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精神的內涵

2020-12-15 騰訊網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

茶人精神內涵

茶人精神探源

茶樹,生長在高山僻野、爛石礫壤之中,生生不息,常採常新,無私地為人類提供鮮嫩的芽葉,即使到達生命的盡頭,也甘願被人類雕刻成工藝品,依舊光彩照人,熠熠生輝,發揮著獨特的價值。

這就是茶樹獨特而堅毅的品行風範和無私奉獻的價值追求,茶人當有如茶樹般的品格和操守———樸素謙虛、低調婉約、柔和舒緩,不求功名利祿,自我奉獻,這也是茶樹品性在人的精神層面的升華。

茶人理當有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是茶人道德情操、品行修養、個人風範和精神面貌等的集中體現。唐陸羽《茶經》提出的「精行儉德」的主張,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茶人精神的一大核心要旨,茶人應該依照社會道德規範行事,恪守傳統道德精神,正所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也是我國古代茶德思想的開端。

茶人陸羽一生事茶,遊歷全國各大產茶區域,收集茶學資料,編撰世界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是他對不求功名利祿、淡泊明志的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他「屢次受命不第」,用行動詮釋著「精行儉德、克己修身、鞏儉樸素、愛國奉獻」的中國傳統茶人精神的真諦。

宋蘇軾《葉嘉傳》以人擬茶,塑造了一個胸懷大志、威武不屈、敢於直諫、忠心報國的葉嘉形象,葉嘉即是茶的人格化形象,葉嘉的人格品性和價值追求便是茶人精神的象徵,也是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正如當代著名茶文化專家王旭峰教授所言:「中國茶人精神與中華文明、中國文化的關係,乃是一個子系統與母系統的關係」。她在所著的《茶人三部曲》中便塑造了一位頗具茶人精神的人物形象———杭嘉和,他在抗戰艱難時期,堅守著茶業事業,面對侵略者的挑釁,寧折不彎,捍衛著氣節與操守,堅守著心靈的高貴。他身上始終保持著茶葉世家不變的淡泊緘默、不慕權貴、謙虛厚道、自強不息,這是一份茶人的品行操守,更是一代茶人所具備的精神追求,是茶人精神的生動寫照。

茶人精神內涵

Tea spirit

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曾道:許多茶葉工作者,不求功名利祿,不慕高堂華屋、錦衣美食,不沉溺於聲色犬馬、燈紅酒綠,一生勤勤懇懇,埋頭苦幹,清廉自守,無私奉獻,具有君子的操守,這就是茶人風格。

覺農先生一生為新中國的茶業事業奔走,將自身的命運與祖國茶業事業命運緊密聯繫起來,正如他所說,「愛茶精神與愛國精神始終是血肉相連的;茶壇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始終是息息相關的;中華茶業的復興與中華民族的復興永遠是同步驅進的」。他為祖國茶學科研教育、茶葉貿易和茶葉產銷體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用實際行動詮釋著茶人風範、茶人風格、茶人精神的真諦,並深深影響著後輩的茶人。

茶業專家錢樑先生是新中國茶業復興事業的積極踐行者,他一生跟隨吳覺農先生,致力於華茶的復興事業,在個人思想、行事風格和精神風範上深受吳覺農先生影響。1990年,錢樑先生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詳細闡述了他關於茶人精神的思考,並呼籲廣大茶界同仁:茶人也應具有如茶樹般默默無私的奉獻精神,有博大的胸懷,為人類造福。從前輩茶人的身教言傳中又具有堅定不移的振興華茶的歷史使命感,淡薄於名利,以茶為畢生事業,以及不斷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這是錢樑先生首次在大型公開場合談茶人精神,他也是國內最早提出並倡導茶人精神的前輩茶人。

錢樑先生所倡導的這種茶人精神,後被上海市茶葉學會概括為「愛國、奉獻、團結、創新」八個字,在上海乃至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今天看來依然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和借鑑意義。

以吳覺農、錢樑為代表的現代早期茶人們是新中國茶業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們往往將自己的命運同祖國茶業的命運乃至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將愛國情懷與愛茶精神緊密聯繫,一心為復興華茶事業而奉獻、奔走。他們所展現出的具有特定時代背景的茶人風範、茶人品格和茶人精神,充滿家國情懷和時代擔當,更散發出一種為茶業事業而奮鬥一生的那種茶人所獨有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

