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衢州8月15日電 題:浙江開化築夢國家公園 美麗環境巧變美麗經濟
見習記者 吳雨辰
青山翠綠、雲霧繚繞,穿村而過的小河溪水潺潺、清澈見底,成群的石斑魚在水中遊來遊去,這是浙江開化縣最北端的龍門村如今的景象。「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人居環境,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鄉村旅遊的興起,也讓村民的腰包「鼓」了不少。
這樣的場景,在三年前,龍門村民是完全不敢想像的。三年前,龍門村還是浙江省低收入農戶集中村,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出門務工和採伐木頭。「我以前在外地當保姆,很辛苦,還賺不了幾個錢,現在,我在家裡就可以輕鬆賺錢。我家現在20個床位天天客滿,每個月都可以賺2萬多元了,淨利也有6000元左右。」龍門村村民柴蘇女說。
這是開化「親水」經濟的一個縮影,也是打造開化國家公園之後,將美麗環境轉化為美麗經濟的具體成效。在2013年提出打造開化國家公園之後,開化著力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全域景區,重點發展鄉村休閒旅遊,不僅保護了錢江源頭的青山綠水,也將生態環境轉變為了實實在在的經濟,使老百姓致富增收。
「近期我們的目標是要達到全域的公園化、景區化、生態化。生態化要求兩點,一是經濟要轉化為生態,二是生態要轉變為經濟,成為一種互換的模式。」開化縣委書記鮑秀英說。
治理與關停並舉 構建母親河綠色生態屏障
開化縣是浙江省的母親河錢塘江水系的源頭,是浙江的一道綠色生態屏障,承擔著將一江清水送下遊的責任。
據開化縣治水辦工作人員介紹,2014年,浙江省治水打響了首仗,而開化早在2013年,便開始全民動員治水。針對255個行政村,開化專門設計了不同的治理規劃,對3條垃圾河、5條黑臭河制定了「一河一策」的治理規劃,在浙江省內率先消滅了黑臭河,成為全省第一批「清三河」達標縣。
在治水過程中,開化還通過引進專業治水技術和科研機構,加速治水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等,開化以科技支撐促「五水共治」,在浙江省首創6種科技模式治汙水並實現全覆蓋。
對於生活垃圾的處理,開化在浙江第一個使用現代新科學技術生化處理生活垃圾,利用微生物降解生活垃圾。將培養出的微生物液對垃圾處理廠的垃圾進行噴淋,3至5分鐘就能除臭,垃圾也隨之慢慢分解。據了解,採用該技術後,開化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3年能降解30萬噸垃圾。
除了在治理上狠下工夫,對於汙染企業的關停,開化也沒有落下。
從去年到今年6月份,開化關停68家企業,其中包括當地拳頭產業的17家光伏企業,這給當地政府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今年2月,浙江正式給包括開化在內的26個欠發達縣「摘帽」,不再考核GDP總量,轉而著力考核生態保護、居民增收等。到了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還將根據這26個縣的經濟發展速度、發展質量、民生保障、生態環保等進行綜合排名。對工作表現較好的縣予以財政獎勵,對經濟發展仍然沒有起色的縣,將至少罰減10%的補助資金。
GDP考核的取消並不意味著發展壓力的降低,但卻給地方保護生態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為了國家公園這個大環境,我們一時的確付出很多。這麼多家企業的關停給我帶來的壓力是巨大的,不但GDP少了,要騰籠換鳥,新的企業也進駐不了,存量和增量之間會有一個空隙期。但是省委省政府給了我們一顆不考核GDP的定心丸,我們才有了這麼一個調整的空間。」鮑秀英說。
開化的苦心沒有白費。據開化縣環保局提供的數據顯示,1-5月該縣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優良率為99.3%,同比增加10.9個百分點,穩居浙江省第一;出境水Ⅰ類、Ⅱ類水質以上佔100%,同比增加6.82個百分點,成功實現了「錢江源頭藍」。
美麗環境帶來美麗經濟 生態讓百姓收穫真金白銀
伴隨開化河流水源日漸清澈,除了對當地生活環境的改善,還帶來了另一個「驚喜」。通過治水育景、治水美村、治水轉型,催生了一批民宿產業、鄉村旅遊等「親水」經濟。
