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提升廣交會的影響力。南方日報記者 石磊 攝
高標準建設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為參展人員提供通關便利、支持「智慧廣交會」建設……日前,《關於進一步支持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提升影響力的通知》(下稱《通知》)的審議通過,讓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下稱「廣交會」)再次進入人們視野。
根據《通知》,廣交會將迎來四個「身份轉變」:從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服務、技術全方位貿易轉變,從出口促進為主向進口和出口並重促進貿易平衡轉變,從展覽為主向展覽與會議結合轉變,從線下為主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
走過63年發展歷程,對於中國而言,廣交會依然是全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縮影和標誌;對於廣州而言,廣交會不僅是融入全球化的生動實踐,更是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結城市的重要載體。
破冰
打開對外貿易的「第一扇門」
每年的4月和10月,都是廣州最「熱鬧」的時候:來自全球的數十萬採購商相聚在同一座城市中,雖然說著不同語言,擁有不同膚色,目的地卻都只有一個——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這場被視為「中國第一展」的展會,是當前全國範圍內歷史最長、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齊全、到會境外採購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展會,它的「誕生」卻非常艱辛。
翻開歷史的扉頁,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遭受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和貨物禁運,大量工業設備和生產生活資料無法從國外進口,對外貿易的主要形式、交易貨品也無法滿足彼時新中國建設的需要。
為了打破困窘的現狀,1957年的春天,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成功舉辦。首屆廣交會展出面積為9600平方米,展示了1.09萬種商品,共實現出口成交1754萬美元。值得注意的是,成交產品中有超過六成是農副產品及手工藝品。
一路乘著燒煤火車北上而來的香港商人李歡,見識到了首屆廣交會的盛況:「在1萬多平方米的展館裡,塞滿了來自19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展品令人眼花繚亂。」
紐西蘭商人維克多·潘西佛從1958年起追隨廣交會這一商貿盛世超過40年,被當地媒體稱為「中國商人」;義大利籍瑞典商人可可扎兩次參加廣交會分別是在1966年和2014年,這位78歲的老人笑稱自己「是中國的情人」。
對外貿易的「第一扇門」就這樣被廣交會打開了。自那以後,無論國內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一年兩屆的廣交會年年舉辦,規模不斷擴大,無論參展客商人數還是交易額都成倍增加,在世界單年展規模上獨佔鰲頭。
1973年,作為廣州市外貿工作系統的一員,黃蘇參加了第34屆廣交會。他後來在著作中回憶道,「當年的廣交會是一個能夠與世界各地客商交流與接觸,直接了解到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好機會。能參加廣交會是那個年代每個外貿系統工作人員追逐的『夢』!」
從第101屆起,「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正式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特別增加進口功能,迄今已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萬多家次企業參展,為境外企業開拓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和賣全球提供了極大便利。
數據顯示,超過20%的參展企業在廣交會上的成交佔當年出口的50%以上。參展企業在廣交會上結識的客戶還帶動了會後的大量成交,會後成交額佔參展企業廣交會客戶總成交額約80%,並呈現逐屆增加的趨勢。
出海
中國製造走入全球千家萬戶
「依託廣交會,我們的電池從1隻賣到了60億隻電池。換言之,全世界幾乎每個人每一年都要用上一顆我們公司生產的電池。」廣州輕工集團虎頭電池公司總經理簡瑋儀說。
