。巴昔卡處在喜馬拉雅山腳下,因三面環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的影響,該地區終年溫暖溼潤,雨量充沛,年降雨量高達4495毫米,有氣象記錄最高時曾達7591毫米,是我國大陸地區降雨最多的地方,被稱為「中國雨都」。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高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其中「阿蓮」可能出自平埔族西拉雅族社名之譯音地名。另有一說:本鄉古名「阿嗹」。民國三十五年時,楊玉山先生提議本鄉為佛教聖地,而佛家認為阿蓮是彌陀佛居住的淨土,為配合地方特色,宜將地名的「嗹」字改為「蓮」,經鄉務會議通過,便正式定名。
  • 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方,被稱為世界雨極,年降雨量曾達2萬毫米
    說到世界上降雨量最少的地區,大家或許會想到是沙漠,事實上,也確實是沙漠,位於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北部,這裡名為阿里卡,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少的地方,只有0.6毫米每年。這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方,可以稱為世界旱極。那麼哪裡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呢?答案是世界雨極--乞拉朋齊。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新竹市各區地名由來》
    而香山地名之由來,傳說有二,據香山鄉公所調查:鄭成功治臺時代,此地為竹塹社番所居,當時尚未有固定名稱,等到漢人大量遷居此地之後,眼見大坪頂一帶,漫山遍野有一種無名花草盛開,氣味芬香迷人,故稱之為「香山」。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7、霧峰  霧峰舊稱為「阿罩霧」,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本地聚落建在鳳山山麓,晨間經常濃霧籠罩,故有此稱;第二種說法是認為「阿罩霧」是本地土著族地名之譯音,按臺灣地名中,凡冠以「阿」字者,多屬番社之譯音,例如阿束、阿冷等。民國九年時,改稱為「霧峰」。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永和市志,民75)  4、中和  「中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此地的原來名稱「漳和」的臺語音與「中和」近似,所以命名此地為「中和」;另一種說法是指,「中和」這個地名是從此地境內的「中坑」、「漳和」兩個聚落名稱中各取一個字而成的。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東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臺東   清光緒年間,臺灣建省之後,增設直隸州於此,當初以其位居臺灣之東部,故命名為臺東直隸州,「臺東」之地名便是由此而來。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529)  2、成功  成功昔稱為「麻荖漏」,是當地阿美族「麻荖漏」社的漢譯社名,民國九年時,改稱為新港,由來於當地為東海岸輪船重要停泊港之一。光復後,以其相近之日語讀音,改以吉祥的近音字「成功」為地名。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北市區地名由來》
    而景美區地名之由來乃因古人用木頭或竹子製作的大水槽稱作(筧)或(木見),在水槽尾端部份叫(木見尾)、(筧尾),後來叫成(景尾),再改為景美。至於木柵區地名之由來,乃因漢人與原住民抗爭時代,漢人在景美溪邊興建木製的大型柵欄,防止敵人入侵。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彰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6、溪州   「溪州」地名的由來,是由於本地為東螺溪與西螺溪之間的泛濫平原,所以稱之為「溪州」。  和美民國九年以前稱作「和美線」,地名由來據說寓意戒械鬥,按一帶為從線西一帶東進之泉人,與從彰化西進之漳人相接觸之處。和美地方昔日為巴布薩(Babuza)分布地,地方傳說曾有番社「卡裡散」,平埔族語之譯音字也。  鄉名「社頭」由來於往昔移民在巴布薩平埔族大武郡社之上頭建莊,因得稱。康熙年間大墾首施世榜率眾佃拓墾於此,至嘉慶年間發展成街肆。