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文物保護新方式,龍崗如何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

2020-12-19 騰訊網

百餘年歷史的印記重疊,走過漫長歲月的大田世居,記載著這座城市曾經的過往,承載著千千萬萬客家人的鄉愁和回憶。

日前,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已完成初評。其中,龍崗區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獲評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25個典型案例之一,成為全深圳僅2個入圍案例之一。

龍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區,至今留存著眾多的客家古建築,隨著歷史的變遷,最初的主人們早已經搬離。鱗次的石階,斑駁的城牆,它們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隔已遠。

如何活化文物古蹟,讓文物「說話」、歷史 「說話」、讓文化「說話」?

事實上,龍崗區早在2016就開始了一條探索之路:在歷史文物建築上打造博物館。在大田世居的古蹟活化上,龍崗推廣「政府指導、市場化運營、多元合作」的模式,在社會力量的參與下,曾經沉寂的古建築搖身一變成融合高科技互動展示的博物館,將其打造成了一個社會力量參與古文物活化共建共享的樣本。

古樸與時尚並存,客家古建築舊貌換新顏

行走在大田世居,仿佛穿越回數百年前的客家民居。巷子兩邊林立獨具特色的老樓,斑駁古牆似乎訴說著永不衰敗的人文故事。

大田世居是深圳地區較為典型的大型城堡式客家圍龍屋,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寶龍街道。建於清朝道光年間(1825年),距今近200年,佔地1.1萬平方米,融合了廣府風格和潮州建築特色。

每一個圍屋,都有一段故事,都懷一份情感。據記載,大田世居由江西江州義門陳氏其中一支遷居龍崗後所建。相傳陳氏始祖最早源於河南潁河一帶,隨客家大遷徙至江西九江後,其中一支遷往福建寧化石壁,再遷梅州興寧,清康熙年間,解除「禁海令」後,大田陳氏一世祖陳元章遷至龍崗,承傳經營祖業源盛商號,從事酒水、米業生意。

憑藉著誠信、勤勞的精神,陳氏父子生意越做越大,良田甚廣,富甲一方。積累了一定財富後,大田始祖元章公之三子聯光公花費數十年,費心勞力,於清朝道光五年建成大田世居。現今大田世居所在的陳源盛村、源盛路,名稱即來源於源盛商號。

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從70年代開始,已有大田世居的居民陸續搬離出來,或出國或到附近起蓋瓦房,到1993年,大田世居全部搬離,由於長期無人居住,圍屋年久失修,坍塌破損嚴重,雜草叢生。

直到2016年,在龍崗區的推動下,大田世居開始了改頭換面之旅。那年,大田世居被確定為未定級文物建築活化利用點。2018年,龍崗區投入4000萬元,實施大田世居修繕工程,於2019年完成驗收。同年4月,由寶龍街道開展施工招標工作。2020年1月,寶龍街道辦事處經過多輪公開遴選,最終確定由深圳市智慧文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作為為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項目運營單位。

「客家人過去主要以農耕為主,而木頭是農耕文明的傳統器物,在具有兩百年歷史的客家古建築裡建造木作博物館,實際上是依託小客家圍屋,承載大客家文化。」深圳市智慧文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餘伍林介紹。

圍繞農耕文明的內核,在延續大田世居自有歷史人文的基礎上,一個新型木作博物館在原址上應運而生。融合高科技的互動展示,提供了現代人一個與過去文明交流對話的渠道。濃厚的人文歷史和現代文明,碰撞出一個更具文化味道的現代「大田世居」。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探索文物活化新方法

「這次算是來對了,沒想到大田世居木作博物館這麼有趣,小朋友一來到就被博物館的卡通形象所吸引,還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木勺,

一呆就是一個下午,還不肯回家。」帶孩子參觀大田世居的一位遊客說。

7月4日,沉寂近30年,寄託著無數遊子鄉愁之地大田世居迎來了它新的使命,由政府主導、社會化運營的全國首個創新型體驗式木作博物館正式開門迎客。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歷史古建築的活化利用的過程中,社會力量沒有缺席。龍崗區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共建共享,創新業態選擇和管理模式,進行接地氣的操作性指導,防止監管缺位或者監管越位。

