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碗口粗的廣告牌金屬撐杆被「苗柏」吹彎 中新社發
記者 高萌
中央氣象臺已對其停止編號「苗柏」不會吹到武漢
本報訊(記者黃師師 通訊員陳立立)長江日報記者13日從長江委獲悉,國家防總於6月12日10時啟動防汛防颱風Ⅳ級應急響應。據水雨情預測分析,第2號颱風「苗柏」是今年首個登陸大陸並影響長江流域的颱風,可能對長江流域兩湖地區(洞庭湖、鄱陽湖)南部造成影響。
「苗柏」會否對武漢的防汛形勢帶來影響?市水務部門回復,目前暫未接到氣象和應急部門發布的應急響應。
由於「苗柏」減弱後的熱帶低壓移入江西境內後,強度持續減弱,目前已很難確定其環流中心,中央氣象臺於13日14時對其停止編號。
受「苗柏」影響,12日8時至13日8時,惠州、汕尾、深圳、揭陽等地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省日雨量大於200毫米的站點有9個,大於100毫米的站點有194個,大於50毫米的站點有499個。部分中小河流水位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其中,13日14時,惠州市淡水河超警戒水位0.06米。
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苗柏」是一種鳥的名字,為何用它命名颱風?長江日報記者採訪了知名科普博主浦仁傑,據他介紹,其實颱風名字早已定好,「只是按照順序給它罷了」。
有媒體排出了2017年22個颱風的名字,浦仁傑說,這可能不夠用,根據颱風網統計數據顯示,西北太平洋一年平均生成的颱風大約26個左右。據中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預測,2017年將有11至13個颱風影響中國海域,其中有6至7個颱風登陸中國東南沿海。
颱風共有140個名字輪流用
浦仁傑告訴長江日報記者,每個颱風都有自己的名字,取名是有講究、有規則的。
浦仁傑介紹,對颱風的正式命名始於20世紀初。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並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開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對於突發性的氣象災害颱風來說,數量多,來得快,如果等來了再取名,顯然會來不及。於是,世界氣象組織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按順序循環重複使用。命名表總共140個名字,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國家和地區每個提供10個名字,包括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寮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越南和美國(關島屬於美國,所以美國也屬於受颱風影響的國家)。
雖然提供颱風名字的有14個國家和地區,然而,有權命名颱風的只有日本氣象廳。
浦仁傑解釋,1956年7月1日,根據《氣象業務法》,日本成立了氣象廳,專責日本的氣象觀測、地震、火山及海嘯災害等監測工作。在當時已規定:日本氣象廳同時也負責給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熱帶氣旋編號及命名。在浦仁傑看來,或許是因為當時日本氣象廳觀測水平亞洲領先。
用「溫柔」名字期望傷害能小些
「颱風的命名,多用『溫柔』的名字,通常帶有美好、和平之意,期望它帶來的傷害能小些。」浦仁傑說。
具體而言,每個名字不超過9個字母;容易發音;在各成員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義;不會給各成員帶來任何困難;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選取的名字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可,如有任何一成員反對,這個名稱就不能用作颱風命名。
浦仁傑介紹,14個成員通常喜歡用帶有自己國家特色的東西來命名。比方說,泰國習慣用各種水果來命名颱風;日本習慣用星座;美國通常用人名;中國則常用美麗的傳說或花,如玉兔、悟空、杜鵑等。
還有一些使用了動物、植物、食品等的名稱,如「科羅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種樹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國提供的,意為綠寶石;「伊布都」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意為煙囪或將雨水從屋頂排至水溝的水管。
「雖然命名表是固定的,但也有意外情況發生。」浦仁傑告訴長江日報記者,這就是氣象愛好者通常說的「野孩子」。
他解釋,難免有其他洋區的熱帶氣旋進入西北太平洋,日本氣象廳也要「接納」他們。比如2013年的13號颱風和14號颱風,他們的名字原本應該是康妮和玉兔,但實際上是佩瓦和烏納拉。原因是,這兩個風暴是從中太平洋進入西太平洋的,因此,編號歸於西北太平洋名下。浦仁傑說,因此,雖然我們可以判斷下一個颱風叫什麼名字,但是這並不完全是確定的,「可能會有外來風暴插個隊」。外來風暴名字不計入命名表,他們只能算作「編外人員」。
連結>>>
颱風名字也會被「除名」
一般情況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但遇到特殊情況,「颱風名字也會被『除名』」。
浦仁傑介紹,世界颱風委員會有一個規定,一旦某個颱風對於生命財產造成了特別大的損失,那麼該名字就會從命名表中刪除,空缺的名稱則由原提供國或地區再重新推薦。
「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大家不再想起當時的重大災害和人員傷亡。」浦仁傑舉例,比如說颱風雲娜。「雲娜」,意為「喂,你好」,但據統計,「雲娜」颱風在浙江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81.28億元,它被永久性除名,退出了國際颱風命名序列。
2005年19號颱風名為「龍王」,它一路肆虐,據中國氣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龍王」給受影響地區帶來了強降水,其中福州地區一小時降水量突破了歷史極值,超過了152毫米,這是歷年來颱風影響最嚴重的,給福建造成了74.78億元的經濟損失,導致近百人死亡。於是,國際颱風委員會決定「龍王」從命名表中刪除。這是中國大陸提供的颱風名稱中最先「退役」的一個。頂替「龍王」的是「海葵」。(記者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