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是我國著名的皇家園林,它的興建要從雍正當皇子的時候說起。
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在暢春園附近賜給雍正一塊地,讓他建造自己的花園,這就是後來的圓明園。在雍正的監督下,同年的十一月,圓明園已經初具規模。並且邀請剛剛從熱河狩獵回來的康熙來參觀。在康熙四十八年,圓明園主體已經完工。康熙皇帝御提匾額「圓明園」三個字,懸掛在圓明園殿門。
關於圓明園這三個字的含義,雍正皇帝登基後曾解釋「圓明」二字取自儒家經典《中庸》:「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 翻譯過來就是,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時中指立身行事要合乎時宜,沒有過與不及。這是康熙皇帝對後人的鼓勵與期望。另外雍正在還是皇子時,信奉佛教,號稱「圓明居士」。於是圓明二字也成了雍正皇帝的政治思想和理念。
在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寫過一本《雍邸集》。從裡面《園景十二詠》中可以看出,當時圓明園一共有十二景,經過後來不斷添建翻修,在乾隆九年,達到圓明園四十景。並且由沈源、唐代繪畫,乾隆題詩,工部尚書汪由敦負責抄錄。四人合作完成絹本彩繪《圓明園四十景圖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