2019年,龍崗區出臺了《龍崗區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管理辦法》和《龍崗區不可移動文物活化利用實施細則》,將文物活化利用項目分為「政府主導型」「城市更新型」「自主利用型」。而大田世居則率先採取「政府主導型」的方式,由政府出資修繕文物主體,引入社會資本統租運營,探索文物古蹟社會化活化利用的新方法。

最終參與運營的深圳市智慧文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確定了規劃思路:大田世居以匠作博物館為引領,以打造服務片區的公共文化平臺為目標,整合國內外優秀匠作文化、非遺文創資源,發揮深圳創新型國際窗口城市優勢,打造集文博展示、手作體驗、非遺文創、藝術生活於一體的文博綜合體。

如何將這些保留著客家文化的歷史古建築和現代人的生活發生連接,讓它們重新回歸歷史舞臺?龍崗區在保護的基礎上,將歷史古建築進行修繕和創新利用,賦予其自我的造血功能,讓它在合理的利用中獲得新的生命。

在整個博物館的空間設計中,項目運營方依舊遵循「求新」的原則,打破傳統博物館的刻板印象,採用清新的木色搭配白色、灰色,配色上的突破不僅是為了與其他博物館區分開,更重要的是考慮到大田圍屋建築結構本身比較壓抑低矮,通透感不強。

最令筆者驚豔的,要屬圍屋中精美的木雕、壁畫。作於雕梁下的壁畫,生動地呈現出古人的生活圖景,線條流暢,神態有趣,把那份靈動與悠然定格至今。一百多年來,這些木雕、壁畫裝飾著陳氏族人的生活,過往的記憶,滲透到每一個塵封的角落。

「把大田世居租賃給政府,是對大田世居整體開發與保護最好的方式,也是唯一的出路。」源盛陳氏後人、大田世居客家文化中心秘書長陳小鋒說:「對於祖先留下來的具有紀念性的大田世居,是大田世居一脈相承的見證,我們只想保護好祖輩留下來的房子,守住根基。」

打造「動態」的博物館,設計原創卡通IP

全國首個創新型體驗式木作博物館、深圳首個政府主導型文物古建築保護與活化利用示範項目、首個匠作文化產業聚集高地/孵化器、首個農工研學一站式親子體驗園區......如今的大田世居更多地被貼上了現代化的標籤。

據悉,大田世居暨大田匠作文化村通過融合智慧科技與傳統匠作,計劃打造成集文博展示、非遺文創、手作體驗、親子教育、農耕體驗、藝術生活於一體的文博+文創+田園綜合體,承載區域公共文化活動、文創辦公等功能,為轄區居民和入駐企業提供全新的人文體驗和產業發展空間。

歷史古建築擁有古雅的造型,如果還能嵌入現代生活,為大眾所用,它的生命才算真正得到延續。這背後,也是博物館定位及運營理念的深度變革。

就拿大田世居木作博物館第四展廳來說,該展廳設置了多媒體傳習室,孩子們只要觸碰牆上的多媒體設備,天花板上能投影出生動有趣的課程解說,輕鬆接納木作知識和木作文化。

同時,博物館不僅設置了手工木作體驗區,準備了木勺diy製作體驗、榫卯部件拼裝、版畫拓印等項目,還以魯班形象為原型,精心設計出博物館卡通人物莫利特,打造成博物館IP形象。這些IP的存在不僅給沉悶嚴肅的博物館加分添彩不少,並且等運營孵化到成熟時,可作為獨立的文化符號運營。

「我們把這種新型博物館定義為有更多新鮮內容及新鮮形式的有別於傳統博物館的現代博物館。然後再從這個基礎定義上衍生思考,尋找創意點。」項目負責人介紹,它以文化傳承為主,把門檻降低,讓人們與傳統文化建立聯繫,發生互動,產生共鳴。因此這不是靜態的高端產品展示,而是動態的互動交流平臺。」

