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美國男演員羅伯特·阿姆斯特朗發明了「沙發土豆」(Couch potato)一詞,用來形容那些整天趴在沙發上盯著電視屏幕的人,他們就像土豆一樣一動不動,時間久了,連身材都像土豆一樣敦厚圓潤。40年後,沙發土豆們變成了低頭族,不變的是一動不動的「土豆」姿態。
做家長的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低頭族,但有時也無可奈何,眼巴巴看著孩子在沙發或床上一躺就是一下午,此時催他出門鍛鍊鍛鍊,可能還會得到「為什么爸爸可以每天玩電腦,我卻不可以」的答案。
反省自身,好像是這麼回事,看著父子/母女倆連「葛優躺」的姿勢都標準一致,不禁感慨:「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啊。」還真是,根據密蘇裡大學近兩年的研究表明:懶真的可以遺傳。也就是說,如果爸媽再罵你懶的話,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對方:還不是因為像你。
老鼠小實驗揭秘「懶蟲」基因
密蘇裡大學獸醫學院的教授弗蘭克·布思(Frank Booth)與博士後研究員麥可·羅伯茨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挑出兩組具備不同運動熱情的老鼠進行研究。簡單來說,其中一組比令一組老鼠更喜歡蹬輪子,研究人員讓愛運動的老鼠彼此繁殖,反之亦然。就這樣繁衍了十幾代,愛運動老鼠的後代在運動量上亦然遠超不愛運動的老鼠的後代。由此,科學家得出結論,愛運動與否與基因遺傳緊密相關
羅伯茨在17,000個不同基因中找出了36個可能會影響運動動力的基因,這些基因讓老鼠對運動更加渴望,如果不讓他們跑到足夠的量,就會「渾身不舒服」。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老鼠,如果放到人類身上,同樣也有相關基因負責一種多巴胺受器。但這個基因並不是人人都有,沒有的人可能更愛躺著不動。懶人們看到這裡也可以鬆口氣了,原來懶也是家族遺傳,我更可以放縱自己做低頭族了。
千萬別,雖然先天的懶我們沒辦法改,但後天仍然可以努力彌補自己的不足,不要用基因做藉口讓自己越來越懶,更不能縱容孩子變成「沙發土豆」中的一員,對他的對來成長也沒有益處。
後天改善孩子懶惰特性要注意這幾點
1.家長以身作則
想讓孩子改善懶惰的特性,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家長以身作則,尤其是幼兒,非常喜歡模仿爸媽的習慣,如果看到自己孩子喜歡翹著腳看電視,別懷疑,應該就是從家人那裡學來的。但如果爸媽能長期保持看書學習和運動的習慣,遲早可以給孩子帶來良好習慣的影響。
2.以興趣為基礎
有些家長會要求孩子跑步鍛鍊,結果卻讓他更加討厭運動,因為他可能並不喜歡跑步。所以家長如果想改善孩子懶惰的特點,最好能從他自身興趣出發,以免產生牴觸情緒,令他更加懶惰。
3.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其實,懶不僅僅是個性體現,也是身體狀態的表現,如果小朋友每天要上很多課外輔導課、或是經常熬夜缺乏睡眠,自然沒有心力再去做別的事了。所以一定要保證他們擁有充沛的精力和營養,也不要忽視孩子精神不足反映出的背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