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苗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苑裡   「苑裡」地名是由來於道卡斯族「苑裡社」的社名。  3、通霄   通霄原稱為「吞霄」,是道卡斯族的社名。日據時期時,以其當地的虎頭山平地突起,聳入雲霄,便改此地為「通霄」。  11、後龍   地名由來於聚落建立在後方有長條狀起伏的地方,故有「後龍」之稱。  12、三灣   因為本地恰位於中港溪中遊東岸的第三個曲流河階上,故稱為「三灣」。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嘉義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布袋地名緣起於外繞沙嘴,深居舄湖內,似布袋狀而得名。昔稱「布大瑞」訛傳為「布袋嘴」,騷人墨客稱為「岱江」,也是日據時地方士紳以取七福神之布袋和尚雅號,以布袋延用至今。但「冬港」應為布袋最原始名稱,昔亦稱松仔港、蚊港、布袋嘴等。稱「松仔港」的原因是因臺灣廈門交通,以布袋為快捷方式,附近海水浴場壽島之松樹,蒼鬱青翠而得名。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屏東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249)  6、麟洛  早期屬西拉雅平埔族生活領域,可能當時有平埔「麟洛」社,清廷記為「玲路」。清康熙年間嘉應州徐俊良先賢來此開墾,在開設水圳時發現大烏龜,地理師說:出現大龜的地方一定有麒麟,這裡是麟趾呈祥的好地方,就取地名為「麟落莊」,後來改稱為「麟洛」。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白河舊名「店仔口」,由來是在清乾隆年間,白河是往當時已非常繁榮的商業中心「下茄苳」的必經之路,因此有一吳姓的異鄉人於現在市場的十字路口結廬賣涼水茶點,提供行人休憩場所。店仔口指的就是草廬的門口。後來改稱「白河」的理由是地方人士以「店仔口」不雅,而境內有白水溪從東繞南而西,環村而流,乃以「白河」為名。光復後改為「白河鎮」。
  • 地名「高雄」的由來:中國臺灣高雄與日本京都高雄
    最近看到關於中國臺灣南部高雄市的名字由來之談,順便自己也來談一下高雄地名的事情。不少臺灣的朋友和名人都已經提到,臺灣高雄來自於日本京都市右京區的地名「高雄」。在此之前,高雄的原地名是「打狗」,根據伊能嘉矩的研究,是來自於「竹林」的馬卡道語 Takau。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桃園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4、龜山   本鄉地名的由來是取自於以前境內的平埔族社名「龜侖社」,後來將「侖」改為「山」而形成今天的「龜山」。  5、八德   八德舊名為「八塊厝」,是指以前此地初建聚落時,只有八戶人家居住。臺灣光復後,最初稱為八塊鄉,後來改稱八德鄉。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雲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雲林縣東勢鄉公所編印,雲林縣東勢鄉地方志)  16、北港  北港舊稱為「笨港」,由於往昔笨港被溪道截斷後成一北一南,將其在溪北者稱為「笨港北街」,後來則改稱為「北港街」,「北港」就成為本地的地名。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南投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黃宗輝,民83,南投縣鄉土大系——南投史話篇,南投縣政府 編印)  2、草屯   此地正好位於臺中盆地的東緣山麓,為進入埔裡中途要站,挑夫往返休息換草鞋的地方,其捨棄草鞋,堆積成墩,正是此地名的由來。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花蓮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花松村,民85,臺灣鄉土全志(九)。臺北:中一,頁373)  (苗允豐編,民72,花蓮縣治(卷二)。花蓮文獻委員會出版,頁50)  2、鳳林   地名由來有二說:  1.舊稱「馬裡勿」,為上坡之意。早期森林茂密,木蘭繞樹生長就如鳳鳥展翅,漢人來開墾就命名為「鳳林」。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澎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2、湖西   在澎湖島之東,有大武山與尖山,兩山之間為一小盆地,內有窪地瀦成一小湖,在其東西各有一村,稱為湖東、湖西,湖西之地名由此而來。  3、白沙   以白沙島名為地名。白沙島一帶,因布滿珊瑚砂礫,陽光照耀下,遠眺就像白沙成環帶一般,所以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