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倫街到文化街,附近的歷史遺蹟有哪些?丨李春昌丨胡同長春
在長春重慶路,有一座酷似歐洲古堡而又條紋明晰的建築,大家都知道,這是原來的春城劇場。在春城劇場西側,有一條街,叫文化街。
文化街建設於偽滿洲國初期,當時對這條街的命名是「明倫街」。1949年3月長春市政府將明倫街新命名為文化街。
2020年5月拍攝,重慶路與文化街交匯處,春城劇場
何謂「明倫」?明,在這裡是明白、明了。倫,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封建社會,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明倫一詞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
文化,出自《易經》賁卦彖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謂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顯然,文化涵蓋有明倫的內容。
1950年長春市街圖 文化街附近 圖源《長春歷史地圖集》
從明倫街到文化街,街道名稱變化了,地理位置並沒有變動。這條街始終是長春中軸線人民大街(史稱大同大街、中正大街、史達林大街)西側的一條南北正向街道。
文化街北起新發路南至重慶胡同,長550餘米。自北向南,文化街先後與北安路、紅光胡同、重慶路、重慶小胡同相交匯。
1934年「新京」街路圖 明倫街附近 文化胡同當時叫太和街 圖源《長春歷史地圖集》
文化街東西兩側,各有一條胡同。兩條胡同與文化街同向等距,起止點各不相同,最初的名稱也與文化街無關。
1935年「新京」街路地圖 明倫街附近 圖源《長春歷史地圖集》
文化街以西的胡同,為文化胡同。文化胡同在1934年「新京」街路圖上,叫做太和街,在以後的地圖上則沒有標註太和街名稱。圖上太和街起止點為府後路越新發路至北安路。在1935年「新京」街路地圖上這條街的起止點為起止地點為北安路至重慶路。在1936年「新京」街路地圖上為新發路越北安路至重慶路。
1936年「新京」街路地圖 明倫街附近 圖源《長春歷史地圖集》
文化街以東的胡同,為文化街東胡同,曾用名大同胡同。在1934年地圖上,沒有這條胡同。在1935年地圖上這條胡同北起日毛大廈與大同自治會館的樓後,向南至熙光路。在1947年地圖上,叫做中正胡同。在1950年地圖上為文化東胡同,起止地點沒變。現在的文化東胡同起止地點為紅光胡同至光明路,長280左右米。
1947年長春市街分區詳圖 明倫街附近 圖源《長春歷史地圖集》
文化街以及兩側胡同,處於長春老城西北方向頭道溝與黃瓜溝之間的高地上。在長春開埠後,這裡屬於長春商埠地以外的西部。東北淪陷之前,這裡有新發屯、孫賣煙等自然村落。在偽滿國都建設中,這裡處於官廳建築用地與商館建築用地之間,間雜宗教建築用地和居住用地,偽滿建築遺存較多。
請繼續瀏覽胡同長春
文化街附近的歷史遺蹟有(1)日本關東軍司令部(2)大同自治會館(3)東本願寺滿洲別院(4)市立職業介紹所(5)豐樂劇場(6)國都飯店(7)豐樂路平安大廈。
文化胡同附近的歷史遺蹟有(8)日滿軍人會館(9)豐樂路警察官吏派出所。
文化街東胡同附近的歷史遺蹟有(10)日本毛織會社(11)康德會館(12)三中井百貨店(13)滿洲中央銀行。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影 資料圖片
2020年5月拍攝文化街北頭 新發路北的中共吉林省委
(1)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位於新發路與人民大街交匯處西北部,是日本在中國東北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也是日本駐「滿洲國」大使館所在地。建築分三期建設,1932年8月動工,1934年8月竣工。東北光復後,這裡成為蘇軍駐東北地區總司令部。1946年國民政府時期,是國民革命軍新一軍警備司令部。新中國成立後,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校使用。1954年長春市成為吉林省省會後,中共吉林省委在此樓辦公至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院落西側有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官邸,即今松苑賓館。
