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印度一直以來都受到西方國家的期待,認為是所擁有的政治制度是「亞型民主制度的典範」,並且其擁有著十幾億人口,潛力巨大,但是一直以來印度的發展都不及中國,雖然在新興國家當中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主要的原因卻只是因為印度有著巨大的人口紅利而非政治制度。
共產主義旗幟飄揚
在1947年印度建國以後,由於受到了蘇聯的影響,並且當時印度「國父」甘地是反對英國帝國主義以及殖民主義,因此其也理所當然地擁有著內生性的社會主義特性,自詡為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印度也獲得了蘇聯的幫助,將蘇聯的經濟發展模式搬到了印度,實行計劃經濟,但是這並沒有使得印度從此徹底走向社會主義道路。
由於印度社會相當複雜,並且在歷史的長河裡幾乎從來沒有統一過,這使得印度作為一個現代國家缺乏許多必要的因素,縱然使用了西方推崇的所謂民主制度,印度的經濟情況也並沒有出現理想中的騰飛。
從11月26日開始,印度農民就不斷地走上街頭進行抗議,因為莫迪政府進行了相關的農業改革,取消了當前保障性「最低收購價」制度,使印度農民的產品極為便宜地被其它公司收購,為了維持自身利益,農民們不斷進行抗議,甚至還出現了印度共產黨農民陣線。
莫迪這回騎虎難下
印度跟中國一樣都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在印度有著將近一半以上的民眾依靠農業生活,這也說明了農業政策對於印度的重要性,如今莫迪出臺的農業改革方案顯然對農民的利益造成了損害,這是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
過去印度農民自身農產品的銷售都是在批發市場進行拍賣,而中間商也從這裡採購農產品再銷往各地菜市以及超市等,為了避免中間商聯合打壓農產品的價格,「最低收購價」制度要求中間商收購農產品最低也需要高於生產成本的一半左右,可想而知失去這一制度對於印度農民是一個怎樣的打擊。
莫迪進行相關的農業改革必然有著其自身的考量,但是由於當前印度的疫情嚴峻,經濟持續低迷,其目前也是騎虎難下,無論如何,也難以立刻改善農民的生活,這需要從大戰略方面進行全盤的考慮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