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機製作棉花糖
當看見小商販載著棉花糖機當街現做棉花糖時,你是不是回憶起小時候吵著嚷著讓爸媽給你棉花糖的情景。記得當初它經常出現在廟會中或學校門口,當看見它的製作過程(一勺白糖放入快速旋轉的簡單機器中,再繞著機器壁,一層層白白「絲綢線」纏繞著小棒,不一會兒就成了一團雪白蓬鬆的棉花糖。),無論是哪個小孩,都會被它深深吸引。再加上棉花糖吃起來味道香甜且帶粘性,口感絕佳,所以受到了眾多青年人和小朋友的喜愛。
那時候一提前棉花糖,我就認為它就是一種事物,一直是我愛那個吃的棉花糖;但到了後面我才發現還有一種事物也叫棉花糖,只不過它們有個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是糖果類食物。
棉花糖有兩種:一種是棉絮狀棉花糖;一種顆粒狀棉花糖。(我個人比較喜歡棉絮狀棉花糖,但我建議糖果類的食物要適量吃!)
棉絮狀棉花糖
顆粒狀棉花糖
棉絮狀棉花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5世紀的義大利,他們用鍋子將糖加熱融化後快速攪拌拉出糖絲,再用小棒繞起來吃,這是義大利人發明的首款串狀甜品。當時這種甜品的製作十分費時,製作工藝也相當複雜,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享用到。
現代棉花糖是在1900年代左右美國研發出來的,它是由機械化製作的,當時是一種十分昂貴的食品,底層的勞動人民無法享用到。機械化製作棉花糖工藝是由美國牙醫威廉·莫裡斯(William Morrison)和糖果商約翰·沃頓(John C. Wharton)根據旋轉糖的原理於1897年所發明的,並在1904年聖路易斯世博會上與公眾首次亮相,取名為「仙女絲」(Fairy floss)。在世博會期間展示了棉花糖的生產過程中,獲得了民眾的青睞,當時這款新奇甜食的售價雖然高達每捧25美分,但在博覽會上依然大受歡迎,共計售出了68655根。
1920年代,仙女絲被更名為棉花糖,早期的棉花糖機需使用縫紉機式的踩腳踏,製作棉花糖時必須不斷踩踏以帶動小馬達,糖絲才會如春蠶吐絲般緩緩而出,1970年代開始出現電動的棉花糖機。
棉花糖機器的原理,是將砂糖放進機器中加熱,融化成糖漿後再經高速旋轉產生離心力。熱糖漿便會由容器的細孔噴射出來,瞬間冷卻後變為糖絲,隨後使用竹籤收集而成。以前的棉花糖機即為大家所熟悉的「拉絲」棉花糖機,可將棉花糖絲做成一條5-13釐米寬的彩色帶子,把絲拉出盆外3至10米遠,像藝術表演一樣;但由於該類棉花糖機出的糖絲無法造型,因此大部分的棉花糖銷售者均是將糖絲做成比較簡單的棉花糖球。而後來又出現 另一種「藝術花型」棉花糖機,它可以將棉花糖絲通過精湛的技術做成各種形狀的花型,五顏六色,非常漂亮;此類棉花糖機專用於製作各種形狀的棉花糖,如:傘形、帽子、葫蘆等等;該類棉花糖機由於需要較高的技術,專業性較強,因此市面上並不常見。
棉絮狀棉花糖1
棉絮狀棉花糖2
棉絮狀棉花糖3
顆粒狀棉花糖
顆粒狀棉花糖源自古埃及,由大約公元前2000年前開始,那是古埃及就有現在我們稱為棉花糖的甜點。當時只有皇室及祭祀神明時才有機會享受到這種特殊的甜點。棉花糖由生長在野地沼澤的葵類植物藥蜀葵(Athaea officinalis)所製成,所以棉花糖Marshmallow這個字的來源就是由他本身的植物名稱(Mallow)及其所生長的環境(Marsh)組合而成。古埃及人常把擠出植物的汁液和堅果及蜂蜜混合。 植物藥蜀葵(英語名稱同樣是Marshmallow)的根部榨出汁液,可供古埃及人治療喉嚨不適及消化系統疾病,而把汁液與蜂蜜混和,可以製成一種喉糖。
直到十九世紀初,藥蜀葵被引入法國;法國的廚師發現藥蜀葵的黏液與水混合後會形成濃濃的凝膠狀,於是發明了把藥蜀葵的黏液與糖漿、蛋白、香草蘭籽攪拌而成的棉花糖。到了現在,為了節省成本及容易大量生產,藥蜀葵的黏液已被明膠所代替,成為棉花糖的主要材料之一。現在的顆粒狀棉花糖是由糖或玉米糖漿、被攪拌的蛋白、被水軟化的明膠、合成香精和穩定劑等製成的。
顆粒狀棉花糖1
顆粒狀棉花糖2
顆粒狀棉花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