中共吉林省委辦公樓 資料圖片
大同自治會館舊影
(2)大同自治會館,位於今人民大街與新發路交匯處西南部,1932年7月動工,1933年5月竣工。是偽滿時期較早投入建設的公共建築,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局部四層。建築頂部有三個四角攢尖的屋頂,屋頂端部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獸飾,入口上方還有巴洛克式造型的山牆。雨棚由九根柱子支撐。建成後為單身公職人員設立的集住宿、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綜合建築。這座建築的地圖投影形狀,如同一個多處出頭的「田」字,在靠近新發路一側,留有較大的庭院。1980年代拆除。
大同自治會館舊影 圖源《長春街路圖志》
東本願寺滿洲別院 資料圖片
東本願寺滿洲別院局部 資料圖片
(3)東本願寺滿洲別院,位於北安路與文化街交匯處東北角,建於1937年,建築面積1590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一層。建築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局部配有木構件的裝飾。大殿屋頂為銅板瓦,屋脊及局部裝飾物均為銅板包裹。是日本在中國境內修建的規模最大的傳統寺院。新中國成立後,為長春市直機關幼兒園使用,1963年改做學校使用,當時叫六一小學,後改稱長春市六十一中學、長春實驗中學,最後命名長春第二實驗中學,建築作為學校閱覽室一直在使用。2010年學校搬遷後,原東本願寺被整體保留,是長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本願寺滿洲別院 資料圖片
東本願寺滿洲別院 局部 資料圖片
(4)市立職業介紹所,北安路406號,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是長春市政府職工住宅,1980年代末期,長春市政府建設停車場時被拆除。
北安路「新京」市立職業介紹所舊影 資料圖片
豐樂劇場舊影
豐樂劇場內部舊影
(5)豐樂劇場,也叫豐樂座,位於重慶路與文化街交匯處東北角。始建於1933年11月,1935年6月竣工,1935年10月開始營業。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外立面採用褐色薄磚貼面,轉角處以圓角曲線相接,具有中世紀法國堡樓意象。是日本商人開辦的當時最為豪華的影劇院,設有觀眾座椅1124個,其中樓座392個,池座732個,不但可以觀看電影或戲劇表演,還配有小型茶座。1945年日本投降後,這裡被蘇軍接管。1946年國民黨接收長春後,先後將其更名為重慶大戲院、新中國影院、藝光影院。長春解放後,更名為勝利電影院,1958年改為春城劇場,為長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偽滿時期豐樂路國都飯店、豐樂座、三中井 好友@隨緣供圖
(6) 國都飯店,位於重慶路與文化街交匯處西北角,1937年11月設立,建築為磚混結構,地上二層,地下一層水泥掛麵磚混建築。1943年改做偽滿興農金庫。解放後曾為省交通廳的辦公樓,建築被接建一層,外觀也經過了重新整修,現出租給多家商戶使用。長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重慶路文化街交匯處西北角國都飯店建築
豐樂路平安大廈舊址 趙洪老師提供
(7)豐樂路平安大廈,位於重慶路與文化街交匯處東南角。三層轉角建築,樓層之間有樓面橫條裝飾,轉角處牆面向上錯落突出並有豎條裝飾。門市多年由眼鏡店使用,樓上多為住宅。
重慶路文化街交匯處東南角建築
日滿軍人會館舊影
日滿軍人會館舊影
(8)日滿軍人會館,位於新發路與文化胡同交匯處西南角,1935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這個會館的佔地面積較大,其中建設了幾棟相互連通的二、三層建築,是一個俱樂部性質的建築群落。此會館建成後,是關東軍和滿洲國軍隊軍人休閒、娛樂、聚會和餐飲的場所。 該院落的主建築,是一座半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小樓,平面呈「L」型布局,是一座西式城堡式建築。 1954年,由吉林省公安廳、吉林省國家安全廳使用。2000年老樓拆除。