不同歷史時期,由於所處的時代背景、承擔的歷史使命、文化發展水平和社會精神風貌的差異,所體現出的茶人精神也各有所異。今天,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重新審視後發現,茶學先輩們所提出並竭力倡導的以愛國、奉獻、團結、創新為主題的茶人精神,與當今時代所倡導的創新精神、愛國精神、和諧社會精神等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高度契合。

弘揚茶人精神不僅有利於激發廣大茶人為中國茶產業振興、發展而努力奮鬥的熱情,推動茶文化思想、理念、精神的傳播與弘揚,還有利於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因此,我們不僅要弘揚老一輩茶人所提倡的具有時代特徵與擔當的茶人精神,也要積極倡導融合中華民族傳統禮儀道德與傳統茶文化精神理念的新時代茶人精神———清儉、吃苦、和合、美善、創新、奉獻,不忘初心,為新時代中國茶產業的振興作出新的貢獻。

相關焦點

  • 王旭烽認為,中國茶人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樂生精神
    王旭烽認為,中國茶人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樂生精神在茶文化小說《茶人三部曲》中,王旭烽認為中國茶人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樂生精神,在中國茶文化的流傳過程中,樂生精神作為主流價值觀的存在,它對社會的發展推動有著潛層的影響
  • 十年心血一杯茶《茶人三部曲》解讀茶與人生
    《茶人三部曲》以綠茶之都杭州的忘憂茶莊主人杭九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運變化為主線,塑造了杭天醉、趙寄客、沈綠愛、杭嘉和、楊真、杭漢、杭得荼等各具不同社會意義和藝術光彩的人物形象,展現了在憂患深重的人生道路上堅忍負重、蕩汙滌垢、流血犧牲仍掙扎前行的杭州茶人的氣質和風神,寄寓著中華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堅毅精神和爭取自由、嚮往光明的理想。
  • 如約茶事——深刻解讀茶人修養的最高境界
    《茶經》的作者陸羽,用四個字概括茶人修養的最高境界——精、行、儉、德。精茶人對茶品質、品飲環境、煮器、選水、品飲等程序,要求精心而作。茶有九難包括: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行品格高尚、堅守操行的茶人,其行茶事、品茶論道是非常合適的。「行」在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足以表示品質的行止舉動,如品行、操行等;二是實際地去做,如如約茶事時行茶道等。
  • 茶與人的「靈魂精神」
    茶是靈魂之飲,自不能等閒視之,古人認為,喝茶不等於茶道,喝茶的人亦不等於茶人。茶出在以道德立國的中國, 不可避免地給茶道賦予了濃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便有了獨特的茶人精神。 和諧寬容、謙虛謹慎、團結共進、廉潔奉公、樂於奉獻 , 這正是人們所嚮往、所追求、所要培養的優秀品德 , 這就是茶人精神。下面就讓小編帶著大家來瀏覽、瀏覽茶人的精神。
  • 《古道茶人》,首次公演!
    《古道茶人》,首次公演!《古道茶人》是一部怎樣的作品?��「我們把土家文化、宜紅茶、古茶道三方面進行結合創作,給節目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湖北省土家族(五峰)歌舞劇團團長張勇介紹,《古道茶人》是以土家族聚居的鄂西山區一條百年運茶的古道以及發生在古老茶路上的人情世故為題材,以土家族民間說唱與歌舞藝術素材為手段,構思創作的歌舞劇作品,具有濃鬱的土家族文化藝術風格和地域風情特色。
  • 中國茶道理論思想和精神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的學說,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人草木茶禪文化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
  • 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的內涵
    會議現場 實踐組: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都是老一輩傳下來的精神,但是對於年輕人來說,因為我們沒有體驗過那個時候的艱苦,可能還不太能夠感同身受,那麼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到底有著怎樣的內涵? 陳立勇 大慶師範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基地副教授 陳立勇(大慶師範學院大慶精神研究基地副教授):鐵人精神的幾個內涵,包括愛國主義、拼搏、艱苦奮鬥、科學求實等。
  • 中國茶文化,茶與文化的融合,民以茶待客的風俗,其精神內涵豐富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古代文人雅士非常重視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範,講究飲茶用具、飲茶用水和煮茶藝術,並與儒、道、佛哲學思想交融,而逐漸使人們進入他們的精神領域。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
  • 解讀丨中國茶畫中的茶人精神
    在我國繪畫史上,有許多關於用茶、品茶、鬥茶的圖畫,表現了我國茶人積極樂觀、謙虛禮讓的精神,也就是「和」的精神。《韓熙夜宴圖》局部[五代] 《韓熙載夜宴圖》絹本,寬28.7釐米,長335.5釐米,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琵琶聲起,江南寂靜的夜被錚然撥動,夜宴開始了。
