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茶人精神內涵
茶人精神探源
茶樹,生長在高山僻野、爛石礫壤之中,生生不息,常採常新,無私地為人類提供鮮嫩的芽葉,即使到達生命的盡頭,也甘願被人類雕刻成工藝品,依舊光彩照人,熠熠生輝,發揮著獨特的價值。
這就是茶樹獨特而堅毅的品行風範和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茶人當有如茶樹般的品格和操守———樸素謙虛、低調婉約、柔和舒緩,不求功名利祿,自我奉獻,這也是茶樹品性在人的精神層面的升華。
茶人理當有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是茶人道德情操、品行修養、個人風範和精神面貌等的集中體現。唐陸羽《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的主張,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茶人精神的一大核心要旨,茶人應該依照社會道德規範行事,恪守傳統道德精神,正所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也是我國古代茶德思想的開端。
茶人陸羽一生事茶,遊歷全國各大產茶區域,收集茶學資料,編撰世界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是他對不求功名利祿、淡泊明志的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他「屢次受命不第」,用行動詮釋著「精行儉德、克己修身、鞏儉樸素、愛國奉獻」的中國傳統茶人精神的真諦。
宋蘇軾《葉嘉傳》以人擬茶,塑造了一個胸懷大志、威武不屈、敢於直諫、忠心報國的葉嘉形象,葉嘉即是茶的人格化形象,葉嘉的人格品性和價值追求便是茶人精神的象徵,也是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正如當代著名茶文化專家王旭峰教授所言:「中國茶人精神與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關係,乃是一個子系統與母系統的關係」。她在所著的《茶人三部曲》中便塑造了一位頗具茶人精神的人物形象———杭嘉和,他在抗戰艱難時期,堅守著茶業事業,面對侵略者的挑釁,寧折不彎,捍衛著氣節與操守,堅守著心靈的高貴。他身上始終保持著茶葉世家不變的淡泊緘默、不慕權貴、謙虛厚道、自強不息,這是一份茶人的品行操守,更是一代茶人所具備的精神追求,是茶人精神的生動寫照。
茶人精神內涵
Tea spirit
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曾道:許多茶葉工作者,不求功名利祿,不慕高堂華屋、錦衣美食,不沉溺於聲色犬馬、燈紅酒綠,一生勤勤懇懇,埋頭苦幹,清廉自守,無私奉獻,具有君子的操守,這就是茶人風格。
覺農先生一生為新中國的茶業事業奔走,將自身的命運與祖國茶業事業命運緊密聯繫起來,正如他所說,「愛茶精神與愛國精神始終是血肉相連的;茶壇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始終是息息相關的;中華茶業的復興與中華民族的復興永遠是同步驅進的」。他為祖國茶學科研教育、茶葉貿易和茶葉產銷體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茶人風範、茶人風格、茶人精神的真諦,並深深影響著後輩的茶人。
茶業專家錢樑先生是新中國茶業復興事業的積極踐行者,他一生跟隨吳覺農先生,致力於華茶的復興事業,在個人思想、行事風格和精神風範上深受吳覺農先生影響。1990年,錢樑先生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詳細闡述了他關於茶人精神的思考,並呼籲廣大茶界同仁:茶人也應具有如茶樹般默默無私的奉獻精神,有博大的胸懷,為人類造福。從前輩茶人的身教言傳中又具有堅定不移的振興華茶的歷史使命感,淡薄於名利,以茶為畢生事業,以及不斷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這是錢樑先生首次在大型公開場合談茶人精神,他也是國內最早提出並倡導茶人精神的前輩茶人。
錢樑先生所倡導的這種茶人精神,後被上海市茶葉學會概括為「愛國、奉獻、團結、創新」八個字,在上海乃至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今天看來依然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和借鑑意義。
以吳覺農、錢樑為代表的現代早期茶人們是新中國茶業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們往往將自己的命運同祖國茶業的命運乃至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將愛國情懷與愛茶精神緊密聯繫,一心為復興華茶事業而奉獻、奔走。他們所展現出的具有特定時代背景的茶人風範、茶人品格和茶人精神,充滿家國情懷和時代擔當,更散發出一種為茶業事業而奮鬥一生的那種茶人所獨有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
不同歷史時期,由於所處的時代背景、承擔的歷史使命、文化發展水平和社會精神風貌的差異,所體現出的茶人精神也各有所異。今天,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重新審視後發現,茶學先輩們所提出並竭力倡導的以愛國、奉獻、團結、創新為主題的茶人精神,與當今時代所倡導的創新精神、愛國精神、和諧社會精神等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高度契合。
弘揚茶人精神不僅有利於激發廣大茶人為中國茶產業振興、發展而努力奮鬥的熱情,推動茶文化思想、理念、精神的傳播與弘揚,還有利於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因此,我們不僅要弘揚老一輩茶人所提倡的具有時代特徵與擔當的茶人精神,也要積極倡導融合中華民族傳統禮儀道德與傳統茶文化精神理念的新時代茶人精神———清儉、吃苦、和合、美善、創新、奉獻,不忘初心,為新時代中國茶產業的振興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