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HBO電視臺關於二戰的10集迷你劇《血戰太平洋》(The Pacific)於北京時間3月15日周一上午(美國時間3月14日周日晚9點)開播。這部史上投資最大的電視劇將在北京時間每周一播出一集,一直持續到5月16日。
看點1:《兄弟連》姊妹篇 原班底史匹柏和湯姆-漢克斯打造
《血戰太平洋》被稱為另一部HBO的經典戰爭劇《兄弟連》的姐妹篇,劇組仍然以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和影星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作為領銜製作人,其他編劇導演也多為《兄弟連》的班底。《兄弟連》主要講述美軍在歐洲戰場的遭遇,而《太平洋》主要講述美軍在太平洋戰區的戰事。
史匹柏和湯姆-漢克斯聯袂打造的《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已經成為二戰美軍在歐洲戰場的經典作品,《兄弟連》播出後,史匹柏和湯姆-漢克斯也收到很多參加過二戰太平洋戰區的美軍退伍老軍人的呼籲,希望他們能拍攝太平洋戰區的劇集。
而且史匹柏的父親阿諾德-史匹柏(Arnold Spielberg)在二戰時是「飛虎隊成員」(駐喀拉蚩的轟炸機中隊無線電臺通訊官),父親對史匹柏拍攝二戰作品不僅是靈感來源,也給他頗多鼓勵。
看點2:史上最貴電視劇 投資堪比《阿凡達》
以全球26億美元票房創造新票房紀錄的巨片《阿凡達》投資是2.37億美元,而《血戰太平洋》的投資也達到了2.25億美元,從而超過了《兄弟連》的1.25億美元,成為有史以來最貴的電視劇。《血戰太平洋》每小時的單集成本就高達2000多萬美元。以HBO製作團隊的話說,他們從來不是以拍電視的想法拍攝這部劇,這部劇就是一部加長的電影。
《兄弟連》曾經在外景地搭建方面耗資1700萬美元,其中包括用300多噸白色紙屑製造雪景。而以海戰和島嶼爭奪戰為主的《血戰太平洋》不論外景搭建,還是艦艇飛機坦克等道具方面耗資更大。另外大場面,包括數百甚至上千的戰鬥場面也是耗資龐大。同時劇組要求務必追求真實,包括武器、軍裝全部用當時的類型。這些細節求真讓投資預算也高居不下。
《血戰太平洋》從2007年8月開始在澳大利亞取景拍攝,於2008年5月完成拍攝。取景地包括昆士蘭,維多利亞,墨爾本,通過挖掘搬運,人工製造了硫磺島,衝繩島,珊瑚海灘等很多劇中場景,其中動輒搬運土方就幾百噸,耗資數百萬美金,而像硫磺島的火山灰,海灘的珊瑚石都是從外地運來的。整部劇的九成預算,近2億美金也消耗在澳大利亞,這給澳大利亞創造了4000個工作機會,澳大利亞媒體還多次感謝了劇組。
在收回成本上,《血戰太平洋》可能不如《兄弟連》樂觀,《兄弟連》在全球的DVD光碟銷量就達到7億美元。而現在隨著DVD市場由售轉租的傾斜,銷量恐怕難以企及如此高度。不過HBO高層認為,觀眾對高品質作品的DVD仍有擁有欲望,而且《血戰太平洋》將在全球極大提升HBO聲譽。
看點3:根據三戰士回憶錄改編 再現慘烈二戰太平洋戰區
《血戰太平洋》是從萊基(Leckie)、斯萊治(Sledge)和巴斯龍(Basilone)三個海軍陸戰隊士兵的視角展現整個太平洋戰場。萊基和斯萊治兩人的經歷都寫在各自出版的自傳裡,巴斯龍的故事由已故歷史學家安布羅斯採訪並由他的兒子休-安布羅斯整理。
主要人物介紹
一等兵羅伯特-萊基(Robert Leckie)詹姆斯-巴基-戴爾(James Badge Dale)扮演
1920年12月18日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愛爾蘭裔天主教家庭,他們家一共有8個孩子,他在新澤西的盧瑟福區長大。16歲時,他就《哈肯薩克記錄報》開始當體育記者。1941年珍珠港事件第二天,他就加入了海軍陸戰隊,他被分配到海軍陸戰隊第1師第1團第2營H連,擔任機槍手和偵察兵。他參加了太平洋戰區中海軍陸戰隊第1師除了衝繩島戰役之外的所有戰役:瓜達卡納爾島戰役,格洛斯特角登陸戰,貝裡琉島戰役。
