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解析腫瘤染色體外DNA的環狀結構與功能

2020-12-21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早期研究認為腫瘤中大量擴增的原癌基因存在於染色體上。2017年,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在Nature雜誌上指出,它們是以染色體外DNA(extrachromosomal DNA,ecDNA)的形式存在的,但ecDNA的結構和功能一直缺乏直接的證據。

  2019年11月21日,Paul Mischel教授團隊再次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ircular ecDNA promotes accessible chromatin and high oncogene expression」的文章,該研究首次解析了ecDNA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團隊利用超微結構電子顯微鏡、遠程光學作圖、全基因組測序、計算機分析等技術闡述了ecDNA的四大特點。一是環狀結構。研究團隊首先結合二代全基因組測序和光學匹配(optical mapping),從序列的角度發現,擴增出來的ecDNA形成了環狀結構。進一步使用影像學的方法,包括掃描電鏡、透射電鏡、3D結構照明顯微鏡等方法,獲得了環狀DNA的清晰圖片證據,最終證實了腫瘤中的ecDNA確實是環狀的。二是大量表達癌基因。研究團隊發現ecDNA攜帶的基因是癌症基因組中表達最高的基因之一,ecDNA編碼的癌基因表達量位居癌基因組前1%。三是高度開放的染色質。研究團隊使用了ChIP-seq和免疫螢光技術,證實了ecDNA同樣具有染色質結構,由核小體單元構成,同時也證實ecDNA含有增強子與啟動子的組蛋白修飾(H3K4me1/3,H3K27ac),但卻缺乏抑制性組蛋白修飾,如H3K9me3與H3K27me3。通過ATAC-seq,MNase-seq,以及ATAC-see,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ecDNA的染色質是高度開放的,進一步解釋了為何ecDNA上的癌基因能夠大量表達。四是ecDNA的環狀結構可介導超遠距離相互作用。研究團隊使用染色質構象捕獲及測序技術,PLAC-seq(或者叫Hi-ChIP,一種信息簡併的Hi-C技術)和4C-seq,以及CTCF與SMC3的ChIP-seq,證實了ecDNA染色質也能形成三維結構,並且存在拓撲相關結構域。同時,由於ecDNA形成了環狀結構,遠處的DNA元件,就被帶到了近處,從而實現了超遠距離的相互作用。而這種超遠距離的相互作用,還可能形成了新的基因調控迴路。

