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年歷史的印記重疊,走過漫長歲月的大田世居,記載著這座城市曾經的過往,承載著千千萬萬客家人的鄉愁和回憶。
日前,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已完成初評。其中,龍崗區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獲評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25個典型案例之一,成為全深圳僅2個入圍案例之一。
龍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區,至今留存著眾多的客家古建築,隨著歷史的變遷,最初的主人們早已經搬離。鱗次的石階,斑駁的城牆,它們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隔已遠。
如何活化文物古蹟,讓文物「說話」、歷史 「說話」、讓文化「說話」?
事實上,龍崗區早在2016就開始了一條探索之路:在歷史文物建築上打造博物館。在大田世居的古蹟活化上,龍崗推廣「政府指導、市場化運營、多元合作」的模式,在社會力量的參與下,曾經沉寂的古建築搖身一變成融合高科技互動展示的博物館,將其打造成了一個社會力量參與古文物活化共建共享的樣本。
古樸與時尚並存,客家古建築舊貌換新顏
行走在大田世居,仿佛穿越回數百年前的客家民居。巷子兩邊林立獨具特色的老樓,斑駁古牆似乎訴說著永不衰敗的人文故事。
大田世居是深圳地區較為典型的大型城堡式客家圍龍屋,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寶龍街道。建於清朝道光年間(1825年),距今近200年,佔地1.1萬平方米,融合了廣府風格和潮州建築特色。
每一個圍屋,都有一段故事,都懷一份情感。據記載,大田世居由江西江州義門陳氏其中一支遷居龍崗後所建。相傳陳氏始祖最早源於河南潁河一帶,隨客家大遷徙至江西九江後,其中一支遷往福建寧化石壁,再遷梅州興寧,清康熙年間,解除「禁海令」後,大田陳氏一世祖陳元章遷至龍崗,承傳經營祖業源盛商號,從事酒水、米業生意。
憑藉著誠信、勤勞的精神,陳氏父子生意越做越大,良田甚廣,富甲一方。積累了一定財富後,大田始祖元章公之三子聯光公花費數十年,費心勞力,於清朝道光五年建成大田世居。現今大田世居所在的陳源盛村、源盛路,名稱即來源於源盛商號。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從70年代開始,已有大田世居的居民陸續搬離出來,或出國或到附近起蓋瓦房,到1993年,大田世居全部搬離,由於長期無人居住,圍屋年久失修,坍塌破損嚴重,雜草叢生。
直到2016年,在龍崗區的推動下,大田世居開始了改頭換面之旅。那年,大田世居被確定為未定級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點。2018年,龍崗區投入4000萬元,實施大田世居修繕工程,於2019年完成驗收。同年4月,由寶龍街道開展施工招標工作。2020年1月,寶龍街道辦事處經過多輪公開遴選,最終確定由深圳市智慧文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為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項目運營單位。
「客家人過去主要以農耕為主,而木頭是農耕文明的傳統器物,在具有兩百年歷史的客家古建築裡建造木作博物館,實際上是依託小客家圍屋,承載大客家文化。」深圳市智慧文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餘伍林介紹。
圍繞農耕文明的內核,在延續大田世居自有歷史人文的基礎上,一個新型木作博物館在原址上應運而生。融合高科技的互動展示,提供了現代人一個與過去文明交流對話的渠道。濃厚的人文歷史和現代文明,碰撞出一個更具文化味道的現代「大田世居」。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探索文物活化新方法
「這次算是來對了,沒想到大田世居木作博物館這麼有趣,小朋友一來到就被博物館的卡通形象所吸引,還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木勺,
一呆就是一個下午,還不肯回家。」帶孩子參觀大田世居的一位遊客說。
