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文化的逐漸共通融合,我們對別的國家也開始慢慢熟悉。
同處亞洲的鄰國日本,它的文化也受到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好奇和喜愛。
那麼,日本這個國家都有些什麼不同之處呢?讓我來帶你走近它,了解它。
今天,就來講一講日本都有哪些有趣的「別稱」。
邪馬臺
說起這個稱呼,不得不提到日本第一位女首領——卑彌呼。公元二三八年,卑彌呼派遣使者難升米朝見魏帝曹睿。而當時的日本,並沒有「日本」這個稱呼,使者稱自己的國家為大和。
「大和」在日語中的發音是「やまと」(Yamato)。
當時的對話大概是這樣的:
使者:「YAMATO」。
中國人:「邪馬臺」?
於是邪馬臺這個稱呼便被記錄流傳了下來,寫進了《三國志》中。
東瀛
東瀛這個稱呼,說起來還頗有點傳奇色彩。
中國戰國時期即有傳說,在大海的東邊有三座神山:蓬萊、瀛洲和方丈。
由此可知,瀛是海島、還對岸或海中的陸地(洲)的意思。日本在中國的東邊,在海的東邊,所以稱之為東瀛。
這是源於齊國的民間傳說,據考證可能是由於海市蜃樓的原因。
後來有中國的漁民或者商船,真的發現了在大海的東邊有日本列島,便誤以為是傳說中的神山之一的「瀛洲」,於是就把日本叫瀛洲了。
這個稱呼多被中國古代文人使用。
扶桑
同樣被古代文人使用較多的稱呼,就是「扶桑」。
但關於扶桑這個稱呼到底代表的是日本還是墨西哥,歷史上卻存在頗多爭議,直至今日也沒有統一的說法。
《梁書·諸夷傳·扶桑國》記載:「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裡,地在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此書中,扶桑是一個地理位置的象徵。
扶桑到底指代日本還是墨西哥,史學家各執一詞。
但在文學作品中,大多用來指代日本。近現代漢語中,也多指代日本。
宋朝王安石《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飄然欲作乘桴計,一到扶桑恨未能。」
元朝王冕《送頤上人歸日本》詩:「上人住近扶桑國,我家亦在蓬萊丘。」
魯迅《集外集拾遺·〈送增田涉君歸國〉詩》:「扶桑正是秋光好,楓葉如丹照嫩寒。」
島國
說起這個別稱,大家應該是不會陌生,並且也非常好理解。
日本地理環境就是一個島嶼,所以別稱是島國。
同樣被稱為島國的,還有英國。
霓虹
霓虹國,許多人很難與日本聯繫在一起,想都沒想過日本還有「霓虹國」這個稱號。
這是取自日本讀音的稱呼,因為「日本」在日語中讀音「にほん」(Nihon),與霓虹相似。
因此大家為了方便,網上的許多網友就用霓虹國來代替日本。
櫻花國
說起櫻花,大家都能想到日本。每年也有數不盡的遊客在櫻花季來到日本賞櫻。
因此,日本的櫻花世界聞名,大家也稱日本為「櫻花國」。
甚至親切地稱呼日本妹子「櫻花妹」。
十一區
若說地理位置,日本應該是在東九區,那為什麼會有網友稱呼日本是「十一區」呢?
難道是因為他們的地理都一團糟嗎?
倒也不是。
在動漫《反叛的魯魯修》中,它被不列顛帝國侵略而亡國,成為由不列顛帝國直接操控的第11區(Area 11),「十一區」的代稱也就廣為流傳了起來。
這些有趣的日本別稱,你都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