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支付寶就已經佔據了中國行動支付54%的市場份額,而微信支付則是37%,剩下的不到10%留給其它家去分割。
在中國行動支付市場上,就連年初進入中國的蘋果Apple Pay也沒有辦法擠進前十,非常慘澹,整個中國行動支付市場呈現出寡頭格局。
在這種競爭格局之下,中國行動支付水平進展飛速,在一線城市,基本上已經做到了無現金社會的雛形。而在二三線城市,行動支付的普及度也在不斷增加,如今在中國,上到上海深圳等大都市,下到農村小店都可以通過二維碼來進行交易。
由此可見,中國行動支付水平是如何讓日本網友都感到震驚了,的確是差距太大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日本,作為一個發達國家,日本為什麼行動支付水平如此低下呢?
實際上,這一方面是因為受限於法律法規等因素,並沒有出現諸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能夠實時從銀行帳戶直接劃帳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另一方面,日本的「卡文化」根深蒂固,不管是辦什麼事請,都喜歡用卡。
就拿日本的交通卡suica來說,它的意義範疇就已經不僅僅是交通卡,更像是一卡通,在交通、零售、服務、酒店、超市等領域都可以用上,做到一卡支付。
所以這樣看下來,有沒有行動支付也並非有很大的關係了。
如果說日本的因為國情和文化影響,那麼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在金融和科技領域都是全球領頭羊角色的美國,為什麼行動支付市場也遠遠弱後與中國呢?
根據數據顯示,美國行動支付市場僅為1120億美元,才堪堪到中國的1/50。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實也和「卡」有關,更嚴格的來說是和信用體系有關係。
在美國,人們都已經習慣了刷信用卡生活,信用卡的普及度遠遠超過中國。美國的這種信用消費體系一度深深影響著中國,就拿蘋果Apple Pay為例,習慣了刷信用卡的美國人民,使用行動支付並不能得到很大的體驗升級。
對於他們來說,從口袋中拿出一張信用卡來刷和拿出手機來刷並沒有很大的區別。
當然,之所以會這樣,也是因為美國信用卡普及程度很高,以及國家整體經濟發達,基本上在什麼地方都有刷卡機的存在。
而在中國,信用卡僅僅在大型超市、專賣店、4S店等地方可以使用,普及度遠遠不夠。
因此,美國行動支付市場遠遠落後於中國,哪怕是Apple Pay在美國市場已經慢慢普及也沒用。
有時間也很感到慶幸,根據前瞻研究院分析,中國之所以能夠迅速打開行動支付市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落後」的緣故,有後發優勢。
因為中國沒有根深牢固的信用卡文化,也沒有日本的那種卡文化,所以中國可以直接從現金支付階段跳躍至行動支付階段。
這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莫大的諷刺,網際網路時代下,承如馬雲說的那樣,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