如果說保護和搶救,重在維繫歷史古建築的生存,如同解決我們的基本溫飽;那麼活化利用,重在使其不再孤芳自賞,融入百姓的生活,發揮其春風化雨的功能,如同我們在解決溫飽之後自然萌生的文化需求,或許這才是所有的文物建築實現歷久彌新的根本之途。

【撰文】黃詩妤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打開文物保護新方式,龍崗如何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
    龍崗是深圳最大的客家聚居區,至今留存著眾多的客家古建築,隨著歷史的變遷,最初的主人們早已經搬離。鱗次的石階,斑駁的城牆,它們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隔已遠。如何活化文物古蹟,讓文物「說話」、歷史 「說話」、讓文化「說話」?事實上,龍崗區早在2016就開始了一條探索之路:在歷史文物建築上打造博物館。
  • 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說話 讓文化說話——李尚鴻女士《山西考古那些...
    書中,我們可以深度聆聽「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山西故事。這些故事,既深挖了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背後的故事,展示了山西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契合了山西當今加快轉型發展的時代要求,為山西打造「太行、黃河、長城」三大旅遊品牌提供了人文學術支撐,更為海內外人士通過走進山西的方式深度華夏文明的直根提供了基礎性的原始文案。書的作者叫李尚鴻。
  • 這裡的文物會「說話」——永城首家歷史文物陳列館開館
    近日,永城首家歷史文物陳列館——苗橋鎮歷史文物陳列館正式開館,標誌著苗橋文化更上一個新臺階。
  • 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故宮國藏酒「冰鑑缶」面世冰鑑缶 —— 一個源於三千年前精美的青銅禮器,它帶有千年的歷史沉澱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從外到內在無不彰顯出它經久的藝術魅力。為了重現了它往昔的光輝,由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故宮」酒文化研究會監製——「故宮國藏酒 · 賀紫禁城六百年冰鑑缶,這是獻給紫禁城建成六百年一份特殊的禮物」。
  • 專訪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
    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陝西西安調研,他當時強調:「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坐擁豐富的資源,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對於陝西這個文物大省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去年一次座談會上,陝西省文物局提出舉辦廉潔文物展的初步想法,陝西省紀委監委、陝西歷史博物館一拍即合,研究決定由陝西省紀委監委、陝西省文物局主辦,陝西歷史博物館承辦,舉辦「秦風頌廉——陝西廉政文物展」,並將其作為陝西廉政文化精品建設的重要內容。
  • 建業集團|「我家住在黃河邊」文物篇,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說話!
    看黃河文明重現,聽歷史再次迴響。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看沿黃九省文物齊發聲,唱響黃河讚歌!
  • 讓文物說話:古道情長——杉木籠
    做好文物保護,講好文物故事。近期,我們開設「講好文保小故事,讓文物說話」的專欄。帶您走進隴川文物,一起聆聽歷史的聲音,在這些歷經滄桑的文物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且聽細細道來。古道上的馬幫把漢地的茶和土蕃的馬、騾、羊毛、羊牛皮、麝香、藥材等互換,運輸方式是人趕著馬在高山峽谷中跋涉。茶馬古道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西藏、青海和甘肅等地,以茶文化為其獨特的個性在亞洲文明的傳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茶馬古道還是民族融合與和諧之道、佛教傳播之道、城鎮發展之道、馬幫精神之路。和其他文明古道不同,茶馬古道2000年以來延續至今,並且還將繼續延續下去。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原標題: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因為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鄭同修說。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在他看來,一件文物就是一大串故事,博物館的宣傳教育不在於文物的堆砌,而是要發掘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 文物本身不會說話 需要有人講出故事「眼前的這個車馬坑,來自高青陳莊西周城址,馬的擺放姿勢特殊,又有牛角,很可能與祭祀有關。」