2000年之前的吉林省公安廳 資料圖片
吉林省公安廳
豐樂路警察官吏派出所舊址 資料圖片
(9)豐樂路警察官吏派出所,位於重慶路與文化胡同交匯處東北角,建築為二層轉角磚混結構,帶有三角幾何圖案的屋頂造型。新中國成立後,由長春市煤氣公司使用,2012年被拆除。
重慶路文化胡同口舊影
偽滿日本毛織大樓舊影
(10)日本毛織會社,位於人民大街與北安路交匯處西北角,是日本收購滿蒙毛織原料,生產毛織品的壟斷企業日本毛織株式會社辦公樓。1935年12月開工,1936年12月竣工,地上四層,日式歐美現代建築風格,頂部設有高大的混凝土旗杆座。一樓是商店,二樓是辦公場所,三樓以上為宿舍等。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長影前身)成立後,曾在此樓二樓辦公,直至1939年搬遷。新中國成立後,由吉林省建築設計院使用,1988年在樓頂加建二層,塔樓及旗杆座被拿掉。現在被多家單位及商家使用,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6月隨拍日毛大廈舊址建築
康德會館舊址 資料圖片
(11)康德會館,位於人民大街與北安路交匯處西南角,是由日本三菱財團投資興建的大型商用建築。主要為各大財團及會社提供交通、膳宿、郵電及娛樂等方面服務,併兼營房地產出租。樓體採用鋼混框架結構,地上四層,半地下室一層, 分兩期施工,1936年底建成。康德會館樓體外立面簡潔,底部外牆用大塊的蘑菇石砌成,頗顯厚重。拱券式門罩上方及樓頂的女兒牆均裝飾成垛口的樣式,呈現出帶有防禦功能的城堡式意象。樓頂上方設有高大的方形雙層塔樓,塔樓距地面38米,四座小塔簇擁著高大的主塔,四角攢尖頂上覆銅瓦。1948年長春解放後,一直由長春市政府使用,1985年按原貌加建兩層,樓高變為6層。2006年長春市政府從此樓遷出後,建築原貌遭到徹底破壞。建築為長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6月隨拍康德會館舊址建築
偽滿「新京」大同大街三中井、康德會館和日毛大廈 資料圖片
1977年左右的長春五商店 好友李明東提供
(12)三中井百貨店,位於人民大街重慶路口西北角處,是1936年建成的圓拐角樓。該樓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建築面積七千餘平方米,白色瓷磚貼面,上方建有方形塔樓。1945年東北光復後,被臨時闢作「滿洲日本人居留民救濟總會」。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長春國營食堂(長春飯店的前身)曾在此營業,1952年在此創辦長春百貨公司第五商店。老五商店是百姓口碑良好的知名企業,1983年改制為長春百貨大樓,1995年因擴建被拆除。
2020年6月拍攝長春百貨大樓
偽滿中央銀行總行舊影 資料圖片
(13)滿洲中央銀行總行,位於人民廣場西北部,1934年動工,1938年6月主體竣工,以異常堅固與設備完善而著稱。為帶有多利安柱廊的古典主義建築建築,鋼架混凝土框架結構,地下三層,地上四層。建築主立面10根直徑2米的多立克柱式粗大而挺拔,建築細部大大簡化,墩鏈式圍牆獨具特色。 1945年8月19日蘇軍佔領長春,8月21日蘇軍當局接管了「滿洲中央銀行」。同年11月24日,由國民黨接收。12月12日,民國政府成立「滿洲中央銀行清理處」,由國民黨中央銀行長春分行接收繼續使用,大樓改名為「中央銀行」大樓。1948年,國軍入住此樓,並力圖使之成為堅守長春的最後堡壘。1948年10月19日,長春國軍的最高指揮官鄭洞國放棄抵抗,從此大樓內撤出,長春宣告解放。 解放以後,該樓為東北銀行長春分行。1951年,改稱中國人民銀行長春分行。1983年,對這部分當年未完的設計進行了補建,1987年建設完成。1998年,這裡成為新設立了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有中國農業銀行長春人民廣場支行、中國工商銀行長春人民廣場儲蓄所和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在此辦公。
2017年7月拍攝人民銀行大樓
參考資料:《長春街路圖志》《長春歷史地圖集》《房友良新浪博客》《老糊塗神新浪博客》《渡橋新浪博客》
初稿於2017年6月
再稿於202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