相關焦點

  • 環狀RNA/DNA研究新進展!
    染色體外環狀DNA(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s,eccDNAs)產生於染色體上的序列,在起源上有較高的異質性,可以影響細胞生命活動,促進腫瘤細胞演進和適應性進化,是腫瘤的重要基因組特徵。然而,對於染色體外環狀DNA的結構、組成和全基因組頻率仍然缺乏較為廣泛而深入的研究。
  • 繪製出首張兒童癌症環狀DNA圖譜 染色體外環狀DNA...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夏洛蒂—洪堡大學和柏林自由大學附屬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或會促進兒童癌症的發生,文章中,研究人員繪製出了首個兒童癌症環狀DNA精細化圖譜,有望揭示兒童患癌的原因並開發新型的治療策略。
  • Nature Genetics: 染色體外環狀DNA驅動神經母細胞瘤癌基因重構
    凱特林癌症中心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 drives oncogenic genome remodeling in neuroblastoma」的文章,發現染色體外環狀DNA驅動神經母細胞瘤癌基因重構。
  • 環狀DNA測序又有新工具
    但是,一直以來,人們對於環狀DNA的研究一直較少,原因是由於缺乏有效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和測序,使得這個方面的進展屢屢受到阻礙。據了解,環狀DNA在細菌和病毒的基因組中很常見。環狀DNA是指位於染色體外的閉合環形DNA結構。和游離的線性DNA相比,這種環形DNA不易被核酸酶降解,結構上更加穩定。
  • Nature:最強癌基因找到了,居然不在染色體上 | 華人領銜最新研究
    如今,隨著一篇Nature論文的發布,又興起了「第四次革命」的說法,主角居然是染色體外DNA (ecDNA) 。雖然上世紀60年代便有人發現了這種環狀DNA的存在,也知道它會攜帶癌基因;但從前沒人直接觀察過ecDNA、沒人指出它對腫瘤的生長有多關鍵。
  • 人類基因組DNA環高清4D圖譜繪成
    最新一期《細胞》雜誌以封面文章刊登了美國貝勒醫學院、萊斯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布羅德研究所聯合科研團隊的重要成果:他們為基因組在細胞核內摺疊成環狀結構繪製出高清4D圖譜。新研究提供的視頻可動態跟蹤完整基因組在不同時間內的環狀摺疊,將幫助科學家以全新視角研究癌症等遺傳疾病。
  • 中國科學家人工合成單染色體酵母
    「含有多條線型結構染色體的真核生物,是否也能像原核生物一樣,用一條染色體裝載所有遺傳物質並實現正常的細胞功能?」「是否可以人造一個含有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生物,使其具備正常的細胞功能?」這些大膽設想在覃重軍腦中盤旋了很久,最終被付諸實踐。覃重軍的「異想天開」並非毫無科學根據。
  • 科學家首次發現植物的染色體同樣"男""女"有別
    科學家首次發現雌性白花蠅子草「性染色體」也有一條處於失活狀態。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瑞士科學家研究發現,植物中也進化出了性染色體劑量補償(dosage compensation)的證據,他們是在白色剪秋羅屬植物中發現的該現象。生物學上提到的劑量補償,是指雌性細胞中的兩條X染色體中的一條發生異固縮,失去轉錄活性,以保證了雌雄兩性細胞中都只有一條X染色體保持遺傳活性。
  • 清華與港科大合作 首次揭示DNA複製解旋酶立體結構
    據香港文匯報8月4日報導,由清華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最近完成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DNA外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的立體結構,為人類了解及修復細胞運作揭開新一頁。港科大生命科學部及香港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利用先進的冷凍電鏡技術,首次揭示MCM2-7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的立體結構,令科學家能夠更深入了解結構極其穩定的雙鏈DNA,在自我複製的過程開始時分裂的原因。
  • 環狀RNA臨床潛力可期,有助腫瘤患者耐藥難題
    環狀RNA丨反向剪接衍生而出的明星分子近年來,一類新的lncRNA即環狀RNA(circRNA)也在癌症生物學中被發現並被廣泛研究。環狀RNA是通過一種被稱為反向剪接的非規範可變剪接事件從前mRNA中衍生出來的。這一過程使環狀RNA具有獨特的與普通線性lncRNA不同的基本結構特徵,即無聚腺苷化尾部的共價閉合連續環結構。
  • Cell:解析出人細胞中BAF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他們首次報告了首批直接從人體細胞中純化出的處於天然狀態下的BAF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圖片」,這就讓人們有機會將成千上萬種癌症相關突變在空間上對應到這個複合物的特定位置上。這些新見解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了解組成這種複合物的蛋白發生的突變是如何導致對DNA的正常調控受到破壞,因而有潛力破壞細胞中的基因表達,這有可能導致細胞癌變和形成腫瘤。比如,BAF複合物發生的突變是滑膜肉瘤、惡性橫紋肌瘤等罕見兒童癌症的唯一原因,也是卵巢癌、肺癌等常見癌症的原因之一。作為一種「分子機器」,BAF複合物本質上是一組重塑細胞中DNA包裹方式的蛋白。
  • 中國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體結構動態
    科學家正一步步揭開其神秘面紗。12月5日,《自然》雜誌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劉江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教授陳子江團隊合作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 凝縮蛋白相互作用將DNA摺疊成Z環結構
    為了能夠在細胞分裂時將DNA在兩個子細胞之間整齊地分割,細胞將纏繞在一起的DNA組裝成緊密的染色體。眾所周知,一種名為凝縮蛋白(condensin)的蛋白複合物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但生物學家們並不清楚它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2018年2月,來自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實時地揭示出凝縮蛋白在DNA上擠壓出一個環形結構。
  • B細胞環狀染色質結構:產生龐大的抗體庫對抗感染
    論文通訊作者為維也納分子病理學研究所高級科學家、科學副主任Meinrad Busslinger博士。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454-y。為此,所有的V基因片段都需要與D基因片段發生物理相互作用來進行重組,而這種重組是通過將免疫球蛋白基因位點摺疊成環狀結構並進行壓縮來實現的。2004年,Busslinger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轉錄因子Pax5在這些較長的環狀結構的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較長的環狀結構是在B細胞發育早期形成的。
  • 深圳大學科學家為DNA序列拍攝3D立體照片
    深圳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發布重大科研成果:通過自主搭建的光學超解析度平臺,首次為長度僅為2500鹼基對的DNA序列,拍攝3D立體照片。這是迄今為止,用光學顯微鏡所能看到的最短特異基因組序列。未來科學家可以繼續給不同基因組位點拍照,並一一靶向定位,用來觀察其相互之間的互動模式,以此實現在細胞尚未發生病變時,就能判斷其是否具備癌變可能。
  • 染色體長得像X形?90%時間內看起來可能跟書上教的不同
    所有生物體都需要不斷製造新細胞來替換失去正常功能的衰老細胞,為此,細胞分裂並複製DNA(去氧核糖核酸),通常單個雙股螺旋去氧核糖核酸和5種被稱為組蛋白(histone)的蛋白質構成染色體,作為基因的主要載體,當染色質完全濃延時,染色體便呈現厚厚的X形結構,這也是教科書教導的樣子。
  • 火星移民新挑戰,科學家發現太空人身體變化,類似腫瘤發生過程
    這類似於某些腫瘤發生的情況。 而在著名的太空人斯科特凱利的研究中,因為其不僅在國際空間站待了340天,他還有一個同卵雙胞胎的兄弟,於是成了科學家們研究的極佳對象,通過對凱利的觀察,科學家發現在微重力並且長期暴露在輻射中的情況下,免疫系統受到了一定的損傷,眼睛的形狀變差,並且肌肉和骨骼質量明顯損失。
  • 【學術前沿】蘇士成團隊揭示線粒體環狀RNA調控肝臟免疫代謝性炎症...
    團隊發現了線粒體定位的環狀RNA在代謝性炎症中發揮重要功能。CellPress:環狀RNA(circRNA)與傳統的線性RNA不同,呈封閉環狀結構,不受RNA外切酶影響,表達更穩定,不易降解,是RNA領域最新的研究熱點。您認為對線粒體內環狀RNA進行研究最大的意義是什麼?線粒體在纖維化和炎症反應中都發揮關鍵作用,但線粒體信號是如何調節其功能仍然不清楚。
  • 研究揭示腫瘤進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研究揭示腫瘤進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3 16:20:07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harles Swanton研究小組,揭示了腫瘤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染色體不穩定性和核型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