參展企業2.5萬家,參展境外採購商19萬人次,訂單成交額近300億美元……從最初的以農副產品和手工製品為主,到如今的「中國創造」,廣交會的成交情況已經成為分析判斷中國外貿走勢的重要依據。
越來越多企業也乘著廣交會這艘「大船」,向世界輸出著高附加值的優質產品,打響「中國製造」的品牌影響力。
「以前,廣交會的客商都在中國找OEM(代工生產),到後來ODM(自主設計),再到現在的OBM(自主品牌),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向『中國創造』大步邁進!」攜手廣交會一起走過26個春秋的We.Lock微鎖品牌創始人吳育麗,見證了「中國製造」在廣交會的崛起。
2004年,一家名為「燕加隆集團」的企業與廣交會結緣。「16年間,燕加隆從最初的一個單品貿易商,發展到工貿一體化,再到產業一體化,然後到一體化品牌,直至目前全產業鏈生態圈打造。」集團總經理孫翔表示,「未來,我們將努力打造立足世界舞臺的中國百年品牌,助力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在世界知名的展會中,廣交會到會採購商人數最多、國別地區最廣。凡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有採購商與會。參加了廣交會,就等同於走遍全球。
對於2004年10月第一次參加廣交會的經歷,廣東牧人王集團總經理王文雄仍然記憶猶新,「當時我們沒有參展名額,借朋友的展位,帶了兩臺廚師機樣機參展,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展臺前一二百位外商圍觀諮詢,現場接下萬臺訂單及30多家外商樣機的業務對接。」
王文雄感慨道,廣交會不僅成為了企業與國際出口產品對接的重要窗口,廣交會也見證並幫助了企業每一步的成長。
「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傳說只要參加了廣交會,就沒有企業賣不出去的產品。」一位多年參展的企業代表這樣感嘆道。
而如今的廣交會,更成為不少企業轉型的「幕後功臣」。從2013年開始設置的CF獎,正是廣交會響應創新驅動發展的有力實踐。「這是打開世界設計的窗口,也是企業和設計師精準對接國際市場與國際用戶的需求的平臺。」CF獎評委會主席何人可表示。
接力
廣交會踏上新徵程
今年以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舉辦超過60年的廣交會迎來了首次「上雲」辦展。
國內外客商從線下走到了線上,「24小時不打烊」的直播間成為海量商品的展示舞臺,銷售員「跨界」當主播,讓廣大客商足不出戶就可以談生意、下訂單……全新的結構設計和流程再造,帶來了新的挑戰,也是新的機遇。
變革之下,傳統企業積極走出「舒適圈」,擁抱新模式、新業態。
由於參加「雲上廣交會」,成立超過20年的廣州番禺巨大汽車音響設備有限公司首次「試水」直播,不僅添置了專業直播設備、設置臨時直播間,還組織員工梳理出上百條問答,應對採購商可能提出的問題。
線上舉行的廣交會,也是大型會展數位化轉型的重要轉折點,成為5G、雲計算、大數據、工業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技術的「試金石」。
今年6月,騰訊雲組建了上千人的團隊、在全球部署了超過1300個加速節點搭建穩健可靠的平臺,為全球海量展商和採購商網上參加第127屆廣交會「保駕護航」。
在線下,動工在即的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承接了新的使命。
「展館的擴大讓交易的功能增加了,也更加強化廣交會的規模效應,使廣交會的品牌分量越來越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表示。
當前,廣州正以制度性開放為突破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全球企業投資、國際人才匯聚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國際交往中心。廣交會的擴容,無疑為廣州加速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創造新的機遇。
「廣州是一座重要的商貿中心城市。沒有廣交會,廣州的商貿中心功能很難提升。」陳萬靈認為,廣交會六十餘年來一直在不斷「進化」,由以往的傳統對外貿易功能,拓展到進出口功能,再到線上線下相融合,「這些轉變意味著廣交會正不斷打破產業邊界,延伸產業鏈上下遊,最終促進供應鏈的整體發展。」
63年來,廣交會作為連結世界的載體,為廣州城市發展及對外開放注入了強勁動力,並持續釋放不斷求新求變的精神。線上的「上雲」,線下的擴容,都讓廣交會「中國第一展」的行業影響力和品牌輻射力持續增強。
「未來,廣交會的功能不再局限於某一品類產品的展、銷和信息溝通,而是成為全球產業的展示和經貿信息互通平臺。」陳萬靈表示。
南方日報記者 黃舒旻 見習記者 鍾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