  • 銘記「國慶」的精神內涵
    在國慶節的前一天開展烈士紀念活動,能充分體現「國慶勿忘祭先烈」的情懷、突出國家褒揚烈士的主題,而以國家的名義緬懷英烈,用烈士的精神啟迪公民,既讓這個日子具有了厚重的意義,也讓接下來國慶假期的愛國色彩更加莊重濃鬱。  每一個節日,都有著其獨特的精神內涵。「節日」的意義,不在於某一天怎麼過,而是這一天所連接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在每年的這一天,我們用只屬於它的方式回憶、紀念、慶祝並且期許。
  • 兩岸茶人土家茶鄉秀茶道弘揚茶文化(組圖)
    劉康 攝   中新網湖北五峰9月16日電 (記者 董曉斌)「我想和爸爸一樣做個優秀茶人,儘自己所能為兩岸的茶文化交流做點貢獻。」15日晚,臺灣茶人任玲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當晚8時許,來自浙江、湖北以及臺灣等地的10餘名茶人,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宜紅茶工業遺址內進行了一場名為「古道茶香」的茶道會。茶人沈彥冰是這次茶道會的總策劃人 劉康 攝  五峰地處華中腹地的武陵山區,是宜紅茶之鄉和中俄萬裡茶道茶源地。
  • 立足新時代把握「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
    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概括和闡述「紅船精神」的時候,特別強調了「走在時代前列」的「引領」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從新時代視野深入理解和把握「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是我們體會中國共產黨引領新時代、走在時代前列的一個基本視角。 一 把握「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就要找到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坐標和航向。
  • 時代新人的精神內涵是什麼?
    我覺得進入新時代,時代新人在西南交通大學應當具備「五有」: 第一,有社會擔當和健全人格;第二,有職業操守和專業才能;第三,有人文情懷和科學素養;第四,有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第五,有創新精神和批判思維。我們認為,如果能夠具備這「五個有」,就可以堪稱時代新人。 ■時代新人應注入「中國精神與靈魂」 朱炳文:時代新人第一條要有中國靈魂、中國精神。
  • 大別山精神形成原因及主要內涵
    漫長的血與火的革命鬥爭,鑄就了偉大的大別山精神。 一、大別山精神形成原因 大別山精神,是董必武、徐向前、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手培育起來的,是大別山軍民在血與火、生與死的艱苦鬥爭中升華而成的。 大別山上匯聚了一大批中國革命的傑出領導人。
  • 「夾金山精神內涵挖掘」學術研討會舉行
    打造夾金山精神幹部教育培訓品牌  ——「夾金山精神內涵挖掘」學術研討會在四川長徵幹部學院雅安夾金山分院舉行  11月28日下午,「夾金山精神內涵挖掘」學術研討會在四川長徵幹部學院雅安夾金山分院舉行。
  • 南水北調精神的內涵
    在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中所形成的南水北調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實踐。它用人民至上、協作共享、艱苦奮鬥、創新求精、舍家為國的豐富內涵,生動地回答了南水北調工程「為誰建」「如何建」「依靠誰」的問題。
  • 《中華茶通典》之《茶人物典》:給茶人以風骨,給茶業以氣象,完整呈現古今茶人的文化傳承和茶道人心,成就第一部中華茶人物正典
    《中華茶通典》之《茶人物典》:給茶史以尊嚴,給茶人以風骨,給茶業以氣象,完整呈現古今茶人的文化傳承和茶道人心,成就第一部中華茶人物正典!  打開《中華茶通典》之《茶人物典》,在這裡讀懂古今中華茶人!
  • 中日韓三國的茶道文化雖不同,茶道精神卻大同小異
    我國茶人也對新時代茶道的內容進行了闡述,吳覺農先生在《茶經述評》中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就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
  •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和踐行研究》出版座談會發言摘編
    會上,相關人員闡述了他們對於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蘊意的深刻理解和認識,論述了這一新的時代內涵的重大意義和時代價值,暢談了貫徹落實這一新的時代內涵的路徑和方法。大慶日報現將發言摘編刊發,希望全市廣大幹部職工繼續深入挖掘和踐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當好排頭兵,建設新大慶,為大慶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 關於深挖和踐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新時代內涵決定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主要內涵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具體表現為「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求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都是大慶的根與魂,都是大慶人自強不息、勇往直前的制勝法寶,永不過時、永不褪色、永遠都不能丟。