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一部重口電影《巨鱷風暴》聊起。
從上面的預告中,大家應該能感受到,這是一部畫面尺度較大的緊張刺激的動物災難電影。在審查較為嚴格的內地院線,這樣一部電影能被引進,實屬不易。
而在小火爆的中秋檔期,《巨鱷風暴》是唯一的一部好萊塢進口電影。本以為這支「獨苗」會在國產片扎堆的檔期中佔據重要一席,然而,它卻是最早掉隊的一個,上映6天才艱難過了5000萬,目前票房為5227.1萬人民幣,在內地院線「活不久」了。
相比電影在國內的票房遇冷狀況,影片在北美市場卻成了口碑之作,票房也到達3900多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已破2億多。作為一部只花了1350萬美元製作的低成本B級片,這個成績讓片方妥妥賺得盆滿缽滿。
電影在國內的豆瓣評分也僅有6.0分,國外IMDB網站則超出0.5分,給到6.5,口碑上國內依然不如國外。▼
好不容易有一部院線爽片看,大家卻不買帳。
更令人不解的是,口碑崩壞似乎與一個和電影本身無關的影評事件有關,這起事件的主角是一名叫「黑光乍洩」的微博博主。
說實話,我並不太熟悉這位微博博主,甚至從網上信息來看,他只是一位電影院校的在讀學生,並不是專業的影評人。那為何他能憑一己之力攪動電影口碑呢?
看了他那篇把很多觀眾「騙」進電影院的微博,我似乎有些明白了。微博圖貼在下面,來源於「黑光乍洩」本人微博。▼
嚴格來說,這條微博並不能被稱為「影評」,博主只是在描述自己在看此片媒體場時的主觀觀影感受,措辭有些誇張,情緒較為激動。事實上,宣傳方當時也針對媒體場製作過一條觀眾反饋視頻,博主所說的也並非完全誇張。
很多人正是看了這條微博走進影院,卻發現沒有獲得博主所描述的觀影爽感,於是,看完片後便紛紛指責這位博主,認為他是「營銷號」,「一定是拿了錢才寫了這條影評」,甚至後來發展到了網絡暴力的程度。
是不是「拿了錢寫影評」只有當事人知道,我們很難獲知真相,觀眾們失望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如此大規模地指責甚至謾罵這位博主,在我看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這已經是赤裸裸的大規模人身攻擊了。
黑光乍洩後來發了條道歉微博,承認了影評言論過激,誠懇道歉。各位怎麼看待這個道歉,貼在下面,大家自行定奪。▼
但想提一句的是, 在現在高度發達的網絡時代,「影評」是一件最沒有門檻的事,誰都可以在網上對電影自由發表評論,所以沒有所謂「權威」,更沒必要因為大家看法不同就惡言相向,到處結仇。看電影這件事本質上只與你一個人的內心感受有關,別人說什麼都不重要。
說回《巨鱷風暴》,私以為,這部電影的視聽語言和場面調度是相當出色的,這也是嚇到那麼多觀眾的原因。導演阿嘉之前有一部《食人魚3D》,是很多影迷心中的B級片、cult片經典。很多人詬病電影邏輯BUG太多,的確,但B級片都是這樣吧。
(註:B級片指拍攝時間短暫且低製作預算的影片,所以普遍布景簡陋、道具粗糙,影片常缺乏質感,劇情也趨於公式化。)
具體的影評就暫時不寫了,免得和黑光乍洩一樣被誣告,哈哈(開個玩笑),主要網上影評也夠多了。本質上來說,這是一部動物災難片。說到這個類型,我想有很多人腦海應該已經浮現一些電影,而且大概率會用「童年陰影」去概括它。
比如,筆者小時候在同學家裡看過一部《人蛇大戰》,那畫面太美,至今不敢看第二遍。還有,當年顛覆觀眾的影史經典《大白鯊》,反覆被翻拍的經典系列電影《侏羅紀公園》《哥斯拉》等。(不過這哥倆嚴格意義上不算一般的「動物」範疇了)
在災難片或驚悚片或恐怖片的這些電影分類裡,「動物災難片」一直是長盛不衰的垂直細分題材,也經常拍出為大眾熟知的經典電影。
或許是因為,這類片都是在訴諸恐懼。而在所有恐懼中,對動物或未知生物的恐懼,又是最具象的,也是所有人類都可以輕易產生共情的。畢竟,誰沒有怕點小動物的經驗,不怕蟑螂、小蟲子,也怕蛇、蜥蜴,或者鱷魚、鯊魚什麼的。
因此,除了影評事件,《巨鱷風暴》的票房口碑雙撲帶出了國內觀眾觀影口味的迷思:
為什麼「動物災難片」來中國都活不久?
