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十字路口的中國信託業
伴隨國內經濟減速換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在金融監管要求金融機構回歸本源的背景下,信託牌照優勢逐步減弱,各類金融機構不斷與信託爭奪資管市場份額,信託行業已經來到轉型分化的十字路口。
自2017 年開始,在「去槓桿、防風險」強監管的驅動下,信託通道業務大幅縮減,導致行業整體信託資產規模持續下降。與此同時,行業報酬率自2016年開始逐年下滑,這一方面是由於報酬率計算的滯後性,此前大量通道業務到期清算影響報酬率;另一方面是因為行業競爭加劇,資產端的收益空間逐步壓縮。
通過對過去三年平均報酬率及規模增長情況對國內68 家信託公司的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大部分信託機構在過去幾年的發展模式仍是以規模增長驅動為主,但在當前的宏觀經濟和監管環境下,規模驅動的發展模式很難持續,部分「虛胖」的機構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
從過去5年的行業收入結構排名的變動也可以看到,行業結構非常不穩定。可以預測,未來信託公司的分化將進一步加劇。
退潮過程中可能還會發現「裸泳」的機構,不過信託行業從來不缺驚喜。
回顧中國信託業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行業始終囿於「發展—整頓—再發展—再整頓」的治理怪圈。但2017 年以來,信託行業進入了一個導向明確的監管新周期。
這要求信託公司從業務結構、盈利模式、內部支撐體系等多方面進行調整或升級,但從行業整體來說,多數信託公司尚未做好準備。
中國信託業已走過 40 個春秋,回顧過去,信託業發展幾經波折,但通過不斷創新,在豐富金融市場、彌補銀行信用不足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在過去十年間,信託業發展迅速,受託資產規模實現了近 10 倍的增長。伴隨國內經濟減速換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在金融監管要求金融機構回歸本源的背景下,信託牌照優勢逐步減弱,各類金融機構不斷與信託爭奪資管市場份額,信託行業已經來到轉型分化的十字路口。
2020年註定是載入信託業發展歷史的一年
一面是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全體信託人眾志成城,以慈善信託、專項債券、特殊貸款等形式積極為抗疫貢獻力量;
一面是宏觀經濟壓力下個別機構風險暴露,給行業的聲譽蒙上陰影;
嚴監管態勢不斷加碼,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壓力空前。信託業從高歌猛進驟然慢下腳步,或居安思危、或風聲鶴唳、或痛定思痛、或夾縫求生,行業已經行至重新思考航向的水域。信託業轉型發展的使命和服務實體經濟的責任,要求信託公司守正出新,錯位競爭,在大資管行業轉型的浪潮中贏得先機。
2020年11月,北京國際信託有限公司聯合畢馬威中國發布《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中國信託行業發展趨勢和戰略轉型研究報告》,這份歷時九個月的報告旨在探索信託公司如何發展本源業務、如何提升在大資管行業的競爭力、如何推動傳統業務轉型及扶持新業務拓展等行業共同面臨的命題,以期把握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北京信託作為新中國信託業發展的見證者、親歷者和推動者,懷著對服務實體經濟的滿腔熱忱、對信託行業的殷切企盼,邀請畢馬威共同對中國信託行業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切的思考和探索,形成本報告,以期對行業轉型盡綿薄之力。
本報告在回顧我國信託業發展歷程與分析國外信託類機構演進基礎上,基於詳實的數據分析和深入的市場調研,探討了信託業面對機遇與挑戰轉型發展的路徑——即依託自身資源稟賦,以私人財富管理機構、私募投行與專業資管機構三大方向為發力點,不斷進行傳統業務升級、新業務拓展和支撐體系優化建設。
展望未來,我國處於經濟轉型深化、產業升級不斷推進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信託業必將繼續發揮信託制度優勢、靈活服務實體經濟,於未來一段時間內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有所作為。對照發達國家地區信託業的發展路徑,可以預期隨著我國金融監管體系的逐步完善,各類金融機構專業能力進一步提升,信託公司的融資服務功能將進一步弱化。未來信託公司的發展將結合信託制度的本源特性,以承擔其他金融機構部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的「真信託」功能,回歸「受人之託、代人理財」定位。我們相信,功能全面、服務專業、品種豐富、投向多元的現代信託體系也是中國信託行業的演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