二戰後,萊基曾擔任美聯社等媒體的記者。1957年,他出版了個人的戰爭回憶錄《頭枕鋼盔》(Helmet for My Pillow),之後萊基寫了關於40多本關於美國戰爭史的書,從和法國、印第安納的戰爭(1754至1763年)一直到沙漠風暴1991年。2007年4月HBO電視臺宣布,《血戰太平洋》將改編自暢銷書《頭枕鋼盔》,以及尤金-斯萊治(Eugene Sledge)的回憶錄《老兵》(With the Old Breed)。
約翰-巴斯隆中士(John Basilone)喬恩-塞達(Jon Seda)扮演
於1916年11月4日出生於出生於一個義大利移民家庭,在新澤西的拉裡坦河畔長大,家裡10個孩子他排行第6。1934年,18歲的巴斯隆應徵入伍,在菲律賓待了三年。他在那裡還獲得過拳擊冠軍。退伍返鄉後他當過卡車司機。1940年,他又報名參加了海軍陸戰隊,被分配到海軍陸戰隊第1師第7團第1營C連擔任機槍手。後來他又被分配到第5師第27團第1營B連。
直到現在他都是海軍陸戰隊中的標誌性人物,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他所在的作戰分隊由15人減員至2人,但還是抵擋住了將近3000名日軍士兵,冒著日軍的迫擊炮、手榴彈和機槍,巴斯隆一人不斷用機槍甚至手槍保持防線,兩天兩夜沒有合眼。不過他在之後硫磺島戰役第一天中就犧牲了。他被追授諸多榮譽,他是二戰中唯一一個獲得榮譽勳章和海軍十字勳章的海軍陸戰隊員。自他在阿靈頓國家公墓安葬後,很多街道、軍事地點,以及一艘美國海軍驅逐艦以他的名字命名。
一等兵尤金-斯萊治(Eugene Sledge)喬-梅澤羅(Joe Mazzello)扮演
1923年11月4日阿拉巴馬州墨比爾市一個富有家庭。美國對日宣戰時,離斯萊治18歲生日正好還有一個月。他也想報名參軍,但先天性的心臟病令他不能如願以償。直到1942年12月,他才設法加入了海軍陸戰隊。儘管他的家人希望他去當軍官,但他堅持要到一線去作戰。他被分配到第1師第5團第3營K連擔任迫擊炮手。他參加了貝裡琉島和衝繩島戰役,戰後他被短期派駐到北京,1946年2月,他從海軍陸戰隊退役。戰爭結束後,他就讀阿拉巴馬州理工學院(現在的奧本大學),1970年他成為蒙特瓦羅大學的生物學教授,直到他1990年退休。他的回憶錄《老兵:從貝裡琉到衝繩》(With the Old Breed: At Peleliu and Okinawa)是《太平洋》劇本素材之一。
史匹柏和湯姆-漢克斯的二戰作品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同時強調以士兵個人視角來審視和體驗戰爭,觀眾總是能身臨其境,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而二戰太平洋戰區由於日本的負隅頑抗和武士道精神,在日軍失去海空權的島嶼爭奪戰中,日美雙方短兵相接,可以說是二戰期間最殘酷的戰區,戰爭對人性的摧殘在這時表現更加徹底。
《血戰太平洋》的開場戲即是二戰中最慘烈的瓜達卡納爾島之戰(Guadalcanal),佔了前面的2集半篇幅,第4集是格洛斯特角(Cape Gloucester)登陸戰,第5-7集是慘烈的貝裡琉島(Peleliu)爭奪戰,第8集是硫磺島之戰,第9集是衝繩島戰役,第10集是日本投降及之後。
總體來看,劇組的編導和演員對能參與其中都有一份使命感和榮譽感,有些東西不是金錢可以衡量,拍攝過程中,有退役老兵參觀過片場,也參加過首映紀念儀式。另外,3月11日,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在白宮的家庭劇院與史匹柏以及湯姆-漢克斯等劇組成員一起提前觀看了該劇,同時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