  • 這裡的文物會「說話」——永城首家歷史文物陳列館開館
    近日,永城首家歷史文物陳列館——苗橋鎮歷史文物陳列館正式開館,標誌著苗橋文化更上一個新臺階。
  • 探秘:良渚博物院如何讓五千年文物「說話」?
    展覽力求創新陳列理念、合理運用先進的展示方法和手段,努力實現傳播方式多元化,將博物館傳統展示與數位化展示等手段相結合,合理使用大型油畫、場景復原、數字多媒體及3D列印等新技術,加強觀眾在實體文物中參觀的感受,有效擴展了博物院的有限展示空間。
  • 故宮文物會「說話」?3D全景展館逛起來!
    內蒙古博物院「流動數字博物館」採用觸控螢幕技術和AR增強現實技術,使用文字、聲音、圖片、視頻及三維數字模型等方式全方位、立體性地展現館藏珍貴文物,讓偏遠地區的觀眾也能近距離欣賞文物。「讓文物活起來」,成為越來越多博物館、陳列館辦展的中心理念,也是展館一直探索的主要方向。
  • 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600...
    近日,由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故宮)酒文化研究會監製——故宮國藏酒 「冰鑑缶」面世。作為故宮國藏酒,其外形極富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復刻了具有3000年歷史的青銅禮器——冰鑑缶,在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際,此次特別限量600尊。
  • 習近平談文物保護工作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來到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他強調,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今天,黨建網微平臺整理了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方面的部分重要論述,一起學習。
  • 歷史的回聲|如果文物會說話
    歷史的回聲|打卡•武威市博物館(一)武威既是五涼文化的核心區,又是五涼文化資源的富集區,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書寫了極其輝煌燦爛的篇章。武威市博物館陳列《武威歷史文物展覽》以「河西都會 天馬故鄉」為主題,分為序廳、文明華彩、大漢揚威、五涼古都、盛唐通邑、大夏輔郡、蒙元故路、明清涼州等七個單元,集中展出武威出土的以齊家文化玉器、漢代木雕、隋唐墓志銘、西夏文泥活字佛經、元青花瓷等為代表的各時期文物750餘件。
  • 文物會說話,帶你了解身邊的江津文物,答題贏紅包(一)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蹟,在江津這塊土地上,前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寶貴的財富,今天跟著江津文旅一起去感受下這些珍貴的
  • 讓文物說話 講歷史故事丨臨夏市博物館:讓塵封的「寶貝」活起來
    文物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親歷者、見證者、倖存者,每一件文物都經歷了歷史的風霜雨雪自遠古向我們走來,每一件文物都期待著世人為其揭開塵封已久的秘密、重現其璀璨光彩。文物不是只陳列在玻璃展櫃裡,與人們遙遙相望,可望而不可即,沒有溫度的一件固體展品。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一段或悲昂、或平淡、可追溯、可傾聽的故事。你想聽聽來自幾千年前的聲音麼?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傾聽文物們的那些「故事」,讓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歷史,文物也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
  • 合理利用才是對文物最好的保護
    文物是歷史的記錄者和見證者,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文化。將文物保護好,既是對歷史的敬畏,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如果只是將文物館藏起來、為了保護而保護,讓大量珍貴的文物躺在博物館裡睡大覺,文物的真正價值就無法凸現,更無法將文物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發揚光大。
  • 時間會說話 文物有故事
    原標題:時間會說話 文物有故事/佛山日報記者何志勇攝高明區博物館通過靜態展覽、動態展示方式,讓人們以全新的形式觀高明歷史、賞高明非遺、品高明美食,進一步走近和了解高明的本土文化。重量級館藏:高明出土的西周、漢代陶罐;明代天后宮石獅子等。近期活動:5月18日:高明區博物館藏文物展;6月至7月:博物館館藏文物圖片巡展。
  • 建業集團|「我家住在黃河邊」文物篇,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說話!
    看黃河文明重現,聽歷史再次迴響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看沿黃九省文物齊發聲,唱響黃河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