「動物災難電影」究竟能不能在國內電影市場分一杯羹?
為此,我們查閱各方數據,統計了近十年(09-19年)在內地院線公映過的所有動物災難片的票房情況(見下圖▼),想試圖尋找上述問題的答案。
可以看到,動物災難片的評分普遍不高,豆瓣和IMDB大部分評分都在6、7分左右,但作為冒犯觀眾式的電影(恐懼是一種不適感),評分也屬正常。而從票房數據看,這些電影的國外票房是相當高的。
據不完全統計,內地公映過的動物災難片數量並不多,尤其是國產片,只有《百萬巨鱷》和《食人蟲》兩部上榜,一部豆瓣評分4.9分,一部3.0分,票房也只有區區的1000多萬、2000多萬人民幣,自己家的電影都在市場上「活不久」。
也許國內製作方自知沒有能力做出這類題材的優秀作品,也不賺錢,所以兩部電影都是15年之前的,近4年來再沒有同類國產類型片出現。
作為主力的引進片方面,票房高的還是大公司的大製作電影,《哥斯拉》系列、《侏羅紀世界》系列、《金剛:骷髏島》、《巨齒鯊》這幾部電影製作費用都過了億(單位:美元),相應地,票房也過億,甚至有4部過了10億美元。
由此可以得出一些結論,在動物災難片中,國內觀眾仍然信奉「大製作電影」,一方面,這種電影的明星效應吸引著觀眾,如《巨齒鯊》裡有中國演員李冰冰出演,帶動很多票房,而小成本的那些電影很難見到明星。
另一方面,這些大製作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動物災難,會加入很多科幻、超現實、魔幻的元素,說明觀眾的口味是喜歡多元素的電影,只有動物的驚悚,觀眾並不買單。
而橫向對比的話,通過換算匯率,低成本動物災難片的北美觀眾顯然比國內觀眾更多,國內觀眾對「純類型片」的忠愛程度和敏感度遠不如北美。
比如,《人狼大戰》內地0.38億人民幣,北美卻有0.52億美元,是好幾倍的成績。較高口碑的《鯊灘》內地是1.02億人民幣,北美是1.19億美元,也是被碾壓的級別。
因此,看到了嗎,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殘忍事實是:國內觀眾其實對「純動物災難類型片」的接受程度是極低的。
在國外,「低成本動物災難片」是一個極大體量的市場,而在國內,不管從創作方製作層面,還是從受眾角度來說,「動物災難電影」的市場空間還未被深度開發,如果能充分被開發,它可能會是一個與科幻、喜劇、愛情電影同維度的垂直市場,在此提醒我們的電影製作方注意這個結論。
那為什麼「動物災難片」在中國都活不久呢?
我們認為大概有兩點原因。
其一,市場上這類電影數量過少,國內觀眾缺乏此類電影觀影經歷,也不知道如何欣賞此類電影。事實上,在影史上有很多經典的災難電影,包括恐怖電影和驚悚電影,小眾影迷圈是經常拿來熱烈討論的,因為這類電影其實非常考驗導演功力,但大眾對此認知有限。
其二,國內觀眾似乎普遍是莫名的「邏輯控」,喜歡在看電影時挑主角們的行為邏輯漏洞,不秀小聰明不舒服斯基。但問題是,動物災難這種B級片或cult片是最不需要帶腦子看的電影,給感官帶來爽感的觀影體驗是第一要義,只要這個目的達到了,沒邏輯又如何呢?Why so serious?
因此,國內打造出一部優秀動物災難片的難度不小。一方面,國內對此類電影的製作經驗幾乎為0,此類型電影的工業製作體系有待完善。
另一方面,觀眾此類電影鑑賞能力需培養。
或者,針對現今的觀眾,我們需要創作或引進一部既講故事邏輯,又能在視聽上取悅觀眾,還要通過審查的電影。期待能有導演早日完成這項任務,就像當年的史匹柏拍出《大白鯊》。
這樣一部電影出現後,也許會極大帶動國內同類電影的創作熱情與觀眾觀影熱情,等到那一天,「動物災難片」必將在東方這片國度迎來他們的逆風翻盤之日!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主要參考資料:1、藝恩資料庫·中國票房板塊數據,國外Box Office Moji網站票房數據;2、颶風洪水+鱷魚美女!巨鱷風暴,好萊塢惡趣味解壓爽片,來源:豆瓣,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