以龍門村為例,過去該村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務工和伐木,產業單一,收入不高。2012年該村農民人均收入僅4115元,在開化255個行政村中排倒數第五,是浙江省低收入農戶集中村。
2014年,乘著「五水共治」的東風,龍門村投入600多萬元資金用於治水,大大提升生活垃圾和汙水處理能力。
據開化五水共治辦公室工作人員汪東福介紹,該村自2014年以來,共拆除露天廁所169個、簡易豬欄78個,建成汙水集中處理池3個,修築生態防洪堤1000多米、堰壩6座。還開展河道疏浚,在溪中建起了遊步道。
治水讓龍門村重新變得清澈秀麗,來自各地的遊客也越來越多地慕名前來。如今,龍門村的村民依靠著好山好水,紛紛轉向了鄉村休閒旅遊業,享受著生態帶來的「真金白銀」。
2014年,該村在短短半年中開辦了19家客棧,全年接待遊客5萬餘人次,是上年同期的30餘倍,民宿經濟得到蓬勃發展。
「開化以前幾乎沒什麼旅遊。去年開始到今年,新增6家賓館、8000多張農村民宿床位,實現了盈利。」鮑秀英說。
據了解,得益於美麗環境帶來的美麗經濟,今年1-6月,開化共接待國內旅遊人次304.7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9.12億元,與2013年同期相比增長53.84%、56.98%。旅遊業投資9.2億元,同比增長95.7%;三產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9%,佔GDP比重50.2%,首次達到全縣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
文創元素為旅遊添磚加瓦 讓開化「處處是景點」
在開化服務業的突飛猛進中,旅遊業的迸發是其中關鍵。以前開化酒店裡叫得上名的只有一個開化大酒店,還時常空餘,現在該縣民宿床位已經增加到8500個,仍經常爆滿。
對於這樣的變化,新青年旅行社的總經理陳國一深有體會。
「這兩年接到外地來開化的團和散客越來越多,幾乎每半年就增加一倍。」陳國一告訴記者,今年整個暑假他都在快樂的忙碌著,即便依託便捷的網際網路平臺,每天接單、排團的時間還是很緊湊。
重點景區遊客數量的增長和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使開化的旅遊業發展迅猛,上半年開化縣旅遊業產值增長高達95.7%,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
隨著國家公園的建設,如今縣域「處處是景點」的雛形已漸漸呈現。根宮佛國文化旅遊區成功晉級國家5A級景區,古田山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長虹鄉的臺回山,姚家源村水上樂園,音坑鄉下淤村愛情主題公園……各式各樣的景點如雨後春筍般凸顯出來。
在景點密布的背後,開化還將更多的文化和創意元素融入旅遊當中,延長當地的產業鏈,進一步刺激旅遊發展。
這幾年,開化縣長虹鄉臺回山,因「江南小布達拉宮」的名聲越來越被人熟知。每年春季,層層梯田上的油菜花美如畫卷,總能吸引大批遊客前來,農家樂生意也十分火爆。
但受花期影響,當地旅遊業的周期性也十分明顯,往往旺季只有短暫的一個月。
但是,這一局面正在逐漸被打破。去年4月收完油菜,村集體統一流轉村民的土地種植向日葵,到了盛夏之時,連成花海的向日葵一點不比油菜花遜色。今年6月,村裡的梯田上種上了彩色水稻,就連梯田的斜坡面也種上了彼岸花,不同顏色水稻組成的圖案更是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看。
如今,春季梯田賞花遊,夏季親水避暑遊,秋季秋採秋收遊,冬季探古民俗遊,這是長虹鄉鄉村旅遊「四季歌」,每一季打造不同的生態風景,也讓臺回山的人氣越來越旺。
除此之外,世界地擲球錦標賽、全國男子舉重錦標賽的落戶,全國首家未來音全息館開館,開化紙的研發,各種影視公司的成立,都將各種傳統和現代文化帶到了這座山城,讓它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
「近期我們的目標是要達到全域的公園化、景區化、生態化。生態化要求兩點,一是經濟要轉化為生態,二是生態要轉變為經濟,成為一種互換的模式。」開化縣委書記鮑秀英認為,到2025年,要將開化打造成一個自然的開化、人文的開化、休閒的開化、美麗的開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