7月4日,沉寂近30年,寄託著無數遊子鄉愁之地大田世居迎來了它新的使命,由政府主導、社會化運營的全國首個創新型體驗式木作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歷史古建築的活化利用的過程中,社會力量沒有缺席。龍崗區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共建共享,創新業態選擇和管理模式,進行接地氣的操作性指導,防止監管缺位或者監管越位。
2019年,龍崗區出臺了《龍崗區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管理辦法》和《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活化利用實施細則》,將文物活化利用項目分為「政府主導型」「城市更新型」「自主利用型」。而大田世居則率先採取「政府主導型」的方式,由政府出資修繕文物主體,引入社會資本統租運營,探索文物古蹟社會化活化利用的新方法。
最終參與運營的深圳市智慧文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確定了規劃思路:大田世居以匠作博物館為引領,以打造服務片區的公共文化平臺為目標,整合國內外優秀匠作文化、非遺文創資源,發揮深圳創新型國際窗口城市優勢,打造集文博展示、手作體驗、非遺文創、藝術生活於一體的文博綜合體。
如何將這些保留著客家文化的歷史古建築和現代人的生活發生連接,讓它們重新回歸歷史舞臺?龍崗區在保護的基礎上,將歷史古建築進行修繕和創新利用,賦予其自我的造血功能,讓它在合理的利用中獲得新的生命。
在整個博物館的空間設計中,項目運營方依舊遵循「求新」的原則,打破傳統博物館的刻板印象,採用清新的木色搭配白色、灰色,配色上的突破不僅是為了與其他博物館區分開,更重要的是考慮到大田圍屋建築結構本身比較壓抑低矮,通透感不強。
最令筆者驚豔的,要屬圍屋中精美的木雕、壁畫。作於雕梁下的壁畫,生動地呈現出古人的生活圖景,線條流暢,神態有趣,把那份靈動與悠然定格至今。一百多年來,這些木雕、壁畫裝飾著陳氏族人的生活,過往的記憶,滲透到每一個塵封的角落。
「把大田世居租賃給政府,是對大田世居整體開發與保護最好的方式,也是唯一的出路。」源盛陳氏後人、大田世居客家文化中心秘書長陳小鋒說:「對於祖先留下來的具有紀念性的大田世居,是大田世居一脈相承的見證,我們只想保護好祖輩留下來的房子,守住根基。」
打造「動態」的博物館,設計原創卡通IP
全國首個創新型體驗式木作博物館、深圳首個政府主導型文物古建築保護與活化利用示範項目、首個匠作文化產業聚集高地/孵化器、首個農工研學一站式親子體驗園區......如今的大田世居更多地被貼上了現代化的標籤。
據悉,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通過融合智慧科技與傳統匠作,計劃打造成集文博展示、非遺文創、手作體驗、親子教育、農耕體驗、藝術生活於一體的文博+文創+田園綜合體,承載區域公共文化活動、文創辦公等功能,為轄區居民和入駐企業提供全新的人文體驗和產業發展空間。
歷史古建築擁有古雅的造型,如果還能嵌入現代生活,為大眾所用,它的生命才算真正得到延續。這背後,也是博物館定位及運營理念的深度變革。
就拿大田世居木作博物館第四展廳來說,該展廳設置了多媒體傳習室,孩子們只要觸碰牆上的多媒體設備,天花板上能投影出生動有趣的課程解說,輕鬆接納木作知識和木作文化。
同時,博物館不僅設置了手工木作體驗區,準備了木勺diy製作體驗、榫卯部件拼裝、版畫拓印等項目,還以魯班形象為原型,精心設計出博物館卡通人物莫利特,打造成博物館IP形象。這些IP的存在不僅給沉悶嚴肅的博物館加分添彩不少,並且等運營孵化到成熟時,可作為獨立的文化符號運營。
「我們把這種新型博物館定義為有更多新鮮內容及新鮮形式的有別於傳統博物館的現代博物館。然後再從這個基礎定義上衍生思考,尋找創意點。」項目負責人介紹,它以文化傳承為主,把門檻降低,讓人們與傳統文化建立聯繫,發生互動,產生共鳴。因此這不是靜態的高端產品展示,而是動態的互動交流平臺。」
如果說保護和搶救,重在維繫歷史古建築的生存,如同解決我們的基本溫飽;那麼活化利用,重在使其不再孤芳自賞,融入百姓的生活,發揮其春風化雨的功能,如同我們在解決溫飽之後自然萌生的文化需求,或許這才是所有的文物建築實現歷久彌新的根本之途。
【撰文】黃詩妤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